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49363100000002

第2章 四川省普查工作总体情况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人口8700万,辖21个市(州),181个县(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全年总值(GDP) 12506.3亿元。全省经济发展较落后,各行业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城市化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7年底,共有3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4个,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城市化进程进展才逐步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

省会城市成都,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不仅是“酒城”,是水陆交通枢纽。乐山、都江堰、峨眉山、阆中等地是闻名的旅游城市。

四川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属长江水系,长江流域在四川境内的面积为550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02%。黄河水系在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全省水系区域可分为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 、长江上游干流等区域。

四川能源资源也较丰富,主要为水能、煤炭和天然气,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全省普查工作及时进行了周密部署,科学安排。全省的普查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10月底至2009年9月底,历时三年,成立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组织普查队伍,通过落实普查专项资金,制定普查方案,大力开展普查宣传和普查试点,加强技术培训,认真进行普查数据如实填报,狠抓普查数据审核汇总,按时准确完成普查数据上报。普查工作从始至终,做到了领导重视,准备有序,宣传到位,实施得力,质量可靠,数据真实。

全省各级政府共成立了206个普查机构,落实了专职工作人员285人、兼职人员1291人,专项资金13905.11万元,选聘了普查员39746人、普查指导员5009人,其中农业普查员27009人。专职工作人员1333人,培训41389总人次。完成全省水、气污染源负荷达到80%以上的989家重点污染源(其中国控349家、省控329家、市控311家)和集中污染处理设施2007年的排污状况普查监测;完成了600191家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的普查清查;487356家污染源纳入了入户调查;完成了503662家各类污染源的入户调查和普查数据的填报(其中工业源49167家,生活源103699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99家,农业源350606家)。农业源普查表350378套,其中乡镇种植业基本情况普查表(N301)4348套,农户典型地块调查表(N302)211599套,规模化种植业调查表(N303)38套,规模化农场典型地块调查表(N304)158套;畜禽养殖业源普查表(N305)79375套;水产养殖业源普查表54860套,其中水产池塘养殖业普查表(N306)51479套,水产网箱围栏养殖业普查表(N307)3381套。普查涉及到的行业41个工业源,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生产和供应业,农业服务业等;生活源主要有住宿餐饮业、洗染业、美容美发及理发业、洗浴业、医院等;农业源有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录入和上报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单位漏报率为0,指标漏填率为0,指标填报差错率为0。规范整理各类文件资料等装订成册133卷,图片98 集、会议记录37本、图表688卷等普查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