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
第一节 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由特定的知识群体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亚系统,它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和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总体结构构成、性质特征和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能接触到、感受到,却难以用文字准确地加以定义和叙述的东西,世界上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文化下的定义有数百种,至今为止,学术界对文化的理解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上首次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到1990年4月全国首次召开校园文化研讨会,校园文化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大学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依然存在着人言人殊的现象。基于对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四个构成要素: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即校园文化的观念层次,主要包括大多数校园人认可、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信念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根本性的地位,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校园制度文化,即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是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师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并根据办学的宗旨、理念、目标而采取行动。校园行为文化,即校园文化的行为方式层次,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和行为模式,是各种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层面,是师生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校园物质文化,即体现于校内物质方面的文化层次,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设施,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其他校园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需要强调的是,四个要素不是相互独立、并行发展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系统整体,最终发挥出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系统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作用于学校,学校再根据其既定的价值标准,精心地设计和严密地组织安排起来的一种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演化、继承规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要素都有各自的功能,这些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彰显出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安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广泛性的特点,它的建设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全员参与。
(二)开放性
大学校园内知识的传承与更新、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价值的冲突与消长,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与整体、源与流的关系,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延伸和反映,与社会主流文化紧密联结,其形成、发展和创新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大学校园文化只有通过兼容并蓄各种先进的社会文化才能不断地吸收养分,从而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知识分子中最具文化创造力的群体,这种主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质,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使大学往往成为地方文化的制高点,其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流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潜隐性
大学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等以群体心理定势存在于校园人中,形成无形约束力,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支配着校园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生活在校园中的成员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朝着学校既定的目标前进。
(四)可控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根据社会的需要,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设计和组织起来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的目标就是学校教育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保持与学校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和筹划。因此,不论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文化活动,还是校园硬件设施都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正是这种明确的目的性,确保了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可控的文化,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规划和修正,从而使它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氛围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校园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将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引导校园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推动学生为把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职工自觉地履行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一旦形成,有助于师生了解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社会责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把个体目标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二)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校园文化能促使校园内师生员工形成一种合力作用。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作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使师生员工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下,师生员工会将自己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师生员工团结起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也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备受鼓舞,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扩大了人际交往,培养了共同的爱好,营造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群体归属感。
(三)陶冶功能
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相对于正规的教育教学,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功能,体现为通过文化无意识地对校园人进行文化渗透,其陶冶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教育意义寓于形象中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从理智上受到启发,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主题明确、立意较高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高雅、生动的文化艺术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此外,校园文化还以其固有的娱乐性和活泼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消除了大学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协调了人际关系。
(四)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运用舆论、制度等手段调整人们的行为,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校园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主要是采用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有形的形式主要是用于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各级组织制度和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抑制错误行为,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有形的制度约束是一种“硬约束”。无形的形式,主要是校园舆论,通过对师生员工的熏陶、感染、引导,使大家对学校目标、办学思想、行为准则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学习和工作。师生员工的言行会因为合乎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而受到群体的认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反之,如果违背了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就会受到群体的排斥,并在其自身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使自己主动改变言行以符合群体行为准则,无形的约束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软约束”,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软约束”的形式进行的。
(五)创新功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主体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与现实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从而由一种质态飞跃到另一种质态。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根源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学研机制的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体现得尤为突出,不仅表现在产生新的思想、观点,还体现在能创造出物质文化成果。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引导着大学生把弘扬与追求创新精神作为自身的使命。校园文化创新功能的发挥,契合了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旋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受到普通高校的广泛重视,也成为独立学院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独立学院是一个新兴事物,办学体制特殊,建校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积淀,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尤其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独立学院提升办学质量、走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
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同时,由于依托母体高校办学的体制原因,造成独立学院文化主体地位不突出,影响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校园文化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它既是一种管理手段,又是高校育人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保证。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环境景观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影响和陶冶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形成群体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夯实文化根基,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大学,其办学定位有别于研究型的大学和普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扩大了教育的外延,其非课堂的实践教育比笼统的说教形式上更新颖、内容上更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参与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提升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的精神,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在参与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得以强化,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发展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