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27

第27章 注入关注人生的活力(5)

虽然国家领导人以其强烈的政治敏感揭示了干部问题的严重性、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但严重在哪里?严重到什么程度?对此,思想教育者是不是麻木不仁,能不能作出清晰的解读,事关思想教育工作能不能到位。当前干部思想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人治意识顽固,法治观念淡漠;官本位意识强烈,民主意识薄弱;权力的利益欲望暴涨,责任意识淡薄;一方面喜欢张扬自我,追求一呼百应的虚荣心的满足,一方面吹牛造假、文过饰非,以捂丑掩私为能事。这是权力圈中长期生活的不良积习。与此同时,我们党传统的俭朴、踏实、求真的优良作风与品质却相对淡化。

可见,当前权力侵蚀的严重性,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在不断拉大,人民群众中发出的加强教育干部的呼声越来越高,干部教育的现实迫切性越来越在社会生活中凸现。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不仅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我们的干部只有经常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批判,才能得以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朝气,才能保证党的生命力,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因此,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来是共产党人坚持本色的法宝。

4.干部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价值

党的干部在思想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价值。

首先,任何社会性的思想问题都可以从干部身上找到原因。任何一个社区、部门、单位、群体中存在思想问题,都可以从干部身上找到源头,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由干部的地位决定的。因此要解决社会性思想问题,必须从清除原因开始,必须从加强干部教育开始,从把握问题的症结开始,才会有效,否则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其次,干部的思想状况往往是群众思想接受的参照系。比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总是通过他体来认识自我的,人的思想接受总是在与他人的比照中完成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来到世间,并没有带着镜子,“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群众总是根据干部的实际思想状况来决定自己的思想接受选择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句流传在百姓中的顺口溜反映的是实情,说明干部思想状态是群众思想接受与否的重要的参照系。

最后,只有教育好干部,思想教育才有说服力。思想教育是全方位的,下的治安不良与上的为官腐败同样造成群众对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质疑,造成思想教育权威性的动摇,而且销蚀思想教育的成果。不教好教师怎能教好学生?不教好干部怎能教好民众?如果老师、干部这些思想教育者身上存在的思想问题不能有效地通过思想教育去消解,那么一切思想教育都会失去说服力。现实生活中干部思想道德状况的不良,无形地销蚀了思想教育的权威性,党的思想教育效果也因此会化为乌有,党的思想教育只有先教好干部,才有说服力,才能保证全局性思想教育的成功。

5.对干部思想教育的误区

即使以往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做了许多工作,但其科学性仍需要甄别,我们不必回避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平时比较关注群众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差距,却很少关注干部思想与民心、与时代的差距。因此,我们缺少对干部的受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具体认识,其实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滞后问题、利益关系问题,有其普遍性、严重性,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比对普通民众的思想教育更为迫切,只不过我们对社会思想问题的认识存在思维倾斜罢了,我们只习惯于对普通民众中的思想问题很敏感,却对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很麻木。

虽然过去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存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一是思想教育中多为知识性,而非思想性。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受教育的干部提高了理论水平,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思想境界,实际上只是理论进修,而非思想教育。结果是干部思想中的知与行不一,只是在理论认知上下工夫,却忽略了思想品质的提升。

二是思想教育多为支持性,而非检讨性。在干部思想教育中往往只讲成功,很少揭示问题,只作支持性教育,不敢作检讨性教育,多种花,少种刺,因此思想教育既缺力度,也不着要害。思想教育应有一定的批判性、战斗性,可是实际上干部思想教育显得十分疲软,缺少思想教育的锐气,未能触及干部思想问题及其症结,未能解决干部思想中的深层问题。如果在思想教育中对干部没有一点自我反省、自我追问的要求与压力,其效果是有限的。

三是思想教育多为开导干部如何教育他人,而非如何教育自己。在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中,干部本身没有转变角色,没有把自己列为教育的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自觉承担接受思想教育的责任。所接受的只是如何教育他人的技术与资本,而不是如何更新自我、净化心灵的思想。结果是干部思想表现为人前与人后不一,成为人格分裂、不讲真话的两面人。

四是思想教育中弥漫不良习气。过去干部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泛政治化,充满浓重的“整”“斗”氛围,现在一些人则把集中性的思想教育看成是联络情感的机会,把精力放在编织关系网上,思想教育因此庸俗化。

6.注意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反省

思想教育者要有冷静反省自身的教育责任意识。思想教育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权力意志的代言人,更是真理的传播者。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教育者从来以“从道不从君”自律,只对真理负责的意识很强,而且以之为自身的美德。向一切需要真理的人传播真理,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既要看到人的异化的现实,也应承认权力异化的可能。理论只有彻底才有说服力,思想教育只有对一切需要教育的人都施行认真、坦诚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思想教育者要有冷静反省自身的教育热情投入。以往我们虽有教育百姓的热情,却缺少教育干部的勇气,这样的思想教育理念是有缺偏的,这样的思想教育机制是不健全的。目前干部队伍中的思想品质问题之多之严重,有思想教育本身的过失;为官腐败不是先天的,很大程度上是失教的结果,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思想教育者要有冷静反省对干部的受教育需要的认识。现实情况是,一些干部只有教育人的权利意识,缺少受教育的义务意识。热心于教育人,却不愿意受教育,结果是受与教的割裂。一些干部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缺乏自知之明,目中无人,自满自足意识太强,对受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太弱。一些干部自我形象太尊,自我感觉太好。他们自尊太过,控制欲太强,总以为自己比群众高明,总要居高临下,总是喜欢在受教育者面前高谈阔论,指手画脚。一些干部急躁难守,不免在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中采取对群众的干扰性、侮辱性、伤害性、高压性手段,严重地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和党群关系。

(二十)死亡地带,希望地带?

要在灰色生活区坚持消闲理性,在政策弹性区坚持责任理性,在权力黄灯区坚持目标理性,在收入临界区坚持利益理性。因为边缘地带可能是希望地带,也可能是死亡地带;可边缘禁忌,也可边缘突破,关键在人的理性。这里不应是教育的盲区。

边缘区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易被人忽视的区域,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区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边缘区思想问题凸现,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现实是思想教育者缺少对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区的思想状况的关注自觉。

1.正视边缘地区

生活中有开阔的边缘地区,可称为灰色区、黄灯区、弹性区、临界区等,如黑、白之间(正与邪之间、野性与文明之间)有灰色区,相同、对立之间有差异区,依靠、打击之间有团结区,好人、坏人之间有常人区,冷、热之间有温和区,明亮、黑暗之间有朦胧区。因此可以推想,思想边界模糊是生活中的常在现象,可惜的是这个领域常常被思想教育者们忽视了。

一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两极思维方式,尊重黄灯区,减少边界禁忌,允许边界模糊,扩大延缓区,强化中介性作用,“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在边缘地区不妨运用野性思维方式,以滋生生机,催发活力,拓宽空间,不妨允许慢性反应(容后),允许思想分歧(容异),允许思想偏失(容过),允许思想芜杂(容杂),这样可使二值逻辑发展为多值逻辑,克服绝对化观念,可强化认识事物的灵活性,有利于对事物深层的把握,可体现模糊精确的辩证统一,可强化思想教育的活力。

一些人认为,人要有为,就要敢于跨越边界,敢于同魔鬼打交道。陶行知曾指出:“教育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这是很有远见的、很有深度的,也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边缘地区,是死亡地带,还是创造地带?是禁忌地带,还是希望地带?是应该保持警觉,还是应该鼓励闯荡?这是长期来思想教育中的一个模糊区域,一个现实难题,表现为思想教育的迟疑、软弱与不力,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不仅丧失思想教育中的是非鲜明性,而且成为思想教育的空白地带,放弃了或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因而造成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现象。一些人陷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几年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很少涉及边缘地区,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教育者滞留于思想安全区,缺少到思想边缘区闯荡的勇气和制控的主动;二是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思想活动的新变化缺少深层理解与灵敏反映;三是对生活边缘地区出现的思想新问题缺少应有的警觉与应对的能力;四是把放弃思想阵地看成是思想开放与大度而盲目地自我满足。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思想的麻木与教育的不力,作认真而严肃的反思。

2.坚持边缘理性

现实生活中边缘区的存在,滋生了思想边缘问题,可是却长期没有被引入我们的视野,导致对强势群体的边缘区的理性关注与理性教育的忽视,可以说这是这些年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下述四个问题上的思想教育的紧迫性越来越凸现。

(1)生活灰色区——坚持消闲理性

人的休闲生活是生命的另一半,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休闲生活呈多色彩状态,而且智能化、隐蔽化、流动化。这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们生活色彩丰富化的表征,总不能老是天地一色;这可以有效地调节各种内在的紧张心理,调节外在的关系,放松自我,拓宽外活力。但人的休闲生活可把人引向积极向上、精神丰富,也可把人引向消沉萎靡与心理病态。特别是沉溺于娱乐场所,泡在灰色生活区,则虽然是不违法的,却未必是道德的,也许是一种逃避现实,也许是一种消极人生。

这些年来的深刻经验教训是,正是在这些灰色生活领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严峻的考验。一些人正是从灰色生活开始,滋生思想道德的蜕变,走向堕落,走向犯罪。正是在这种生活的灰色地带,人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情况,如灰色人群,表面热乎暗中较劲的群落;灰色心理,不三不四、不阴不阳,说不清道不明,心理模糊与游移;灰色犯罪,权力与金钱的肮脏交易;灰色心态,“跟着感觉走”,“不要问我”;灰色谚语流行,一派媚俗心态;灰色精神,灰色情绪,提不起劲,却说不清原因等。因为其灰色,以为是“小节”,所以容易使人失去警觉,从而丧失理性,从灰色生活进入灰色人生。其实,出入于娱乐场所,是正常的消闲生活还是淫秽肮脏的活动,是进取人生还是灰色人生,是潇洒还是堕落,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深陷其中,寻求感官刺激,很容易在眼花缭乱中失去自我,一旦沾染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等精神霉菌,容易进而变成赌徒、酒鬼、色迷,难以自拔。

一些同志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现代人的角色意识不是“工作狂”,八小时之外是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他们忽视了即使是休闲娱乐也有个情趣的高尚与低俗的选择问题;有的认为,生活问题是“小节”,不应过多计较,其实在现代生活中“小节”与“大节”的界限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一个人丧失理性往往从小节开始,甚至逐步走向毁灭;有的振振有词,认为要成就大事业就不免要跟魔鬼打交道,这说法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背景,在今天一个人要成功,就要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流不合污,和光不同尘,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生活理性,坚守清节。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人格自重,维护国家工作人员与知识分子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

思想教育不能海阔天空只讲些大道理,不应该放弃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因为那是思想道德的活跃之地。要提醒人们对生活灰色区保持警觉、保持距离。灰色的诱惑,酒色财气,都有可能使自己产生人格异化,出现人生价值追求的低迷与徘徊。道德是一种理性,要坚持生活中的理性原则,即使在消闲生活之中也要坚守自我。当个人情感与职业责任发生矛盾时,要作出明智的抉择,不应屈从于情感的驱使,不应眷恋灰色的诱惑,要保持自身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