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49365900000014

第14章 知名学者(1)

[人物]丘成桐 国际着名华人数学家——会给太太写诗的数学家

丘成桐这个名字在观众中也许会比较陌生,可是在数学界却是世界级的鼎鼎大名。

丘成桐,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两个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之一。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这个国际知名的数学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这是我们最好奇的一点,他小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吗?他天生就是数学天才吗?他有怎样的童年?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否很特别?他是一个浪漫的人,还是一个严谨的学究?带着这些问号,我们在浙江大学丘成桐的办公室采访了他。

采访时间:2008年1月

采访地点:浙江大学丘成桐办公室

精彩对话:

2007年12月,全世界1200多名华人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云集西子湖畔,他们在这里召开了第四界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这些数学家都是受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邀请而来的。

程程(以下简称程):这次邀请的与会者,在媒体当中都有一些评论,说任何一位来参与这个会议的,就已经都是大腕儿了,包括您个人。这次一下来了1200多个大腕儿,都超千了,这个可能就是您个人的魅力。很多人是因为您才来的,您是这么看吗?

丘成桐(以下简称丘):我从来没觉得这个大腕儿不大腕儿。我们做学问,就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聚集一堂是为了做学问。我不觉得是比人家超一等,或者不超一等,我觉得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程:您办这次大会本身有没有直接的目的?或者说和往届大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丘:都是一样的目标,就是要增长、增进华人数学家之间的感情,提升我们数学家、华人数学家的数学能力,同时提拔一些年轻人、中国年轻数学家,提拔他们,让他们的前途能够得到重视。一方面国外的数学家,可能请他们到国外去访问、交流,另一方面国外的数学家,也可以多到国内来访问。

这届大会首次设立了面对大学生的新世界数学奖,共有来自国内外22名华人大学生获奖。得到这个奖项的内地大学生们,大部分都将顺利出国。

程:可能有人担心会有人才外流。或者说我们这儿的尖子生,在某些方面贡献特别突出的人,可能会流到国外。也可能在那边他们更容易出成果,所以国内的人才会不会有流失的状况,您有这个担心吗?

丘:有这个可能,也是一个担心。可是我想,提拔一个好的人才,比这个担心更重要。因为假如一个好的人才,在偏僻的地方,没有提拔起来,那就等于损失了一个人才。一个人才提拔起来,就算他到国外去,他应当也晓得我们提拔他是希望他成才,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因为我们提拔他,他应该晓得我们希望他对中国做些好事。所以总是要对整个学术界有个贡献,也对中国以后总是有一定的贡献。

程:在不同的场合,其实您都已经表达过这种意愿,只要中国能够强大起来,您愿意做任何可以贡献的事情。您为什么对于中国的强大抱有这么强烈的一种推动意愿?

丘:从小我在香港长大,从小受到殖民地气氛的影响,总是觉得中国自己不强大,总是受到人家的欺负。在国外虽然不明显,坦白讲运气也很好,很多外国人对我很照顾,但是也看到有些外国人对某些中国人的欺负。觉得心里面总是过意不去,总是觉得因为祖国不强大,才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总是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起来。

相当一部分人认识丘成桐,是因为他对教育体制的批评。2005年对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的质疑,掀起了一场学术界的风波。

丘:我对某些不应当做的事情,我提出忠告,但是听到忠告的人,他们将它看做是对他们的批评,对他们不好的一个批评事实。一个好的有学问的学校,或者有学问的人,不但是要能够做学问,也要能够接受忠告,接受批评。

丘成桐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移居香港。早年父亲去世,家境清贫。

程:丘教授,以前您是一个好学生吗?品学兼优吗?您各门的成绩怎么样?学数学是您自己的选择呢还是家长给您的期望呢?

丘:我小时候并不是很听话的一个小孩子,也逃过学,而且逃学逃了相当长的时间,我父母也不晓得。选择数学倒是我自己的意愿,从来不是父母要我做的,所以我觉得很高兴。就是讲,我一辈子做的事,我觉得基本上在大的方向还是好的事情。我感激我父母给我一个方向,就是我做人是要忠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做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贡献的人。除了这个大方向以外,基本上都是我自己走我自己的路,能够走这条路,我也觉得很高兴。

丘成桐的父亲是哲学教授,受其影响,丘成桐比别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思维,对推理的过程也比较感兴趣。

丘:数学我是很早就很有信心,就是我做什么事情,我晓得我能够做得好。其他方面的学科,也可能是老师的水平不高。比如说学物理,你看我对物理一直有很大的兴趣,可是我始终信心不够,对物理方面的洞察力,还是比不上物理学家,差得远了。我想是小时候没有学好的缘故。

程:数学成绩是最好的,对吗?

丘:我数学成绩一直都最好。可是举例来说,我的中学是很出名的中学,在中学的时候,有个数学奖,我没有拿过数学奖。

程:中学的时候您没拿过数学奖?

丘:没有拿过数学奖,我有个朋友,很要好的朋友,他拿了个数学奖,不是我,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1966年,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3年后他被数学家陈省身破格收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直接攻读博士。

程:您说数学很美丽,这个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丘:数学它很美,无论几何方面或者代数方面,我们用很简单的语言,能够画出一幅图画,或者是写一个方程。就是很简单能描述一个很大范围的现象,能够看得出很深奥的现象。这是很美的一个过程。就好像我们学唐诗也好,古诗也好,就是几句话能够描述。像自然界里面的,无论是天上的云彩,或者是山或者海,能够很诗意地描述出它们的动态或者静态的美,这是很有意义的。数学基本上也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好的数学能够用很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些很复杂的现象。

1976年,27岁的丘成桐完成了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这一成就马上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83年,他获得菲尔兹奖,这个奖项被誉为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程:包括在一些报道中,我们也曾经看到,您有非常好的古文的功底。

这些古文的积累,是怎么做到的?光靠自己中学的学习,就能积累成这样的程度吗?

丘:那时候我父亲教过我一些古文,可是主要是我自己感兴趣。我喜欢念古文,我喜欢看古代历史。念的时候我会去背诵它,我觉得背的下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慢慢积累了这种知识。这种用词的方法,有时候表现出来就写一些古文。

程:假设说您这时候不是数学家,您可能会做什么呢?

丘:我在中学的时候考虑过,我要念历史,最后才决定念数学。可是我对历史一向都有很大的兴趣。

程:您觉得如果不去做历史学家,不去做数学家,有没有可能去从事文科的职业呢?

丘:不大可能。我念古文是为了排遣一下自己的感情,能够消遣消遣心情。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不同事情的看法,或者对学问的看法,表达出来,可是我不认为这是我的职业。

程:我觉得数学就是数字,还有很多符号。其实很多人对数学很怕的,也有很多人觉得学数学是特别理性的一件事,搞数学研究也是特别理性的一件事,这样的人大多数可能缺乏生活情趣,您觉得是这样吗?

丘:数学是一个很理性的学问,当然就像你讲的,我们每一步推理,都是要一步一步地走。可是真的好的数学,是超过一步一步走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过程。就是讲,你一个宏观的观念,能够看得出来的话,你是个大数学家。你看不出来,就是普通的一个数学家。所以就算我们推理是一步一步地推,最后大局的篇幅,是和你的天分有关。好的有天分的数学家,是和文学家一样的,就是说他的思维要有他的个性,所以绝对不是很多小说或者电影里面讲的,数学家是很奇怪的一个怪物。数学家有很好的、和普通人一样的、文学家一样的个性。

程:生活当中您是一个浪漫的人吗?

丘:我不晓得什么叫浪漫。念念诗念念词,或者是自己写一些诗,这算是浪漫还是不浪漫?

程:您给自己的太太写过诗吗?

丘:有时候会写写。

程:您自己的孩子也继承您自己的衣钵吗?去学数学?

丘:我从来不鼓励。我们要小孩子继承我们自己的事业,或者继续我们的脚步去走。我们应当给年轻人,让小孩子走出他自己愿意走的路,往往在走不同方向的时候,会走一条新的有创新方面的一个路线,我们应当让小孩子、年轻人走他们的方向。

作为父亲,丘成桐虽然并不会刻意鼓励自己的孩子朝数学方向发展,但是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他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筹资成立了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等四个学术研究中心,募集了超过一亿的款项用于数学领域的发展,那么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呢?

丘:国外做事做了差不多快四十年了,我太太也做事,我们两人加起来薪水不算是富有,可也不算是不够用。我们很省,坦白地说,我们从来不出去浪费钱。我们也不喝酒,也不过任何很奢侈的生活,我也不买很豪华的车子,所以除了小孩子学费、生活费以外,没用什么钱。他们两个长大以后,到了大学毕业以后,他自己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两夫妻决定。我们剩下的钱做什么事情呢?所以有些钱我还是捐给我的母校,也捐给一些我们的学校。

为资助国内的数学发展,丘成桐曾经一次就向浙大数学中心捐赠了50万美元的图书。此外,他还在浙大、中国科大设立了“丘成桐奖学金”。据不完全统计,丘成桐个人捐款达三四百万元。他虽然在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担任主任,却不取分文报酬。

丘:不拿其实我心里很舒服。正大光明地讲,君子坦荡荡。没必要去拿这个钱,我拿了这个钱没有什么用。坦白地讲,我觉得我这样子做人很舒服。

程:那您做这些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丘:对整个学术界来讲,我身为世界上一个数学家,我是希望整个世界的数学能够向前走。一个数学家是希望能够承前启后,所以一方面我想做研究,一方面我想提拔一些年轻人。

对中国来讲,我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提升到国际的水平,也是我很大的愿望。成为能够了解数学的美和真的一个国家,对中国的整个国情,就是中国的科技,中国社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贡献。我希望祖国能够很快跟上全世界的科技,这是我的愿望。

记者手记

数学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脑子里,数学更多的是数字、公式和推理。

可是丘成桐教授拿给我们一幅图,那是一个立体三维的人头像,我们完全搞不懂这其中有什么关联,丘成桐说,这就是数学,数学可以很美丽,也许那种美丽,外人没有进入的时候并不知晓。

听丘成桐说话的时候,没有想像当中数学家的谨言慎行,讲究严密的推理,而是半眯着眼睛,以一种很享受的状态娓娓道来。

[人物]何祚庥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趣的倔老头

何祚庥,有人不认识,会把他叫做“何诈麻”,“何作床”。在很多人看来,一点就炸、脾气火爆的何祚庥,听到别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对肯定会生气。

但事实上,何老一点都不介意,他说,叫什么他都答应。何祚庥,人称“反伪斗士”,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是江苏扬州,他的曾祖父在清朝时曾任政府主管盐务的道台,在任时修建了扬州何园,留存至今。

何祚庥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早年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期更集中研究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针对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

八十多岁的何老,身体很棒,每天还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下班。他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斗士,以与人争辩为乐,他几乎成了网上挨骂最多的科学家,甚至有人说,他除了物理什么都懂!而他却对惹来的争议毫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