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蜂产品医疗妙用
49387200000037

第37章 现代医学对蜂毒的研究

第一节 蜂毒概述

蜂毒是蜜蜂用其螫针刺向敌害时,从螫针中排出的毒液。三种类型的蜜蜂,唯工蜂毒液量较多,可以取用,蜂王毒囊虽大,贮量是工蜂的五倍,但蜂王数量极少,无生产价值;雄蜂根本没有毒腺和毒囊,不可能产生毒液。

蜜蜂的外螫针与中针所形成的双结构,是由工蜂已经失去产卵功能的产卵器特化而成。内产卵瓣演变成腹部中针,腹产卵瓣演变成螫针,嵌接中针之下,形成闭合的毒液道与毒囊相通。当蜜蜂受到侵扰时,螫针刺入敌体,蜂毒囊有节奏地收缩,蜂毒液经毒液道至螫针排出。工蜂失去毒囊和螫针后,不久就会死亡。

日本井上秀雄在1984年进行出房后不同日龄工蜂的蜂毒分泌量分析,结果表明,出房后1~7天蜂毒量极少,7~14天蜂毒量显着增多。马勒报道,新出房的工蜂含微量蜂毒,6日龄工蜂含蜂毒0.05mg左右,11日龄工蜂含蜂毒约为0.07mg,15日龄工蜂含毒量约为0.1mg,20日龄工蜂的蜂毒含量不再增加,毒腺开始退化。

第二节 蜂毒的物理性质

蜂毒液外观呈半透明黄色液体或澄清液体,味微苦辛,性平,伴特殊浓香气味,呈酸性,比重为1.1313,pH值为5.0~5.5。蜂毒含水量为80%~88%,常温下易挥发,并易干燥,干重为原液重量的30%~40%,呈骨状样透明块,加工提纯为白色粉末。干物质中蛋白质占75%,灰分占3.67%,含钙0.26%,镁0.49%,磷0.42%等。蜂毒不溶于乙醇,易溶于水、甘油和酸类。

蜂毒的水溶液不稳定,干蜂毒稳定性强,水溶液只可保存数日,加热到100℃只需15分钟,或加热150℃,均可使活性受到破坏。干燥蜂毒在100℃或冷冻条件下,其活性不受影响,密封条件下可保存数年不变质。

第三节 蜂毒的化学成分

蜂毒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多肽类物质,还含有蛋白质、磷脂酶A、蚁酸、正磷酸、色胺酸、多巴胺及挥发油等。

1.多肽类物质

(1)蜂毒肽是由26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约占干蜂毒重的40%~50%,可直接溶解红细胞。

(2)蜂毒明肽是蜂毒中另一种重要的多肽类,约占干蜂毒重的2%~3%,由18种氨基酸组成。

(3)MCD—肽是蜂毒中第三种主要的肽类物质,约占干蜂毒重的2%~3%,由22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4)蜂毒中还含有心脏肽,约占干蜂毒重的0.7%,由11种氨基酸组成。托品肽占干蜂毒1%,由20种氨基酸组成。赛卡平占干蜂毒重1%,由24种氨基酸组成。安度拉平占干蜂毒重0.6%~0.8%,以及微量的多肽M、咪尼敏、普兽卡胺等。

2.酶类物质 蜂毒中含有55种以上的生物酶,其中主要有5种酶。

(1)磷脂酶A2:占干蜂毒重的12%,由129种氨基酸组成。具有较强的溶血性和其他许多药理作用。

(2)透明质酸酶:占干蜂毒量的2%~3%,无直接毒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促进蜂毒液在组织间渗透和扩散,为动物毒性共同存在的特征。

(3)酶抑制剂:属低分子多肽,耐热,比较稳定,不会被胃蛋白酶水解,也能保护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及各种活性多肽免受胃蛋白酶分解特性。

(4)溶血磷脂酶活性为溶血,不耐热,容易失去活性。

3.非肽类物质 蜂毒非肽类物质有组织胺,占干蜂毒重约0.1%~1.5%,多巴胺、腐胺、精脒精胺、激素、蚁酸、磷酸类脂质、胆碱、挥发物质及19种游离氨基酸等。

第四节 蜂毒的药理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对猫、狗静脉注射蜂毒0.1~0.2mg/kg,可延长环己巴比妥、水合氯醛、乌拉坦的催眠作用。还证明可以防止与减弱士的宁、烟碱所引起的惊厥。

张波、唐立尧报道,蜂毒以2mg/kg剂量注射大鼠,可以抑制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还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冲动传导。若注射大剂量蜂毒,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危及生命。

国内外报导很多蜂毒镇痛作用的文章,通过各种动物试验证明蜂毒肽和蜂毒明肽可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

二、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用蜂毒0.1~0.2mg/kg对猫、狗静脉注射,可引起明显的血压下降及心率加快。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蜂毒1mg/kg剂量时,可抑制离体大鼠心肌细胞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心肌细胞很快停止跳动;当0.5mg/kg剂量时,心肌细胞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当0.01mg/kg剂量时,心肌细胞心率和收缩力未见明显改变。

雷洛夫(1974年)证实,静脉应用蜂毒后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增强效应,而封闭β肾上腺感受器效应减低。蜂毒抗心律不齐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发现很有意义,它为临床应用蜂毒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心绞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对免疫系统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观察,蜂毒多肽成分在机体应激反应中与垂体肾上腺素系统相关,能促使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血浆中的皮质醇水平提高,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有学者发现蜂毒对LAK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对机体细胞免疫作用起着一定的调节功能。

四、抗炎抗菌作用

早在1922年科学家们就发现蜂毒肽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直接抑制杀灭作用外,还可以协同抗生素的抗菌效应。蜂毒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灭杀作用,对结核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抑制和灭杀作用最差。

五、抗肿瘤作用

柯里(S畅Cole,1969年)报道,用蜂毒肽处理试管内的活力肿瘤细胞寄生体,在37℃温度条件下,经过30分钟后肿瘤细胞完全失活。我国学者钱锐在1985年用蜂毒肽制剂对几种肿瘤进行体外试验,杀瘤活性非常明显。5%蜂毒肽原液稀释至千分之一时对荷瘤鼠(S180)的抑制率与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磺磷酰胺一样,稀释至万分之一时,则比相同浓度的磺磷酰胺高1.5倍。这显示蜂毒肽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张启明等人观察胡蜂毒对小鼠肿瘤模型进行肿瘤杀伤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蜂毒对小鼠肿瘤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和一定的治疗作用。

蜂毒的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蜂毒肽和磷脂酶A2。它能使肿瘤细胞组织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得到抑制,氧化代谢被破坏,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六、抗辐射作用

美国鲁曼(1967年)、日本宫野宕(1970年)、苏联阿尔捷莫夫(1974年)等报道,曾用X射线或γ射线作辐射源,剂量不超过1000伦琴。试验前给小鼠皮下或腹腔注射蜂毒1.1~5.6μg/只,结果小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

我国的陶毓顺(1980年)、钱税(1981年)等人做小鼠抗辐射试验,先给小鼠皮下注射蜂毒30μg/只或腹腔注射蜂毒24μg/只,24小时后接受60Co照射600伦琴或700伦琴,结果小鼠存活率提高20%~60%。

蜂毒中抗辐射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蜂毒肽、磷脂酶A2,其机制是刺激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增强造血功能,防止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

第五节 蜂毒的毒理作用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蜂毒进行多种动物螫刺试验,证明蜂毒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出现不良的症状,以哺乳类动物作用最强,而对低等的冷血动物作用甚微。毒性表现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其次是呼吸系统和内脏器官充血、出血、坏死等改变。通过实验表明,蜂毒致死量的小鼠,尸解后主要表现出神经毒和溶血毒为特征。因此,能使极少数人过敏,少数人出现蛋白尿,严重者可致肾脏损害,诱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蜂毒引起人体的中毒轻重,取决于蜂毒量、蜂毒侵害部位及个体对蜂毒的耐受力等因素。

第六节 蜂毒的质量标准

蜂毒的质量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 透明的浅黄色或无色液体。干燥蜂毒透明,呈浅褐色、褐色、深褐色胶状体。

2.气味 具有特殊的刺激性芳香味。

3.味道 略感苦味。

4.溶解性 干蜂毒易溶于水及甘油,不溶于酒精。

5.含量水分:≤6%为一等品;≤10%为合格品。

活性蛋白质:≥75%为一等品;≥60%左右为合格品。

磷脂酶A2活性单位:≥30%为一等品;≥20%为合格品。

pH值:5.5,比重:1.1313。

蜂毒肽:≥60%为一等品;≥50%左右为合格品。

总之,有效生物活性成分以干燥总计不得少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