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电视观众节纪实
49408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以精英的实力创造大众文化

在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一个电视节庆活动,展示的是一群电视人组织创办的大众娱乐活动。我们汇编它,是因为这里记录了浙江广电集团举办中国电视观众节的生动历程和精彩瞬间以及他们对于推动和创新大众文化的全新认知和不懈追求。

我们的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被仰视的。它集国家政治、现代技术和精英文化于一体,登高远播,凌空独步,传入千家万户,引来万人空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它的影响面、渗透力和关注度是以往任何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置身于这种居高临下的精英文化之中,执着辛劳且乐此不疲,沉醉其间而陶然自得。

然而问题在于,电视其实是大众传媒,电视文化终究是大众文化,以什么样的媒体姿态面向大众,以怎样的文化创造来赢得大众,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必须回答、践行的重要命题和职业使命。

基此,浙江广电集团于2006年创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观众节以“回报观众、回报社会”为宗旨,突出“参与、热闹、娱乐、开放”,注重活动创意的独特性、活动主体的大众性、活动形态的互动性、活动元素的娱乐性,每年都吸引上千万观众的热情参与,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应,被广大群众誉为“观众的节日”、“文化的盛典”,被业界学者称作“电视的榜样”、“创新的范例”。

观众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其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我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说,观众节的实践意义和创新价值,就在于它实现了电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契合。

正是在观众节,我们变换了姿态,把观众作为参与主体,根据观众意愿调整节目遴选标准和编播方式,使观众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产生授受双方的“自己人效应”,达到彼此的深度认同。

正是在观众节,我们营造了娱乐,不仅满足观众对信息资讯的需求,更是提供开心放松的娱乐体验,以多姿多彩的大型系列活动和特色文艺演播,广泛吸引观众参与,点燃大众娱乐激情,满足现代人们快乐生活的精神诉求。

正是在观众节,我们创设了品牌,以精英的实力和底气锐意创新、独辟蹊径,突出地域特色,彰显自我个性,造就了人无我有、别具一格的原创品质和话语方式,在众多电视活动中确立了浙江广电的品牌标识和社会影响。

可以说,观众节是电视以精英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活动,是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次媒体文化实践。

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由历代英才提炼升华并赋予气韵特质的。古往今来,多少优秀文化一旦与大众契合,就会变得无比灿烂。煌煌《诗经》,通篇观照世态人情、风俗民谣;滔滔《新乐府》,其间尽现纵横阡陌、村女浣纱;巍巍唐诗宋词,写满了征妇怨、英雄泪、“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的赵树理、艾青们,正是以新婚的“小二黑”和勤劳朴实的“大堰河”,拥抱了生养他们的土地和人民,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

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文化就越大众,电视就越不能免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摆正位置、不搞大众文化呢?代表先进文化,就应该与时俱进“三贴近”;走进千家万户,就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引导舆论唱响主旋律,就必须遵循“导向金不换、收视硬道理”的至要准则。

传播、推动和创新大众文化需要精英的力量。没有他们的青春激情和专业才华,就不会有“春晚”、“超女”和“喜羊羊”,就不会有异军突起的“浙江卫视中国蓝”。关键是要激发和强化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那种契合与创造,关键是要舍得个人的审美情趣、服从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取向,真正实现电视媒体“民本”理念及其主导价值的回归与升华。唯此,我们的广播电视就能扎根广袤沃土而永葆蓬勃的青春生命,就能在深厚的根基上得到繁荣发展。

人民是文化艺术之母,观众是最好的大评委。“为观众办节、让观众满意”,是我们举办观众节的口号,也是我们的目标和职责所在。我想,只有当我们的节目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满意和喜爱,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广播电视事业才有意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才有希望。

在本书出版之际,写下这些感想。是为序。

(序者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