书城社会科学图片报道
49412700000024

第24章 图片报道采访(1)

图片报道采访是图片报道工作开始的源头。采访的成效如何,关系到图片报道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要想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摄影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采访过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进入新闻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选择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摄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采用抓拍的方法,呈现给读者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和视觉形象。

第一节采访者的业务素质准备

一、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表现为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它的核心是要具备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嗅觉”或“新闻鼻”。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说:“记者要有新闻鼻,因为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在等候新闻采访人。新闻用不着去制造,新闻是客观存在的,等人去寻觅。”在西方新闻界看来,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敏感,就像猫对老鼠那样。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其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

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新闻实践,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增强的。

在图片报道实践中,对于新闻敏感的认识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图片拍得好是因为相机好;还有人认为成功的图片报道是因为拍摄者运气好,是机会主动撞上你,而不是你选择了机会。在机会面前,不管是谁只要拿着相机出现在该场合,只管按下相机的快门,出来的图片都会一样。事实上,这种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事实:在把握住偶然机遇的背后是摄影记者无数次寻找机会的努力,这是摄影记者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基础上,所锻炼出来的对有价值的新闻瞬间进行立即决断的能力和快速拍摄的能力。虽然看起来像是不经意地按一下快门,实际上需要摄影记者具有对有新闻事实随机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准确摄取新闻事件优秀瞬间的能力。这种能力看似简单,实质却是优秀摄影记者所具有的核心能力和共同特征。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当别人觉得很平常,根本不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使其由普通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新闻,“平淡之中见新意,日常之中见异常”的能力,就是新闻敏感。美国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其着作《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完成新闻作品。

1984年,曾担任美国《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首席记者的杜德尔,通过对前苏联电视节目安排的异常变化和国防部大楼不同寻常动向的观察,并结合有对关前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健康状况传闻的分析,杜德尔的“新闻鼻”已嗅到安德罗波夫去世了。于是杜德尔通过电传连夜向报社发出了这条新闻。此新闻不仅抢在同行前列,也先于美国白宫和中央情报局,第二天,前苏联才宣布安德罗波夫的讣告,该新闻成为轰动一时、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

培育新闻敏感需要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总结积累。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把新闻传播学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知识,广泛了解不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进程;能够熟悉各方面情况,具备分析形势的能力;要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勇于学习成功记者的新闻业务经验;能够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追踪和有创造性的探索。

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发现新闻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显眼的形式和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着,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小事往往不为人注意,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揭示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新闻敏感首先体现为“‘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即新闻记者判断哪些事物值得采访报道的能力。体现在判断同一事件的各种事实构成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要;判断某些看来不太显着的社会信息和新闻线索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判断某个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新闻内容;判断全国新闻报道中有无适合地方进一步扩展报道的内容等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至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敏锐地感知事物的新变动,及时发现、掌握有关新闻线索,迅速准确地判断各种新闻线索的价值。要有必要的新闻预判意识,善于根据某些蛛丝马迹、琐碎现象以及事件的发展趋势等提示线索,及时地预测可能发生什么样的重要新闻事件;迅速准确地分析、判断自己所掌握的新闻事实同各种社会信息的关系,具有哪些新意或个性特点,是否为广大受众所关心,迅速准确地鉴别、判断一个新闻事件中,若干个事实的新闻价值之大小,并正确排序;迅速准确地分析、估计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是否进行连续报道或是系列报道。

二、形象建构能力

布列松说: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察。只有充分的形象积累,才能在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触发灵感,抓取具有冲击力的形象。形象积累来自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观察,要在日常工作中,成为有心人;形象积累还来自对国内外图片报道佳作的学习,分析其画面切入的角度,运用形象来突出主题的成功之处。形象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报道者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捕捉到新颖独特的画面。与文字记者的采访一样,摄影记者在进行摄影采访时,首先必须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摄影记者还须紧紧抓住形象这个视觉主角。视觉主角需要报道者深入地观察、思考,构建能够充分传播新闻信息的引人注目的形象。

1.形象建构能力需要有精湛的摄影技艺作保障

摄影记者是以照相机为工具来从事新闻报道的,没有精湛的摄影技艺作保障,对图片的形象构建来说就是空谈,图片的形象就是空中楼阁,不会成为现实。所谓精湛的摄影技艺主要是指能够把摄影理论和技能很好地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能够熟练操作照相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迅速地完成拍摄任务,并达到预想的视觉效果。近年来,数码相机、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摄影记者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步伐,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对图片报道的新要求,也是一种能力上的基本要求。

精湛的摄影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不同焦距段镜头的娴熟运用。在图片报道实践中,摄影记者要能够熟练操作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这是必要的条件。就相机操作而言,其难度并不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自然熟能生巧。但是要针对不同场合来用准、用好不同焦距段的镜头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时,正确的镜头选择和运用往往会成为图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不同焦距段的图片效果差异颇大。对于广角镜头来说,因为图片报道的拍摄必须与拍摄对象近距离接触,所以画面异于常规,视觉效果较为强烈,对人的心理冲击力大。

同时广角镜头视角范围广,景深大,因而包括新闻事实的背景和环境信息量大。但广角镜头也存在缺点,它会给新闻图片的边缘带来变形现象,有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正确解读。标准镜头的视角接近于我们平常眼睛的有效视觉范围,新闻图片反映拍摄场景的比例比较接近,视觉效果亲切、真实,缺点是缺乏生动和变化。而长焦距镜头能够远距离拍摄,不干扰拍摄对象,偷拍效果好。长焦距镜头景深小,能在新闻图片中把拍摄对象的局部进行放大,能够虚化画面背景,突出主体以及强调拍摄对象的细节。其缺点是对拍摄对象的背景和环境因素交代不充分,特别需要充足的文字说明来作辅助。

二是通过快门和光圈的选择强化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和形象表现力也决定于快门和光圈的选择运用。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快慢是控制新闻图片总曝光量的重要因素。光圈开得大,新闻图片的景深就小。光圈开得小,新闻图片的景深就大。最佳光圈的选择既决定于对新闻事实的表现要求,还有赖于拍摄现场的光照条件。通过对光圈的大小控制和快门速度的设定进行联动。不同快门速度的选择对新闻图片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高速快门能够凝固被摄体的动作,能够避免照相机抖动而影响画面的质量。而慢速快门能产生模糊影像,为一些新闻图片制造动感,这在体育新闻摄影中较为普遍。另外,通过对曝光的控制,还可以为新闻图片创造特殊的光影效果,突出新闻现场环境对于新闻事实的有力影响。

三是对新闻图片画面灵活地安排构图。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印象。通过经常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关于相机在构图中的位置,他认为:“在拍摄中,你越是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于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样,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在摄影构图法则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黄金分割法”,其他比较流行的构图原则还有均衡原则、对比原则、曲线分割原则等等。在常态下,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大体可以拍摄不算差的新闻摄影作品。但是,从新闻摄影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来说,一切形式都是为了内容服务的。

一切构图原则的目的都是围绕和服务于表现图片新闻信息的。因此,在熟练掌握不同构图原则的基础上,不必也不可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构图原则和套路,一定要以突出表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为最终决定因素,灵活运用,做到“法无定法”,“无招胜有招”。尤其是在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图片本身的视觉冲击力也越来越成为吸引读者的“利器”。创造性地运用构图原则,打破固有的视觉阅读习惯,已经成为许多摄影记者现场拍摄时经常考虑的问题。只有敢于打破新闻摄影构图的既定规则,图片表达才能有所创新。

摄影采访面对的是鲜活的新闻事实,摄影记者必须努力抓取富有价值的新闻形象,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由摄影工具来为图片报道提供物质支撑条件。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镜头应用、光线应用以及构图应用能力的锻炼既是形象构建能力的基础,又是反映图片报道视觉手段应用水准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纸质媒体印刷水平和印刷质量的提高以及图片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优秀图片报道作品在高质量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充分体现出摄影语言的精妙运用,精准的曝光选择,新颖的构图变化,都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和收益。

2.形象建构能力需要具有把握瞬间的能力

新闻图片的形象性首先表现为新闻图片拍摄的瞬间性,瞬间的画面影像是图片报道表现事物的特有形式和主要特征。任何新闻事实都发生在具体时空里,新闻图片所摄取的是新闻事实发展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瞬点。图片报道的瞬间影像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短暂的快速“凝结”。由于这个瞬间只能靠“抓取”而不可能在事前或事后进行“塑造”,“决定性瞬间”和“精华瞬间”是信息含量大、思想孕育性强的那一刻。那一刻蕴涵着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图片报道的价值,预示着事件发展的过去和未来。

一般情况下,关键瞬间出现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时刻。代表某一新闻事实最本质、最有个性特点的瞬间,却可能只出现一次。“那一刻”稍纵即逝。因此,当“那一刻”出现时,能否意识到这就是“那一刻”并且留在镜头里,或者在面对通过“机关枪扫射”式高速连拍下的画面时,能否在成百上千照片中发现“那一刻”的价值,这个能力非常重要,是摄影记者构建形象瞬间的核心能力和素质。抓住新闻事实的“决定性瞬间”或是“精华瞬间”,实质上也是摄影记者素养的高度释放,要善于调查研究,加强思想存储,把握新闻的本质瞬间,使传播准确和有效。

对瞬间的把握需要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准确判断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把握新闻本质的形象瞬间,把隐没在纷繁复杂环境里和事物表象中的本质挖掘出来,在那一个瞬间把整个新闻事实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