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机体散热: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热,小部分热量随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动而散失。皮肤散热形式主要有:
辐射散热(radiation):指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辐射散热受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机体有效散热面积的影响。辐射散热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形式,安静状态下,大约有60%的热量是以此种形式散热。传导散热(conduction):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受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的影响,如棉质衣服导热性较差,所以保温较好;而水的导热性较好,故常用冰袋、冰囊来为高热患者降温。对流散热(convection):是指通过空气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受空气的流动性及气温的影响。通过皮肤将热量传给空气,再由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与皮肤接触的空气的流动使体热散发,因此可以认为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蒸发散热(evaporation):是指水分由皮肤和呼吸道蒸发时散热,包括不感蒸发和显性发汗。不感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无论环境温度高低,水分从皮肤和呼吸道持续被蒸发,24小时约有400~600ml。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通过出汗而散发大量热量,称为可感蒸发或显性出汗。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是机体散热的唯一方式。
3)体温调节:机体体温如何维持于37℃左右,一般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机体温度设定于一定的值,如果体温偏离此值,则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通过自主神经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来维持体温于正常范围。自主神经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通过增加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来调节体温。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为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如增减衣被、改变躯体活动状态等。通常意义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神经性体温调节。
2.发热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1℃以上时,称为发热(fever)。常见原因是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或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1)发热程度低热:37.3~38.0℃。中度发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2)热型
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大,达2℃以上,但最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下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后又升高,反复发生。常见于疟疾。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地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下降到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出现。常见于布氏杆菌病。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无一定的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是机体对许多因素的一种反应,有许多疾病可引起发热。轻度的体温升高可使机体代谢及各种生理活动加强,白细胞活动能力及吞噬功能增强,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利于清除外来微生物。但若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机体消耗过多,组织细胞受伤,器官生理功能受影响,引起全身不适、厌食,甚至惊厥、昏迷等。
3.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
机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不论局部还是全身,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都可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此类发热原因常见的有: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大血肿、大面积损伤、内出血、肿瘤、溶血反应、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自身免疫病,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如中暑、脑出血等。
(3)发热原因的初步论断
发热患者就诊,首先询问有无相关伴随症状、病史,据此初步估计病因,安排就医。在有关传染病流行期间,询问传染源接触情况,注意传染病前驱期的症状识别,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发热原因的初步判断。
4.发热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测量体温
发热患者就诊,首先进行体温测量。测量体温时同时观察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等情况。
(2)评估发热原因
根据病史、发热的高低、起病的缓急、临床症状、传染源接触史等情况评估发热的初步原因,以便做好合理的分诊。
(3)降温轻度发热只作对因治疗,不必行降温处理,一般体温达中度发热以上才考虑进行物理降温或遵嘱行化学降温。如有以下情况时应紧急行降温处理:体温超过40℃;高热伴惊厥;高热伴休克;严重中暑;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的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措施常用有:冰袋冷敷头部及大动脉处,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物理降温30min后测体温并记录。物理降温过程中患者出现寒战应及时停止,必要时遵嘱用药物降温。
(4)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有条件时饮用一些新鲜的果汁,以促进降温。
(5)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卧床休息,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防受凉。
(6)对症处理
根据疾病情况遵嘱处理。
(7)发热转诊指征
1)发热1~2周,经治疗不见好转,诊断不明。
2)出现相关传染病症状,需要隔离治疗。
3)严重心、脑、肝、肾疾病伴发热的患者。
4)对高热伴休克、惊厥、谵妄者经积极抢救后,及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5.发热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二、头痛
头痛(headache)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头痛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剧烈头痛。头痛可源于颅骨、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病变,很多头痛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
1.头痛原因
头痛是一种症状,可由很多原因引起,按致痛因素性质分为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内分泌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
(1)物理因素
能引起颅内外组织炎症、损伤的各种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牵引、伸展、移位、扩张及脑膜受刺激、直接刺激支配头面部的感觉神经等,均可引起头痛。
(2)生物化学因素
如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缩,5羟色胺可使血管扩张,组织胺可使颅内血管扩张,缓激肽可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等。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头痛。
(3)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与头痛有关,如偏头痛在月经期好发,而紧张性头痛在更年期往往加重。
(4)神经精神因素
当人的心身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时往往会产生忧虑、焦急等情绪,也可导致头痛的发作。
(5)其他
如眼、耳、鼻及鼻旁窦、牙齿、颈部等病变可刺激神经,反射性或扩散性地影响头面部,引起反射性或牵涉性头痛。另外,如感冒、高血压等许多疾病也会有头痛的表现。
按病变部位分类,可分为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1)颅内病变
①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②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头痛;③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④颅脑损伤引起的头痛;⑤偏头痛及其他血管性头痛;⑥癫痫性头痛;⑦低颅内压性头痛等。
(2)颅外疾病
①头皮及颅骨疾病引起的头痛;②各种神经病变引起的头痛;③眼疾性头痛;④鼻疾性头痛;⑤耳源性头痛;⑥口腔源性头痛;⑦肌紧张性头痛;⑧动脉炎引起的头痛等。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①一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头痛;②中毒性疾病引起的头痛;③全身各系统各种疾病引起的头痛。
2.头痛评估
(1)头痛程度
头痛程度分级可参照WHO的四级疼痛分级法进行: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不严重,尚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剂。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剂。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发病的机制也很复杂,头痛的程度有轻有重,但是头痛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很轻的头痛可能潜伏着严重的疾病,而剧烈头痛有时也查不出什么大问题。脑瘤并不是都会引起头痛,而神经症患者可以因头痛而卧床不起,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头痛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引起头痛的原因、颅内疾病发展的快慢。另外,对头痛感觉的严重程度还取决于个人的感受。一般而言,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官能症的头痛也相当剧烈;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也可引起剧烈的头痛。反之,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可能较轻或仅为中度。
(2)头痛部位
由颅外病变引起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在病灶附近,因此往往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如由三叉神经痛引起的头痛,部位往往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相一致;由眼睛、鼻旁窦或牙齿病变引起的头痛,则常在眼眶、鼻根周围。由颅内病变或颅深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头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就不一定完全相符了,如小脑幕上病变引起的头痛,位于额颞部,且往往两侧都痛;而小脑幕下病变引起的头痛,则在后枕部;因感染或出血引起脑膜炎时,则全头都痛,说不出具体的部位,且疼痛也剧烈。
(3)头痛性质
头痛可呈胀痛、钝痛、搏动性痛(跳痛)、灼痛、锥痛(或钻痛)等。
不同疾病可导致不同性质的头痛。
1)颅内高压性头痛:头痛呈持续性胀痛、钝痛,一般以夜间或清晨为甚,常在用力、咳嗽、大便、弯腰、低头等活动时加重,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随着颅内压的增高,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眼花、视力下降、耳鸣、晕倒、精神行为异常、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等,小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囟门饱满、隆起等相关伴随体征。
2)脑膜炎引起的头痛:以全头剧烈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有时在持续性头痛的基础上有炸裂样强烈的头痛发作,这种头痛常放射到肩颈、背部,每当活动、用力、咳嗽时都可使头痛加重。结核性脑膜炎引起的头痛的程度变化较大,有的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有的呈钝痛、胀痛,持续时间较久。患者伴有颅内高压、脑膜刺激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
3)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患者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疼痛部位不定,或弥散全头,头痛性质多样化或含糊不清。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甚至可回溯10~20年。在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情况下常使头痛加剧。患者可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体征。
4)偏头痛:偏头痛大部分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大多数偏头痛在儿童和青年期(10~30岁)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在女性患者中,月经前期或月经来潮时易出现偏头痛发作,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停止。偏头痛的确切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但有研究揭示,这种偏头痛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系。在月经前期,妇女体内的雌激素逐渐升高,雌激素有水钠潴留的作用,很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水、电解质的改变,因而出现各种症状,头痛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孕期和绝经后偏头痛减轻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