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社区急诊护理
49381000000003

第3章 绪论(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疗服务在国内外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ICU急救三个部分组成。院前急救主要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也称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包括在厂矿、农村、公共场所或家庭等所有出事地点对患者进行的初步急救。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院前急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目击者、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为目标的医疗行为的总称,它既是医护人员闻讯赶赴现场后施行的救治行为,也可以是经过简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培训的公众实施的救治行为。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由通信、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行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救护力量的参与。

社区急诊护理研究的内容是广义的院前急救。

第一节社区急诊护理概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有发生突发性疾病或意外的人身伤害事故的可能。心搏骤停、外伤大出血、呼吸道梗阻、骨折等是社区常见的一些急诊病例。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寿命的延长等,社区急诊护理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一、社区急诊护理的概念、范畴与原则

1.社区急诊护理的概念

社区急诊护理是对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前实施的抢救护理,包括伤病现场的自救互救、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运送和途中监护等。

2.社区急诊护理的范畴

(1)现场的自救互救

社区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痛苦,降低伤残率,减少病死率,为进一步诊治打好基础。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最初的4分钟内,严重创伤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初始30分钟,如果错过这最关键的时间,医院设备再先进、医生医术再高明,患者也难起死回生。因此,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伤(病)员本人及其亲属、同事、朋友、受灾群众以及目击者进行的现场自救互救是十分重要的。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自身必须掌握社区急救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还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社区普及工作,实现非医务人员与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护相结合,使现场急救效率最大化。

(2)现场的专业救护

现场的专业救护包括事发现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救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中最前沿的医疗机构,是接到呼救信息后最先到达现场,实施医疗救援的单位。当遇到外伤大出血、窒息、休克等危急情况时,必须在现场进行抢救,尤其是对心搏骤停的患者,相差几分钟就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现场救护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视病(伤)情和条件采取输液、止血、止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救护措施,然后通过各种通信联络工具向医院呼救。

(3)途中监护和运送

伤(病)员经过必要的初步急救,尽快向医院转送,并在转送途中加强监护并做必要的治疗、护理和详细的记录。

(4)急诊判断

急诊判断贯穿急救过程的始终。社区急诊护理有别于院内的急诊护理,社区护士常单独面对各种应急情况,需要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然后实施有效的应急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社区护士须具备常见急诊的判断能力。

3.社区急诊护理的原则

(1)立即脱离险区

现场救护的首要目标是让患者脱离危险区,如一氧化碳中毒者先离开中毒环境,烧伤者先去热源,以避免烧伤者伤情加重。

(2)先救命再救伤

伤员既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其他伤情时,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再进行其他伤情的处理。

(3)先止血后包扎

遇既有大出血又有伤口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止血,再进行伤口包扎。

(4)先救治后运送

争分夺秒,就地取材,对急、危、重症伤(病)员先进行应急救治,以争取时间,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5)先重伤后轻伤

在一些灾害性事件发生时有大批的伤员,此时应先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及张力性气胸、休克等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员,再处理较轻的伤员。因此,在有大批伤员的情况下,需根据伤情,按危重、较重、较轻、死亡进行分类,并以不同颜色的标志卡别于伤员胸前,按序进行救护,以尽量减少人员死亡。

(6)急救与呼救并重

社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如单独面对需急救的伤(病)员,应在抢救的同时,设法呼叫他人前来救助,即急救和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争取到急救外援。

(7)加强途中监护与救治

由于伤(病)情复杂、严重,社区护士在护送伤(病)员的过程中,应加强监护并作记录,就近运送,使伤(病)员尽快到达医院进行合适的救治。

(8)合理救护

社区护士到达现场后,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处理开放性气胸,控制大出血;搬运伤员须整体搬运,即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尽可能减少移动,避免颠簸;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如断肢、断指等。

二、社区急诊护理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最基层的医疗组织,当急、危、重症患者或社区灾害性事件发生时,社区医护人员最先赶赴现场,在急救中心人员到达前展开自救、互救工作。

1.社会性强

社区急诊护理是社区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区应急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洪水、雪灾、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人员的伤亡,常需包括医疗救护、消防、交通、公安等组成应急防御体系共同救援,以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随机性强

何时何地需要抢救伤(病)员?是什么样的伤或病?重大事故和灾害是否会发生?何时何地发生?这些都是未知数,社区急救护理需做好随时应对各种应急救护的准备。

3.地域范围广

社区急诊护理的地域范围不同于医院内救护、集中的急诊室或重症监护室或相关的病区,突发性事件有可能发生在高层住宅内、乡村小道旁、边远山区等社区的各个地方,社区护士需熟悉管辖社区的地域状况,以应对不同状况下的应急救护。

4.救护条件差

现场救护的环境大多较差,如光线暗淡、空间狭窄、人群围观拥挤等;医疗救护、监测设备无法完全满足现场诊治要求;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的再伤亡;交通条件差,救护车颠簸也影响途中的救护和监测。

5.病(伤)情复杂

社区急诊护理的对象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种,而且是未经分科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或伤情复杂。

6.以对症治疗为主

由于现场救护条件差、时间紧迫和诊治条件限制,大多无法在现场作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救护工作大多数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

7.体力要求高

救护现场在救护车无法到达的小区、乡村、山区、无电梯的高层住宅,常需医护人员徒步携带医疗用品前行,或需要尽快徒手搬运伤(病)员,以及现场施行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护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强健的体魄,方能适应应急救护工作的需要。

三、社区急诊护理对社区护士的要求

1.具有良好的应急救护意识

社区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急性事件,社区护士处在应急救护的最前沿,平时须做好物品、药品及心理准备,随时处于参与救护的应急状态,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进行救护。同时,在平时的社区护理工作中,做好社区人群的救护知识和救护技能的普及工作;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在做好疾病保健、预防并发症的同时,也应有预防意外发生的意识,如糖尿病患者外出携带疾病诊治卡,一旦发生一些并发症而出现昏迷,疾病诊治卡会很好地帮助医护人员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2.具备丰富的应急救护知识和熟练的应急救护技能

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社区护士的必备素质,平时应加强学习和训练,同时应具备向社区人群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具备健康的身心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适应救护时对体力的要求。面对应急状态,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

4.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社区护士不仅需要管理应急救护物品、药物和器械设备,还需组建和管理社区应急救护组织。平时与社区政府部门合作,组建社区应急救护队伍,成员可由红十字卫生员、司机、交通警察、消防员及社区成员等组成,对成员进行必要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定期开展应急救护的演练活动,以提高社区应急救护能力。

5.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社区护士须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同时对社区应急救护队伍进行培训考核,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6.熟悉社区概况

社区护士深入社区工作,了解管辖社区的地理地貌、建筑特点、道路情况,熟悉社区人群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健康状况等,以备应急状态下高效地完成救护工作。

第二节急救组织与网络化管理

医学急救是国家防灾减灾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是成功救护的基础,是群众急救普及化、区县急救网络化和医院急救专业化的核心。同时,健全的群众急救组织、专业化的医疗救护组织,以及完善的急救网络建设是成功救护的保证。

一、急救指挥系统

1.急救指挥系统

急救指挥系统是指上下有合理的、健全的、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其中有精干、灵活、高效率的管理和指挥人员,有现代化的通信和交通运输工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应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指挥的系统。中央急救指挥中心是最高指挥部门,下设省、市、区(县)指挥系统。

2.急救指挥系统的任务

(1)平时任务建立完善的急救指挥机构;制定医学急救总体方案;建立健全专业人员与群众、地方与军队、急救与自救网络;筹措急救药品、物资,包括基层医院的急救装备;组织培训和研究急救伤(病)员机制和救护方法,提高急救成功率;组织交流经验;加强卫生防疫系统的组织、计划、人员、物资的落实工作。

(2)紧急情况下的任务①指挥:卫生行政部门和各急救中心(站)以及横向有关单位接到急救指挥中心的呼救信息后,应作为指令性任务,及时组织力量参与救护;②派遣:指挥中心接到呼救信息后,立即指派离出事地点最近的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派人、派车携带急救物品迅速赶赴现场,实施现场救护;③协调:因某种灾害而出现大批伤员,需要较多的医疗专业人员和非医疗专业人员、运送工具和参与救治的医院时,指挥系统进行有效协调,确保急救成功;④安全护送:组织相关单位,恢复正常秩序,防止混乱,同时组织技术力量,维护灾区现场安全和运送途中安全;⑤维护良好的通信:平时加强检验,确保紧急情况下通信无障碍。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邮件、电话、电报、传真以及通信卫星等通信手段,保障通信通畅,指挥灵敏。

二、群众急救组织

1.设立急救员

在城乡每60~100人中,应设有一名乡村医生或社区护士、红十字会员或一名不脱产的急救员,每人配备简单急救箱。急救员应由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愿意为大众服务的热心青年来担任,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为保持人员的稳定性,适当补贴,尽义务与合作医疗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急救员队伍的管理,可带动周围群众较好地参与自救互救工作。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这些院外急救人员,除做好现场救护工作外,常常在伤(病)员的护送中作为专业医护人员不足的临时补充。

2.急救员的培训

(1)急救员培训的基本内容

急救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

常见病情、伤情的判断;心搏、呼吸骤停的心肺脑复苏技术;止血技术;骨折固定技术;伤口清理和包扎技术;搬运伤病员的技术;呼救技巧;各种灾难的脱险技术;伤病员的心理支持;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搬运、体位移动等操作技术和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等。

(2)急救员培训的基本要求

培养急救员高尚的医风医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要求掌握操作简单易行、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技术;急救技术尽量采用徒手操作,方便、快捷,避免过多借助于器械,因为现场救护可能没有相应的器械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