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的情况下,对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感到焦虑紧张的状态。表现为惶惶不安、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发作,患者常有失控感、濒死感。若焦虑伴有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如搓手顿足,则称为激越状态。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等。
(5)恐惧(phobia):指面对具体不利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患者对平常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恐惧心理,虽然明知不用惧怕,但又无法摆脱和控制其恐惧心理。如怕脏、怕感染、怕尖锐物、怕空旷的广场、怕死亡等,以致不敢去接触或接近某些物品和人。轻者表现为提心吊胆,重者极度害怕,精神极度紧张,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恐怖性神经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神经衰弱早期。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情感波动性的改变主要指情感发生过程的失调,表现为情感不稳定、情感淡漠、易激惹、病理性激情和情感麻木等。
(1)易激惹(irritability):指患者的情绪容易激动、愤怒,即使极为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如暴跳如雷、争吵不休。常见于躁狂症、神经衰弱、癔症、甲亢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2)情感不稳定(emotional instability):指患者情感稳定性差,情感反应(喜、怒、哀、乐等)极易变化,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不一定有外界诱因。可见于各种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病、神经症。
(3)情感脆弱(emotional fragility):指患者极易伤感,稍遇小事即容易引起患者的情感波动,动辄呜咽哭泣,常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感动得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难以自我克制。常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患者。
(4)情感淡漠(apathy indifference):指患者对周围事物和自身情况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反应的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冷漠、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及严重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5)情感迟钝(emotional blunting):指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反应速度明显迟缓,强度明显降低,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对亲人不体贴,对工作不认真,表情不鲜明生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和某些器质性精神障碍。
(6)病理性激情(pathological affect):是一种无诱因的突然发生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并由此产生残暴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常伴有意识范围狭窄,事后不能完全回忆。常见于癫痫、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和中毒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7)情感麻木(emotional stupor):指患者由于强烈精神刺激而引起的短暂而深度的情感抑制。患者处于极度悲痛或惊恐的环境中,却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和表情反应。
常见于急性应激障碍和癔症。
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是指患者情感体验与环境刺激及其面部表情不协调,或内心体验自相矛盾。以下几种情况较为常见:
(1)情感倒错(parathymia):指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客观现实不相协调,或面部表情与其内心体验不相符合,甚至恰恰相反。如遇到悲哀事件表现得兴高采烈,遇到高兴的事反而痛哭流涕。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在青春型患者中尤为多见。
(2)情感矛盾(affective ambivalence):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但患者对此并不感到矛盾,也不为此苦恼或不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情感幼稚(emotional infantility):属情感退化性改变,指患者的情感活动缺乏克制,情感反应容易受直觉和本能活动的影响,退化到童年时代的水平。表现为面部表情幼稚,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多见于癔症和痴呆患者。
第三节意志及行为障碍
意志(will)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制约和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wolition)。意志通过意志行为表现出来,意志对意志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调节控制作用。
正常的意志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指向性与目的性,即人的意志行为必须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②坚强性和自觉性,即人能够坚决执行自己的决定,并且确信自己认定的目标是正确的,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果断性和自制性,即人能够迅速明辨是非,采取行动,而且在过程中能控制和掌握自己的行为。
一、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hyperbulia):指一般意志活动的增多,有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
躁狂状态的患者在情感高涨时,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而存在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支配,常常会反复上访,到处控告等。多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2)意志减弱(hypobulia):指意志活动显着减少,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以及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常见于情感性疾病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3)意志缺乏(abulia):指意志要求显着减退或消失,患者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个人生活变得极端懒散,甚至连最基本的梳洗也置之不顾,表现孤僻、退缩,处处需要别人的督促和管理,常伴随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痴呆。
(4)易暗示性(suggestibility):指患者缺乏主观意向,具有强烈的依赖感。其思想和行为易受外来的影响,随别人的指使而行动,盲目服从。常见于催眠状态、癔症和精神分裂症。
(5)犹豫不决(yhembasmus):指患者遇事不果断,对是非两者不能抉择,虽经反复考虑还是拿不定主张,可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
(6)矛盾意向(ambivalence):指患者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但患者对其毫不察觉,并意识不到其不妥,更不打算加以克服。这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二、行为障碍
单个随意和不随意的运动称为动作,如点头、眨眼;而行为则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它是一系列简单动作的有机组合。一定的行为反映一定的思想、动机和目的,但精神障碍患者由于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等的障碍,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障碍,也称精神运动性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是指患者思维、情感及行为动作等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可进一步分为协调性兴奋和不协调性兴奋。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coherent psychomotor excitement):指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其思维、情感是协调的,身体各部分动作是协调的,并和环境密切联系配合。
易使人理解和产生共鸣。多见于躁狂症。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incoherent psychomotor excitement):是一类与思维和情感不一致的动作和言语增加。表现为动作单调杂乱,缺乏目的性和意义,与环境不相协调,令人难以理解。可表现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青春性兴奋、脑器质性疾病的器质性兴奋,等等。
2.精神运动性抑制
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是指患者整个精神活动的抑制,表现为动作、言语的普遍明显减少。
(1)木僵(stupor):指患者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僵持不动、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动作行为处于抑制状态。若患者表现为言语活动、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地步,则称为轻度木僵或亚木僵;严重木僵患者则对刺激缺乏反应,大小便潴留。
严重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是紧张综合征中出现的运动抑制状态。在急剧、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的急性反应状态称心因性木僵(psychogenic stupor),可伴有植物神经失调和轻度意识障碍。由急性重度抑郁引起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称抑郁性木僵(depressive stupor),表现为无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患者表情、姿势和其内心体验相一致,多见于抑郁症。由急性脑器质性损害引起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称器质性木僵(organic stupor),较少见。
(2)违拗症(negativism):指病人对他人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主要有两种表现:①主动性违拗(active negativism):指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例如,医生要求病人闭眼时,病人却睁开眼睛,当要求睁眼时又闭眼。
②被动性违拗(passive negativism):指患者对别人的要求毫无相应的反应,一概加以拒绝。违拗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常在木僵基础上出现。
(3)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指患者的姿势经常固定不变,肢体任由人摆布,即使四肢悬空或放在极不舒适的位置也能维持很久而不主动改变,人如同蜡做的一般。
如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好似枕着枕头,患者也能保持这样的姿势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空气枕头症”。蜡样屈曲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常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
(4)缄默症(mutism):指患者保持沉默,不用语言回答任何问题,但有时以手势、动作示意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癔症及儿童时的选择性缄默。
(5)被动服从(passive obedience):指患者被动地服从别人的任何指令,即使是不愉快、无意义、使他难受的要求也绝对服从,与违拗症的表现刚好相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其他行为症状
(1)持续动作(preservation):指患者不断地重复新近完成的动作。患者虽然知道无重复做的必要,但在另做新动作时,仍然免不了要重复做原来的动作,经常与持续言语同时出现。持续动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多见于器质性障碍患者。
(2)模仿动作(echopraxia):指患者毫无目的、毫无意义、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动作,经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3)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指患者持久、无目的地重复一种单调、不具任何意义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可自发产生或由提示引起。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强迫动作(compulsive act):指违反患者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最常见的是怕不洁或感染疾病而反复洗手。病人知道做这些动作毫无必要,但却控制不住要重复做原来的动作。常由强迫观念产生,可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5)强制动作(forced act):指患者不由自主地突然出现不符合本人愿望、又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且带有外力强制性质的单调工作。强制动作突然发生,随即消失,无不安或痛苦体验和主动摆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