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中暑引起的高热、肌痉挛、惊厥、昏迷、休克等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中毒性菌痢、急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及脑型疟疾等。
3.中暑的社区急诊护理
(1)脱离高热环境
迅速转移患者至阴凉通风处,或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内,安静休息,并将下肢稍抬高。
(2)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增加散热,高热者头部及大血管处置冰袋。
(3)补充水和电解质
予喝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绿豆汤等。较重者予以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
(4)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者迅速建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吸氧,降颅内压等。
4.中暑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十二、蛇咬伤
蛇咬伤(snake bite)多发生于夏秋季。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被无毒蛇咬伤后只在局部皮肤留下两排对称锯齿状细小牙痕,伤口疼痛,无碍生命。被毒蛇咬伤后,其蛇毒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我国毒蛇有50余种,常见的有蝮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竹叶青蛇、蝰蛇、五步蛇、眼镜王蛇等。蛇毒含有多种毒性蛋白质、溶组织酶以及多肽复合物。不同的毒蛇分泌不同的蛇毒,有的以神经毒素为主,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引起肌肉包括呼吸肌麻痹;有的以血循环毒素为主,引起凝血机理紊乱、出血、溶血和心肌受损、心力衰竭,如竹叶青蛇、五步蛇、蝰蛇等;而有的兼有神经、血液毒素,如眼镜蛇、蝮蛇、眼镜王蛇等,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组织器官功能损伤。
1.区别有毒蛇与无毒蛇
(1)无毒蛇
无毒蛇的头部一般是椭圆形的,颜色不太鲜艳,尾部一般细而长。
(2)有毒蛇
头部多呈三角形,体背的颜色比较鲜艳,尾部一般粗而短。毒蛇咬伤的伤口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或留有断牙,局部出血、肿胀、水疱、血疱,扩展较快,伴全身中毒症状。 此外,根据毒蛇分布的地区差别及咬伤时间进行初步判断,如在沿海地区咬伤多考虑海蛇,在高山地区咬伤多考虑尖吻蛇、竹叶青、烙铁头,平原及丘陵地区咬伤多考虑银环蛇、眼镜蛇及蝮蛇,夜间咬伤首先考虑金环蛇、银环蛇及烙铁头,白天咬伤多考虑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
2.毒蛇咬伤表现
(1)神经毒型中毒
临床特点是蛇毒吸收快,局部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则病情危重。局部症状可有麻木感,不红、不肿、无疼痛,咬伤后1~3小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眼睑下垂、嗜睡、视力模糊、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共济失调,重者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惊厥昏迷、休克,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神经毒型蛇毒作用时间较短,患者能渡过1~2天危险期后,症状可较快消失。泥蛇蛇毒主要破坏横纹肌,病后肌力的恢复较慢。
(2)血循环型中毒
临床特点为局部症状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急。局部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迅速肿胀,周围皮肤出现水疱、血疱、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近心端蔓延,附近淋巴结肿痛,全身伴有胸闷、气促、心悸、烦躁不安、黄疸、少尿或无尿、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3)混合毒型中毒
临床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均明显。局部伤口剧痛,出现肿、水疱、血疱、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局部淋巴结肿痛,全身症状有头晕、视物模糊、复视、乏力、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心律失常、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重者发生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心力衰竭等。
3.蛇咬伤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放松、静卧
被蛇咬伤后应先求救,就地作伤口处理,静卧、伤肢下垂,等待他人护送入院,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2)减少毒素吸收和扩散蛇咬伤后一时难以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时,均按有毒蛇进行伤口处理,主要有:
1)绑扎伤口近心端:可用绳子、胶带、裤带、鞋带、布条等在伤口的近心端距离伤口3~5cm处绑扎,松紧以能压迫静脉而不影响动脉为度,每15~20分钟放松1~2分钟,2小时后松绑。绑扎期间完成伤口清理。
2)扩创排毒:①扩创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清水、茶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反复冲洗伤口,在医院条件下应及时挑去残留毒牙,蛟伤在24小时以内者,在咬伤的伤口周围作纵形、放射形或“十”字形长约1~2cm的切口,反复冲洗伤口。②排出创口毒素:挑出毒牙或切开伤口后,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反复挤压15~20分钟;可用随身携带的茶杯对伤口拔火罐(先在杯内点燃一小纸团,然后迅速将杯口紧扣在伤口上,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或用嘴吸吮伤口(口腔应无破损),边吸边吐,以清水漱口,在医院内可用吸引器多次反复抽吸,尽量吸出未吸收的毒液。
3)局部降温:将伤肢浸于冷水中或用冰袋降温,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毒素吸收。
(3)局部用药
伤口清创排毒后,遵医嘱可于局部注射胰蛋白酶,并用普鲁卡因注射液加氢化可的松作伤口的环形封闭,或用相应的蛇药行局部敷贴。
(4)建静脉通路
嘱患者多饮水,并建静脉通路,积极遵嘱补液抗休克。
(5)应用抗蛇毒血清
尽早应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若一时不能辨别是何种蛇毒中毒,则应用多价抗蛇毒血清。一般采用静脉注射,使用前做过敏试验,阳性者行脱敏注射,并做好抗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
(6)对症护理
患者予吸氧,并遵医嘱积极止惊、抗休克等对症治疗,做好相应的护理。
(7)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8)移除肢体上可能的束缚物
对患者肢体上的首饰如戒指、手镯等及时移除,以免加重伤肢肿胀或伤肢高度肿胀后引起嵌顿,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9)安全转诊
毒蛇咬伤者经积极伤口处理和全身对症治疗后,应及时转送专科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转送途中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呼吸、循环功能的维持。
4.毒蛇咬伤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十三、犬、猫等动物咬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犬、猫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被犬、猫等宠物咬伤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人有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而引发狂犬病,而狂犬病(又称恐水症)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高达100%,因此预防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和咬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是预防此病的关键措施。
1.狂犬病临床特征
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犬类,其他有猫、狼、狐狸等,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舔伤口而传染,通常在1~2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潜伏期短于15天和超过1年以上者均为罕见,超过1年者不足1%,也有报道在数年后发病。先在愈合的伤口周围出现麻木、痛、痒和蚁爬感,继之出现头痛、恐惧不安,对声、光、风、水敏感,并有喉部紧缩感,口角流涎,出现三怕症(怕水、怕风、怕光),轻微刺激引起喉肌痉挛、呼吸困难,全身阵发性痉挛,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犬、猫等动物咬伤与狂犬病发病的关系
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是否得病,取决于以下因素:
(1)动物是否带有狂犬病病毒及病毒含量
如果动物没有携带狂犬病病毒,就不会得狂犬病。一般来说动物发病后期,其唾液含病毒多,易发病。
(2)咬伤程度
大面积深度咬伤要比伤口很小的浅表咬伤容易发病,多部位咬伤也比单一部位咬伤容易发病。
(3)咬伤部位
咬伤头、面和颈部等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比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要高。
(4)伤口处理情况
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是防治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了正确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
(5)机体抵抗力状态
抵抗力低下者易发病。
3.犬、猫等动物咬伤后的社区急诊护理
(1)正确处理伤口
1)冲洗伤口: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应就地立即进行伤口冲洗。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伤口30分钟,如果伤口闭合,应掰开伤口,注意冲洗伤口底部及伤口周围,同时可从伤口周围向伤口方向挤压,边挤压边冲洗,尽量去除动物的唾液和污血。肥皂水和新洁尔灭不可混合使用。
2)消毒伤口:伤口冲洗后,用2%的碘酒涂擦,然后再用75%的酒精脱碘。
3)伤口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如确系病犬、病猫等咬伤,咬伤部位在头颈部、手指或严重咬伤时,还需用抗狂犬病病毒血清在伤口及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
4)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
(2)接种疫苗
于咬伤当天即0天、3、7、14、30天各注射一针(2ml)狂犬疫苗,儿童用量相同;头面颈部、手指及严重咬伤者,在当天联合使用抗狂犬病病毒血清(咬伤局部浸润注射),并在0、3天注射加倍量狂犬疫苗,在全程注射后的第15天、75天或第10天、20天、90天加强注射。
(3)做好心理护理
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如果能及时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按时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发病。应向其说明伤口处理及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一方面减少对此的恐惧,同时也促使其按时全程接种疫苗。
(4)其他处理
遵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同时注意预防伤口感染。
4.犬、猫等动物咬伤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十四、毒虫蜇(咬)伤
毒蝎、毒蜘蛛、蜂类、蜈蚣蜇伤是社区常见的急诊,轻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或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而危及生命。
1.毒虫及其毒素与中毒表现
(1)毒蝎
我国常见有两种毒蝎,即问荆蝎(全蝎)和钳蝎(东北蝎)。毒蝎通过尾刺注入毒液而致人中毒,其毒液称蝎毒素,属神经毒性蛋白,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对心血管中枢先兴奋后抑制,还可有类似毒蛇血循毒素的成分,使心肌受损,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等。钳蝎分布于长江以北;问荆蝎分布于长江南北,其毒力相当于眼镜蛇蛇毒,可危及生命。毒蝎蜇伤轻者只有局部烧灼痛、红肿、麻木,重度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可因心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毒蜘蛛
蜘蛛种类很多,绝大多数蜘蛛有毒,但能引起中到重度中毒反应的毒蜘蛛如黑寡妇蜘蛛、狼蜘蛛、裼蜘蛛、跳蜘蛛等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毒蜘蛛咬人时毒腺分泌的毒液通过尾钩的刺注入伤口,这些毒液有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组织损伤,引起肌肉痉挛、组织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被毒蜘蛛蛟伤的部位以手足为多,局部伤口疼痛、红肿、皮肤坏死结痂,重者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昏迷、中枢麻痹等。
(3)蜂类
常见蜂类有蜜蜂、马蜂、大黄蜂、胡蜂等,大多数蜂类尾端均有一对螫针和一根毒刺,与其腹部毒腺相通,毒刺刺入皮肤即可将毒液注入人体。蜜蜂的毒刺由于与腹部连接不紧密,刺入人体皮肤后即留在人体伤口内,黄蜂等大多将毒刺缩回。蜂毒的主要成分有组胺、磷酸酯酶A、透明质酸酶、缓激肽等多种酶类、胺类及肽类等。被单个蜂蜇伤多出现局部症状,如红肿、痒、痛、皮肤发紧感等,被群蜂蜇伤,则可引起溶血、出血、神经毒作用和中毒性肝、肾损害等,蜂毒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4)蜈蚣
又称百足,其第一对足称毒螫,螫人时,毒螫分泌毒液进行人体,毒液含有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及蚁酸等,引起局部红肿、灼痛、奇痒,可引起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不重,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重者可发生昏迷,少数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毒虫蜇(咬)伤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局部伤口处理
1)去除毒刺:蜂、蝎子蜇伤如有刺断在伤口里,可用针慢慢剔出。
2)伤口冲洗:被咬后应马上用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
3)排毒:从伤口周围向伤口方向挤压,或行吸引,以排出毒液,减少毒素吸收。
4)绑扎:毒蝎、毒蜘蛛及大蜈蚣蜇(咬)伤,也可在伤口近心端进行绑扎,同时进行伤口局部处理,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具体方法同毒蛇咬伤的伤口处理。
(2)局部止痛及用药
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能有效减轻局部疼痛。此外,黄蜂毒液呈碱性,可于伤口上涂醋等弱酸液体;蜜蜂毒液呈酸性,可在伤口上涂氨水;蜈蚣越大,毒性越强,冲洗后在创面上涂上雄黄和明矾等量研成的细末;被蝎子蜇伤可用醋调明矾末外敷伤口。也可局部冷敷止痛。
(3)对症处理
全身症状重者,建静脉通路,遵嘱对症治疗,如抗毒、抗过敏、抗休克、抗感染、强心、止痉等。
(4)多饮水,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休息。
(5)安全转诊
以局部症状为主者,一般不需要转诊,如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损害等严重情况,在应急处理后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毒虫蜇(咬)伤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