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31

第31章 注入关注人生的活力(9)

(1)如何对待青少年成长的烦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提升,青少年那天真单纯的天性会在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关注中遭遇困惑、迷茫与烦恼。和一些人陷入生存的烦恼不同,青少年面临的是成长的烦恼。生存的烦恼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只需要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满足,而青少年成长的烦恼则有多种内涵、多个层面。有的是由内在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也有的是由外在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造成的。人的成长过程应该充满着快乐与自信,充满着理想与活力,心中充满着阳光,可实际上他们有压力过大的烦恼,有期望性过高的烦恼,有方向选择的烦恼,有环境干扰的烦恼。一般说,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这种困扰难以避免,这种成长的烦恼反映了断乳期的心理特征,应该看到一个年轻人烦恼越多说明其追求越多,我们要理解他们、导引他们,帮助他们排解这种烦恼,不能轻率地认为是不成熟而予以漠视与训斥。

(2)如何对待青少年内在的创伤?

孩子们难以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是,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将他们投放在应试教育的囚笼里,使他们难以摆脱,需要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来自生活、学习、就业的压力,生存、发展的压力,他们难以承受其重,岁月赐予他们的是内在心理上的累累创伤,问题还在于他们时常烦恼萦怀,却很少有人给予热情的关注与理解。

青少年群体中有明显的弱势群存在,单亲族、低分族、打工族、下岗族、贫困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无形地受到这样那样的心理伤害,因而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以至产生心理病变。由于教育者的疏忽,如自尊心太过,控制欲太强,爱心失落,在教育中流露出侮辱性、高压性、伤害性,无意中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社会上的不良风尚,如假冒伪劣、贫富悬殊、治安不良、社会不公等,也会带给青少年不平感、失落感、挫折感、危机感、渺茫感等,渐渐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这种心理阴影会逐步演变为心理伤害,这有个内积淀过程,如果伤害长期得不到抚慰与医治,如果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则有可能造成外爆发,发生行为性蜕变,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不是他们的本然,而是生活外加的,我们不能对此错误归因,更不能无视与冷漠,思想道德教育者有责任以自己的真诚与热情去抚慰和医治青少年内在的心理创伤。

(3)如何对待青少年的幼稚?

人们虽然并非都是出于恶意,却总喜欢把现在的孩子们说成是“长不大的一代”,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总有几分幼稚与单纯,其实这正是他们心灵上的可贵之处,需要我们的爱护与导引,我们不能以老成持重的眼光,带着世俗的偏见去看待他们。

他们识别力低但求知欲强。他们才刚刚步入人生旅途,他们的眼光才刚刚投向世界,他们的思想认识不免零碎、粗浅,识别力不强。但他们受传统影响少,有很强的求知心理,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以自己的直觉感受去判断生活中的一切,这是需要我们细心关爱的。

他们耐挫力低但好奇心强。他们心地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对世界的复杂性缺少了解,因而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但他们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好幻想,易兴奋,好冲动,求异思维强,一有新的发现就会倾注极大的热情,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力所在。

他们稳定性差但可塑性大。尽管青少年往往心无定所,见异思迁,飘游不定,冷热无度,好动多变,自制力不强,但喜欢融入集体,善于模仿,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害怕孤独,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接受群体的思想影响,没有先天的行为模式,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塑性即可变化性,来源于青少年好学好思的天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培育成才。

他们有依赖性需要但有独立性追求。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很强的父母依赖、教师信任、名人崇拜心理。他们又有很强的独立性追求、自主性意识,甚至有时会产生蔑视权威、质疑经典的心理,因此他们享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美誉。

他们有易染性但又有真纯性。尽管他们阅历不深,易受灰色生活影响,有时跟着感觉走,不免游戏人生。但他们没有世俗偏见,没有功利偏执,也不喜欢文饰自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几分稚气。

(4)如何解读青少年的现实?

生活现实是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与整个世界一样,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非常性、不定性、复杂性、突变性,都在加剧,但正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人的价值增值了,人的动力多元了,人的内心丰富了,人的视野拓宽了,人的可变度加大了。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慎重的、成熟的、负责任的心态面对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即使目前青少年中有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令人关注,我们平常那种对青少年的现实的无奈的牢骚、悲凉的叹息,也是不适合的,是一种心理错向。我们不应该因为青少年中的非道德现象的广泛存在而推卸自身的责任,也不应该因此而产生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紊乱、方向模糊和行为失范,我们应具有责任的自觉与前途的自信。

(5)如何对待青少年人生起步的趔趄?

即使是伟人的起步也不都是辉煌的。人都有过无知与轻狂,都留下过很多幼稚与可笑,人都有个成熟的过程。蝴蝶破茧欲出必然经过生命的自我搏斗,没有经受自挣扎过程不可能获得飞翔的能力,缺少痛苦与奋斗的人生难以获得强劲的生命力,一种冲撞就是一种生命力的追索。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过起步的趔趄。曹操是无赖,爱因斯坦16岁前很平庸,罗蒙诺索夫斯基是个大傻瓜,牛顿是低能儿,雨果是个笨蛋,达尔文除了玩物、打猎、捉老鼠什么都不会,长大后却个个都成为英才。华罗庚数学是天才,字却写得很差,这是人的强势与弱势的孪生;黑格尔被人认为是平庸少年,因为人的才质有个潜伏期与蓄积期;爱迪生的顽劣难教是一种有很强创造欲、创造力的表征;哪吒,是错失后的醒悟;周处,是责任履行后的自觉。面对青少年起步的趔趄,难道我们不该意识到自身对他们负有扶持与鼓励的责任吗?为什么却让他们更多地只是感受到大人在他们背后的嘲笑与指责呢?

3.以自我审视的自觉调整自己观察青少年的视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大人自居,过多地指责青少年,却从不审视自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人要从成己开始。

(1)要改变我们的视点

提起青少年,有的厚爱有加,有的摇头叹气,有的恶语相加,关键是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视点。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以教师爷的心态,以大人的眼光,只注意到青少年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总是习惯于与过去比较来看今天的青少年一代,却很少关注他们那有别于我们的新视野、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追求。诚然,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趋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有九十九个缺点只有一个优点,作为一个思想道德教育者,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他的一个优点,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基础,这才是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基本品性。

(2)要改变我们的成见

我们不能学“九斤老太”,对青少年抱有深刻的成见,总是不停地唠叨着“一代不如一代”,不时地以炫耀自己的过去来贬抑现在的年轻人。我们不能习惯于以自己的尺子来衡量未来人,按自己的预设要求年轻人。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是现在青少年们变坏了,还是自己看问题的思想观念滞后了。现在的青少年从好于理想向关注现实转化,从社会性追求向时代性追求转化,从重义务意识向重权利意识转化,从好于内沉静向好于外开放转化,为什么我们不能抱欢迎的态度呢?他们那种蔑视权威、审视传统的勇气,他们那种敢于批判、敢于尝试的胆量,为什么得不到我们热心支持呢?为什么就不能从我们身上得到他们所最需要的尊重呢?

(3)要改变我们的心态

心态失常则会产生思维紊乱。过去我们作为成年人,对青少年思想与行为有过多的责难意识,其实这主要来源于我们身上过多的对青少年的保护意识,我们总喜欢把自己装扮成青少年的监护人。其实父母、师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权威已经下降,两代人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他们的看法往往与成人不同,虽然他们不免有些幼稚与不成熟,但是这都是趋向性存在,而不是待消逝存在,是合理性存在,而不是非合理性存在。我们应该具有积极的心态、平等的心态、期望的心态,把他们看成是与自己同一世界的人,再也不能对他们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势。

(4)改变我们的教育话语

我们在与青少年的教育接触中,往往过多地运用权力话语、政治话语、经典话语,而很少讲自己的心里话,很少贴近青少年人生的语境。我们应该改变脱离青少年生活实际的旧话语体系,改变大话、空话、假话,贴近人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我们要有服务的心态,珍惜其幼稚,保护其自尊。我们不能对青少年施以粗暴的非道德的教育,非人性化的教育,不要轻易使用语言暴力。要懂得年长者教育青少年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应该轻易剥夺青少年的话语权,相反要努力扩大青少年的话语空间。

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状态的,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会出现非预期性的发展变化,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正常的、合理的,我们不必闻异则惊,要用发展眼光、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切。

要把青少年看成是有能力实现自我的人。他们都正奋斗在起跑线上,紧接着的将是一场拼搏,成功与否是未知数,谁都会有几分忧虑与恐惧。在其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已知与新知的碰撞,然而碰撞就是一种自我追索,一种自我整合,正是这种碰撞与整合反映出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对青少年的能动性要有充分的估计,这是正确认识青年的关键。他们不喜欢长辈们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他们的生活理想,有他们的生活参照系,他们需要的不是传承过去的那种封闭式的生活方式,而是向往未来的开放式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的是从对师长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用各种手段来确立自我,实现自我。我们要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要把青少年看成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青少年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个科学世界,一个生活世界;一个学做事,一个学做人。人有由人格特征、前知结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四大因素构成的惯性力,对外来思想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反应,从而出现倾向性差异。他们有自己的信息生活圈、交友生活圈、利益关系圈、学习生活圈、文化生活圈;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平台,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有自己的生活丰富化的需要;他们有自己酸甜苦辣的感受,他们拒绝循规蹈矩的做法,欢迎离经叛道的风采。我们对此不要轻易横加指责,要知道青少年只能从生活世界走向成熟。

要把青少年看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人的能量具有不定性。人,可虫可龙,可以是魔鬼,可以是天使,可双向引开。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处在诗一样的年华,谜一样的年龄段,他们的成长,有潜伏期、萌动期、混沌期、爆发期,会有思想开朗、心理闭锁、思维活跃、情绪低沉等反复,有一个反复递进的、波浪式的曲线运动过程。当今信息社会的现实生活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正误的界线往往会模糊化,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会演化为互为因果的关系。他们对外部信息的贪婪,对主流文化的超越,对传统理念的质疑,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途。网络将许多青少年引向罪错的误区,但网络也是青少年21世纪成才的通行证,谁都不能没有这张通行证。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正在成长之中,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要把青少年看成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大脑细胞大量地处于休眠状态,人的能量往往处于潜伏状态,犹如沉睡的巨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可以凭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与国家、与人民的需要进行最佳组合而产生巨大的能量,眼前的平凡中有可能产生未来的伟大,也许巨变就在平庸中产生。他们代表未来,他们追求时尚,追赶潮流,寻求刺激,他们可以放弃过去,但不愿失去未来。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教师、家长都不理解我,不支持我,从而滋生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恐惧。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得好:“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我们要承认青少年的潜在优势。

要知道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假如没有青少年对教育者的人格敬仰与信赖,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成功的,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青少年巨大的发展能量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