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促使发作停止,常用方法有:
①刺激咽部诱发恶心呕吐反射;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③手指轻压一侧眼球;④颈动脉窦按摩: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拇指向颈椎方向按摩,先按右侧5~10秒,若无效,可再按左侧5~10秒,不可双侧同时按压。同时听心率,一旦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即停止按压。
2)阵发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为目的,首选洋地黄制剂。
3)心房扑动:首选直流电复律。
4)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首次50J,转复不成功时再调至100~200J。洋地黄中毒所致者禁用电复律。药物治疗首选利多卡因。 5)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另外根据病情及条件,转送上级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6)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
7)心室扑动和颤动:立即行心肺脑复苏。
(5)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患者及抗心律失常治疗期间,应做好心电监护,有条件的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护,无条件者应定时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并做好记录,同时备心脏除颤仪等急救设备。
(6)安全转诊
对于病因治疗困难者,如严重的心肌炎、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快速心律失常经初步处理无好转,严重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静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老年人心悸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经初步处理后应及时转至上级医院,转送途中应持续给氧、开放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警惕并预防阿—斯综合征及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
4.心悸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六、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呼吸的频率、深度及节律异常,重者出现鼻翼扇动、张口呼吸、端坐呼吸及皮肤黏膜发绀等。1.呼吸困难的常见原因
临床上呼吸困难主要由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性其他因素所致,常见的有:
(1)呼吸系统疾病
可由于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常见病因有:
①气道阻塞: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癌、喉与气管内异物、气管肿瘤、气管受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②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淤血、肺水肿、肺脓肿、肺不张等;③胸廓疾病:如严重胸廓畸形、肋骨骨折、大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
(2)循环系统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心包积液、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中毒性疾病
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感染性中毒及吗啡、巴比妥类药物或有机磷农药中毒等通过影响呼吸中枢和对呼吸肌、肺部组织产生影响而导致呼吸困难。
(4)血液系统疾病
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因携带氧气发生障碍而引起呼吸困难。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及脑膜炎症、脑血管意外等直接损害呼吸中枢或由于颅内高压、脑疝等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而引起呼吸改变。
(6)精神因素
如癔症性呼吸困难等。
(7)其他
①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呼吸肌麻痹、膈肌麻痹等;②腹部疾病,如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
2.呼吸困难病因的初步判断
根据呼吸困难的起病方式、呼吸的频率、节律、肺部体征及相关病史、伴随症状,对呼吸困难的原因作一初步判断。呼吸困难常见病因的初步判断。
3.呼吸困难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评估呼吸困难及其伴随症状、体征,判断病因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肺部体征、皮肤黏膜有无发绀、患者意识及其他生命体征,对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作初步判断。
(2)安置合适体位,吸氧
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半卧位,左心衰竭患者予端坐位,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左心负荷,并予高流量吸氧。同时使患者放松心理,保持安静,以减少氧气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气道异物(详见第一节内容),对于痰液滞留者,应鼓励多饮水、雾化吸入,拍背助咳,必要时吸痰以清除痰液。(4)建静脉通路,积极对症治疗如哮喘患者则可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或遵嘱使用氨茶碱等气管扩张药;左心衰竭者则可用毛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等强心治疗,同时利尿、四肢轮扎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则用呼吸兴奋剂;颅内高压、脑疝者则积极进行脱水、降颅内压等处理。
(5)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6)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
(7)安全转诊
对于诊断不明的呼吸困难患者,严重心、脑、肝、肾疾病伴呼吸困难者,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者经适当处理后及时转送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4.呼吸困难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七、恶心与呕吐
恶心(nausea)为一种特殊的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受。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vomiting)是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恶心与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状。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受刺激时可引起呕吐。呕吐是包含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首先是幽门收缩与关闭,胃逆蠕动,同时腹肌收缩,膈肌下降,腹压增高,使胃内容物通过食管、咽而排出口外。若胃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放,胃内容物没有从口中排出,而有欲吐的感觉,则称为恶心。临床上可有恶心而无呕吐,也可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1.恶心与呕吐的原因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反射性呕吐和中枢性呕吐两大类。
(1)反射性呕吐
反射性呕吐(reflex vomiting)系指由来自内脏末梢神经的冲动,经自主神经传入纤维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
1)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有:①咽部刺激:见于刷牙、医生对患者进行咽部检查、剧烈咳嗽及鼻咽部炎症时;②胃肠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肠梗阻、肠炎、急性阑尾炎等;③肝胆胰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④腹膜及肠系膜疾病:急性腹膜炎等。
2)其他系统疾病:①眼部疾病:青光眼、屈光不正等;②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肺炎、百日咳等;③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尿路结石等;④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⑤妇产科疾病:急性附件炎症、输卵管妊娠破裂、早孕反应等。
3)前庭功能障碍:常见于:①晕动病:发生在乘飞机、乘轮船、乘汽车或火车时,以苍白、出汗、流涎、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反复的俯仰运动、旋转或上下颠簸所致的迷路刺激起重要作用,精神因素也有关系;②梅尼埃病(Meniere摧s diseas):表现为突发的旋转性眩晕(多为水平性)、波动性耳聋与耳鸣,眩晕发作时意识清醒,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反射性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发作历时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以上,间歇期长短也各有不同;③迷路炎:本病是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
(2)中枢性呕吐中枢性呕吐(central vomiting)系指由来自中枢神经系统或化学感受器的冲动,刺激呕吐中枢而引起的呕吐。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①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②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高血压脑病等;③脑外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④脑内占位性病变等。
2)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妊娠反应、全身性感染等。
3)药物因素: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洋地黄类药物、吗啡类药物等引起的呕吐。
4)中毒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有毒物质中毒等。
5)放射性损害:肿瘤放疗、其他放射性损害等。
6)精神性因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厌食等。嗅到不愉快的气味,听到震耳的噪音或见到厌恶的食物而出现的呕吐,称条件反射性呕吐,也属神经官能性呕吐范畴。
2.恶心与呕吐病因的初步判断
根据恶心呕吐发生的方式、呕吐性质、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物性状及其他伴随症状进行评估,初步对病因作出判断。病因不同,呕吐的临床特点亦异。反射性呕吐常有恶心先兆,而且胃排空后仍干呕不止;中枢性呕吐多无恶心先兆,呕吐剧烈呈喷射状,伴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与前庭功能有关的呕吐,多伴有眩晕、眼球震颤等症状,常有恶心先兆;由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呕吐,表现为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发生,恶心很轻或缺如;幽门梗阻引起的呕吐多为宿食,有酸臭味,且常于夜间发生;十二指肠乳头以下梗阻引起的呕吐,呕吐物常含较多胆汁;低位肠梗阻引起的呕吐,呕吐物常有粪臭味。恶心呕吐常见原因的初步判断。
3.恶心呕吐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评估呕吐,判断病因
接诊恶心呕吐患者,社区护士应询问相关病史、诱发因素,对呕吐发生方式、持续时间、频率,呕吐物的量、性状及气味,与体位、进食、药物、运动、情绪的关系等,对呕吐的病因作一个初步判断。
(2)评估水、电解质失衡情况
剧烈频繁的呕吐可导致脱水、低氯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询问尿量,检查其他脱水症及电解质紊乱的体征。
(3)补液
非禁食者少量多次口服补液,脱水重者或剧烈呕吐不能口服者,予静脉补液。
(4)做好基础护理,减轻呕吐
每次吐后漱口,清洁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此外,可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减轻恶心呕吐症状。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5)记录呕吐量、尿量,观察脱水症。
(6)做好转诊工作
如患者系颅内高压、肠梗阻、传染性疾病或其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疾病,在做好一般处理后,应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4.恶心呕吐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八、腹泻
腹泻(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多于日常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和未消化的食物。正常人排便习惯一般为一天1次,有的人每天2~3次或2~3天1次,只要粪便的性状正常,均属正常范围。当某些原因引起胃肠分泌增多、吸收障碍、异常渗出或肠蠕动过快时,即可导致腹泻。腹泻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的为急性腹泻,超过2个月的腹泻称为慢性腹泻,病程在2周到2月者称为迁延性腹泻;按病因分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1.腹泻原因
(1)胃肠道分泌增加
因胃肠道黏膜分泌过多液体所致,又称分泌性腹泻(cecretory diarrhea),主要见于霍乱、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当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改变,导致大量水与电解质分泌到肠腔,引起腹泻。
(2)肠腔内容物渗透压增高
如口服硫酸镁、甘露醇等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腹泻,又称渗透性腹泻(osmotcdiarrhea)。
(3)炎症渗出
见于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炎症病变,因肠黏膜炎症、溃疡或浸润性病变,使病变处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渗出产物增多,同时炎症产物的刺激也使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
(4)肠蠕动增加
见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因为肠蠕动过快,肠内食糜停留时间过短,未被充分吸收而引起腹泻。
(5)吸收不良性腹泻如小肠大部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使肠黏膜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腹泻发生的机制相当复杂,多非单一因素所致,上述各种因素可同时兼有。
2.引起腹泻的常见疾病
(1)肠道疾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肠炎。
2)肠道其他疾病:变态反应性肠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大肠癌等。
(2)中毒进食毒蕈、河豚、鱼胆及砷、磷、铅、汞等化学物质中毒引起腹泻。
(3)药物
服用利血平、洋地黄类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引起腹泻,也可由于使用导泻药物引起。
(3)全身性因素
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等都可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