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49360900000031

第31章 主要参考文献(1)

1.程汉大.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许洁明.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历史研究,1997(4).

3.杨生平.资本主义终结论重重一击——评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4.[美]莫里斯·迈斯纳.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战略与管理,1994(5).

5.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2).

6.郁建兴.密里本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批评与重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2).

7.郁建兴.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东南学术,2001(5).

8.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是否可能与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0(10).

9.郁建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社会学研究,2002(1).

10.方世南.全球化态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宗旨和方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3).

11.张一兵,汪浩斌.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吗?南京社会科学,1999(4).

12.张一兵.青年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与《克罗茨纳赫笔记》.求是学刊,1999(2).

13.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1-4).石油政工研究,2001(3-6).

14.高放.马克思主义面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15.乔耀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探索,2004(6).

16.刘放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求是学刊,2004(5).

17.杨乐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甄别与借鉴.学术论坛,2004(4).

18.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2).

19.杨雪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简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

20.段忠桥.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吗?——与徐崇温同志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6).

21.邓宏炎.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6).

22.赵汇.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

23.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10).

24.骆沙舟.异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25.吴向东.马克思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

26.张卫良,周东华.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1(4).

27.谢俊春.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文明思想.政治学研究,2003(2).

28.董仲其.析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9.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2000(4).

30.张光明.马克思学说与资本主义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1.王加丰.资本主义起源及现代经济发展初期的政治前提问题——兼谈中西前工业社会的性质.史学理论研究,1998(2).

32.肖枫.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000-08-10(9).

33.陆象淦.面目虽变 本质依旧——谈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000-08-29(9).

34.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当代资本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2).

35.安维复.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哲学研究,1996(10).

36.徐崇温.法、德学者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6(2).

37.彭俊平.重新认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研究述评.理论探讨,2002(3).

38.吴波.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沉思——兼评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

39.刘克明.斯大林模式:未能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苏联解体原因新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4).

40.韩狄明,王得生.马克思恩格斯补充和发展三个重要论断的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4).

41.马克垚.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历史研究,1994(1).

42.陈炳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3.严书翰.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求是,2002(11).

44.张云飞.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3).

45.江丹林.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非西方社会的方法论意义.学术月刊,1997(8).

46.董德刚.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探索.河北学刊,1995(4).

47.马中柱.“马克思研究方法”探析——兼评《马克思实证辩证法初探》.学术研究,2000(10).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1.列宁全集(第2版第19,26,34,38,39,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2.列宁选集(第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3.列宁选集(第3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斯大林.斯大林文选(1934-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5.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着作编译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下册).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984.

59.[日]不破哲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张碧清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