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巧夺天工:海洋工程与海港
4937100000028

第28章 开发海洋更要爱护海洋(1)

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也给海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海洋包容万物,甚至一度用它强大的自净力宽恕了来自人类的污染,但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让昔日纯净的海洋灰头土脸。保护海洋,没有犹豫的时间。

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1. 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不断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信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使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也会使东部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措施,如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等,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能提前几个月给易受厄尔尼诺影响的人群发出厄尔尼诺来临的警报,从而让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采取措施以减缓其对人类的影响。

2. 神秘的拉尼娜

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系西班牙语,前者意为“耶稣的小男孩”,后者意为“耶稣的小女孩”。由于这两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在发生的时间上常常一先一后,所以科学家们也称其为“一对孪生兄妹”。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

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常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2~3年。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气候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等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岛地区异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不仅给该地区的人类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也给这一地区的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灾难。油轮被炸,使所载原油溢入海洋;油井和输油管道被毁,大量石油像条条“黑河”注入海洋。大家可能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厚厚的油膜覆盖着海面,海水失去了往日的蔚蓝,甚至连海鸟也被强行穿上了油光光的“盔甲”……波斯湾在痛苦地呻吟着,仿佛无力承受这黑色的压力;波斯湾也在凄楚地诉说着,控诉着油污给其带来的灾难。

然而,事实上不仅仅是波斯湾在呻吟,世界上许多海域也都发出了海洋环境污染的“SOS”。于是,人类震惊了、警觉了。许多有识之士在为防止海洋变成“露天油库”、“垃圾箱”和“臭水湾”呼吁和奔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于船舶运输过程中的漏油、排污,近海石油开采时溢油、井喷和海难事故等原因,每年有600万~1000万吨石油进入海洋。仅以地中海为例,这个仅占世界海洋水面1%的水域,就漂浮着占全世界海洋水面50%的浮油和焦油。造成海洋如此严重油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海上石油运输。据统计,约占世界石油产量60%的石油是经海上进行运输的,而油轮航线又往往靠近沿海,加之船舶吨位愈造愈大,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例如1967年3月,“托瑞·堪庸”号超级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所载的11.8万吨原油倾入海洋,致使英国和法国沿岸300千米长的海域遭到严重污染,大量无脊椎动物、海藻和海鸟丧生。1989年3月,美国埃克松公司的“瓦尔迪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域搁浅,所载几十万吨石油外溢,酿成特大油污事故,使这一海域深受其害。此外,因油轮洗舱、机舱污水排放和各种船舶排放带有燃油的污水而进入海洋的油每年也有上百万吨。加之近海石油开采时的溢油和井喷等,使蓝色的海洋蒙受着愈来愈严重的“黑色灾难”。

石油在海面能形成一层厚薄不一的油膜,据初步估计,目前世界海洋和大陆架区的油膜污染分布面积约占各大洋面积的20%。海面覆盖了油膜,不仅改变了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黏滞性、热容量、化学成分和短波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等,还会妨碍大气与海水界面的氧气交换,形成无复氧条件,从而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海鸟也会因羽毛被油膜粘住不能飞翔而丧生。最新研究表明,海洋石油污染将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代谢机能,降低生长速度,还可能引起海洋生物病害,导致大批死亡。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动物卵和幼体的伤害尤其大,因而可能导致许多海洋动物的绝种。海洋油污染还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在遭受污染的地区人类不仅得不到海洋的“奉赐”,甚至连一处宜人的海水浴场也找不到;油污还会影响海产品的质量,如果人类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鱼类、牡蛎或虾蟹,也会生出许多疾病,进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石油污染外,重金属也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一条“祸根”。海洋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无处理排放。比如,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含有各种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海洋;工业废气中含有的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质,或随降雨或因其重量太沉自动下降而溶入海洋;工业废渣堆积在海边或直接倾倒入海洋等等,都会污染海洋环境。据粗略估计,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海洋的重金属,汞1万多吨,铜20多万吨;铅30多万吨……如此之巨的重金属排入海洋,又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也许大家会问,海水里不是也含有汞之类的元素,海底不也有重金属矿藏吗?为什么它们不会污染海洋环境呢?原来,海水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是水体所必需的构成物,而且含量不高;海底的重金属矿藏在没开采前只是一种瘤状固体,因此,它们是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的。然而,工业废水和废气中的重金属如果直接排入海洋,则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例如,排入海洋的汞主要是无机汞,无机汞在海洋环境中,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很快就会转化为对生物有致命危害的有机汞,也就是甲基汞。这种汞可迅速地渗入生物体的细胞内,并与蛋白质中的硫氢基相结合,使生物体的活性受到抑制而导致死亡。日本的海洋公害事件“水俣病”就是甲基汞中毒的典型例子。

水俣是日本九州南部的一个小镇。20世纪30年代初,当地扩建了一家合成醋酸厂,4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氯乙烯。这个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的过程中,把大量含汞的废水和废渣排入了附近的水俣湾和大片的海域,污染了海水,毒害了鱼和贝类。沿岸居民吃了这些含汞的鱼和贝类而得了“水俣病”,这种病使得患者小脑性运动失调,视野缩小,发音困难,并可通过母体影响胎儿,引起先天性汞中毒,产生畸胎。

微量的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同样,微量的铜对海洋生物不仅无害,而且还有益处。但是,当铜的浓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例如,海水遭受铜的污染后,能使牡蛎变绿,人吃了这种牡蛎便会呕吐和腹泻。同样,锌也会使牡蛎变绿,并导致牡蛎幼体的死亡。高浓度的铜和锌还可腐蚀鱼类的鳃和体表,使它们呼吸困难,以致死亡。此外,铅、镉、铬等污染都会使海洋生物遭受伤害,同时也危及人类的健康。

耗氧废弃物污染也使海洋深受其害。这种污染是陆地上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的大量碳氢化合物等有机物质排入海洋而造成的,因此也称有机污染。耗氧废弃物排入海洋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而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得靠呼吸溶解氧而生存的浮游动物和鱼类等因缺氧而遭到危害,甚至窒息死亡。同时,有机物被分解后形成大量过剩的营养盐类,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促使某些藻类急剧繁殖,形成所谓的“赤潮”。“赤潮”的出现则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大量死亡。当“赤潮”末期,大量藻类生物死亡腐烂,尸体被分解后又会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和贝类等窒息而死。不仅如此,有些“赤潮”生物还会分泌出有害毒素,这些毒素不仅毒杀了鱼和贝类,而且人一旦食用了这些鱼贝,也会有中毒的危险。

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会产生出一些废热,这些废热如果排入海洋,就会使局部海域的海水温度升高,从而造成海洋环境的热污染。我们知道,各种海洋生物都有其固有的适温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活动就要发生变化,从而妨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中的“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悲剧,在人类向海洋排放废热的时候亦会重演。

除上述的污染外,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还有放射性物质、农药、化肥和悬浮固体等等。这些也都是造成海洋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大敌。

人类保护海洋的行动

面对海洋环境的恶化,人类当然不能置之不管。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人类已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以拯救海洋,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