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诊断:胆汁瘘,弥漫性腹膜炎,后腹膜感染,黏连性肠梗阻,胆道术后。术后予抗感染及支持等对症治疗,腹腔引流管每天引流出胆汁约200~500ml,棕黄色,考虑为:胆肠吻合口瘘及狭窄可能,对症处理后胆汁瘘持续存在。
第二年1月21日患者转送至C医院。入院体检:腹部手术疤痕愈合可,可见4根引流皮管由腹腔引出(空肠吻合口内支撑管,大网膜囊内腹腔引流管,后腹膜间隙腹腔引流管两根),引流通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CT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MRCP示胆总管中段狭窄,上段轻度扩张。入院诊断:胆瘘,胆总管空肠Y型吻合术后。经补液、护肝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拔除双套管及盆腔引流管,于1月29日出院。出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好,无黄疸,胃纳可,大小便正常,腹平软无压痛。患者还分别于第3年2月和12月因胆瘘、黏连性肠梗阻在C医院住院治疗,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二、医患双方争议意见
患方认为:A院医疗不当行为造成患者胆总管狭窄、肝功能障碍;B医院ERCP操作不当,造成胆瘘、腹腔积液并感染,以致不得不再次手术,而手术操作不当,造成患者胆总管离断和胆肠吻合口狭窄,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害。
医方认为:A医院认为对患者的手术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手术的预期目的,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没有违反诊疗常规。B医院认为:对患者诊断明确,诊疗措施得当,术前告知充分,术后出现胆汁瘘、吻合口狭窄系手术并发症,经积极处理,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未违反医疗原则。
三、诊疗过程分析
1.胆囊炎、胆石症的手术指征
急性胆囊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治疗的时机,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在一般的非手术治疗下,60%~80%的病人,病情缓解,需要时可择期施行手术,择期性胆囊切除术比急性期时手术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要低得多。因而需要掌握最有利的手术时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的情况较为复杂,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故多趋向于早期手术。
患者胆囊有多发性结石,腹痛一天入院,72h后手术。
2.胆管结石的治疗
胆管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B超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CT、MRCP、ERCP或内镜超声检查也是有效的诊断方法。有人将胆管结石分为3个危险等级:①高危:黄疸或胆管炎,超声提示结石或胆总管扩张;②中危:有胰腺炎或黄疸病史,胆红素和ALP升高,或伴多发胆囊小结石;③低危:胆囊大结石,胆管结石不存在,无黄疸或胰腺炎,肝功能正常。胆石症术前行MRCP或CT检查,明确有无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原则包括:①解除胆道梗阻;②取净结石;③畅通引流胆道,预防结石复发;④合理应用抗生素。肝内胆管结石也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其治疗难度明显高于肝外胆管结石,关键问题是残余结石率高,再手术率高,肝功能损害易致肝功能衰竭。
肝内胆管结石,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处理方法:①周围型肝内胆管结石,无明显临床症状,不需手术处理;②肝左叶胆管结石,肝外胆管不扩张也无结石宜施行左外叶切除术,保护并显露左外叶胆管汇合部,并经汇合部切开取出左内叶胆管结石,再修复汇合部胆管;③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胆管扩张者,切开胆总管取石,术中使用胆道镜取石,放置合适口径的T管引流;④合并肝门部(Ⅰ级)胆管狭窄者,应显露肝门部左、右肝管,切开狭窄环,接触狭窄,取出结石,行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同时切除胆囊;⑤右半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萎缩,而左半肝正常者,也可切除萎缩的右半肝;⑥全肝内胆管充满结石,无法取净,且肝功能损害有生命危险者,可施行肝移植术。
本例患者有胆红素和ALT增高,胆囊多发结石、胆管结石,属中危患者,有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的手术指征。
3.胆总管T管拔除指征
胆总管探查是肝胆外科常用手术,在很多情况下都需切开胆总管放置T管。拔除T管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胆总管探查术后2~3周;②患者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黄疸消退,胆汁澄清;③闭管3~5d,无不良反应,如有怀疑,夹管1~2周;④T管造影证明肝内外胆管、Oddi括约肌通畅无阻。
本例患者病例术后15d(刚好2周)拔T管,拔管前做了造影证实胆管通畅,但未进行闭管观察。
4.胆道术后并发胆管狭窄的诊治
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良性病变:先天性,医源性,损伤性,炎性,良性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②恶性病变:胰腺癌,胆管癌,壶腹癌,转移性癌,肝细胞癌,胆囊癌。
医源性胆道狭窄最常见的是术中胆道损伤,如在胆囊切除术中误将胆总管当作胆囊管结扎、切断等;术中盲目的使用钛夹或缝扎、电凝止血等也可引起胆道损伤。手术致胆管狭窄多为胆管损伤部位的纤维疤痕性狭窄,偶有其他原因所致狭窄。
胆道狭窄的传统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手术治疗后狭窄也会复发。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治疗胆道狭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某些选择性病例中已逐步取代手术治疗,如ERCP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ERCP球囊扩张,安全性高,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胆道损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本例患者第一次术后诉反复出现腹痛症状,被证实与胆道术后胆管狭窄有关,选择了微创ERCP+EST+胆道扩张术治疗。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适应证:(1)胆总管结石;(2)胆囊结石合并下列情况:①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②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绞痛伴胆总管扩张且下端狭窄者;③胆囊结石伴反复发作的胰腺炎;④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⑤胆道蛔虫症;⑥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⑦急性胆源性胰腺炎;⑧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狭窄或胰管结石;⑨壶腹周围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⑩Oddi括约肌狭窄或功能障碍。
ERCP+EST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治疗方法,发生并发症难以避免,高难度的ERCP较易发生并发症。其常见并发症分别为急性胰腺炎、胆管炎、出血和穿孔。Schulz等通过大量的术后数据建立了一个评分标准,将ERCP操作由易到难分为5级,有解剖畸形等不利因素时,在原级别上加B积分,研究结果显示Ⅰ‐IVB级ERCP成功率为96%,而V和VB级仅为65%,且并发症发现也比Ⅰ‐IVB级高8.9%。
6.胆漏(瘘)的原因和处理
胆漏(瘘)是肝胆疾病手术和操作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肝胆疾病手术和操作术中损伤胆道或胆道术后T管拔管不当等造成。胆漏患者多有明显的上腹痛,并逐步延至右下腹或全腹(少数累及后腹膜),部分可伴有发热、黄疸,查体主要表现为腹膜刺激征,腹穿时可以抽得胆汁。
当发生胆漏,治疗原则如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应争取一期修复,并放置胆管内支撑管引流,若无明显腹膜炎表现,可尝试非手术治疗。如果胆汁性腹膜炎明显,应果断再手术,局部炎症水肿较轻时,可一期修复;局部炎症水肿严重时,宜先引流近端胆道,放置通畅的腹腔引流,积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再择期手术。拔除T管后发生的胆漏,首先采用保守治疗,经原瘘口插入一导尿管引流胆汁,取右侧卧位,静滴抗生素,并严密观察胆汁引流情况和腹部体征,如果胆汁引流满意,且腹膜刺激征减轻,则继续保守治疗。否则根据情况可经内镜行Oddi括约肌切开或经鼻胆管引流,或再手术治疗。
本例患者ERCP导管扩张术后出现胆漏合并后腹膜积脓,应考虑EST所致,但胆总管解剖见上端缺损不能排除T管拨出过早所致。
四、专家点评
患者首次发病,入A院诊断胆囊多发性结石,又属中危病人,有择期手术指征,但入院72h即行手术,择期时间过短。患者术后15d即拔除T管,虽经T管造影提示胆总管下段通畅,无结石残留,但未作闭管观察;二次手术中解剖胆总管上端有明显缺损,可能与过早拔管有关。
B医院在确诊胆道术后并发胆管狭窄,首选微创的ERCP+胆管扩张术值得肯定,但术后出现胆漏和后腹膜积脓要考虑EST切穿十二指肠后壁的可能。虽然高难度ERCP术后并发症较高,但医方对该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并不及时,在ERCP术后10d后才选择再次手术探查,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且在再次手术明确存在局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行胆肠一期吻合术,吻合口极难愈合,造成术后胆漏并发属意料之中,终致目前仍有吻合口狭窄并发症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迟彦邦主编.实用肝胆外科.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6.
2.王智峰,祝学光,刘玉兰.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6)325-327.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2):156-161.
4.李兆申主编.ERCP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第1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11.
5.任智,陈冰,刘海林,等.胆道术后胆漏处理的体会.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65.
病例17黄疸待查:肝衰竭?胆总管结石?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32岁。××年3月10日因“反复乏力,尿黄9个月,加重10d”,在A医院查肝功能:TB42.2μmol/L、ALT508U/L、AST29U/L。
经护肝、退黄等治疗,黄疸仍持续上升,至3月17日查肝功能:TB422.3μmol/L、ALT458U/L、AST433U/L、PT20s,于3月18日转入B医院。
入院时检查:乙肝三系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PT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