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为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教育在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独立学院必须比一般高校更为强化实践教育。
第一节 强化实践教育观念
实践教育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教育有着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新内涵。科学深入地理解实践教育的内涵是强化独立学院实践教育观念的基石。
一、默会知识理论与实践教育
1958年,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理论,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 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这里,前两类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被认为是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被认为是隐性知识。
默会知识的主要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获得默会知识主要方式有:(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而且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隐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另外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大学生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明确的显性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发展一个人的实践能力,不能光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虽然偏颇却又不无依据的流行的看法,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等同于无经验无能力的人员,这一看法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和使用。从理论上分析,这种现象的形成,要么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要么是由于大学生原有的隐性认识与当前学习的显性知识相脱节。
默会知识理论告诉我们,获取直接经验的实践性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再好的讲解式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得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知识,因此强化实践教育势在必行。
二、关于大学实践教育的观念
18世纪的科学家理查德·洛弗尔·埃奇沃斯是较早进行实践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学者之一。1789年,埃奇沃斯发表了《实践教育》(practicaleducation)一文,该论文对整个18世纪以来的实践教育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按照埃奇沃斯的观点,实践教育应主要提倡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包括考验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巧性,进行观察、实验、发明创造和解决疑难等。埃奇沃斯的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以及大学的实践教育有很深的影响,今天的第二课堂、本科生科研、小组活动、专业实习等,与埃奇沃斯的思想不无类似和相关。
各国迈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大学实践教育观念的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引领实践教育的旗帜,美国赠地运动后建立起来了一批服务型大学,直接将“应用型”确立为发展目标,在其大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越来越深地卷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如英国的技术大学、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等。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大学广泛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层面,贯穿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使实践教育成为大学的“制度化理念”,确立了大学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为大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联合国关于教育四个支柱的理论奠定了当代大学实践教育思想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对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进行思考”,组织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发表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1)学知(learning to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做(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因此,学做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能力培养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走向社会后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基础宽、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型人才,国外大学在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使命中表达了加强实践教育、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大学的实践教育思想也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逐渐成为大学制度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大学的实践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认识实践。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习得来增加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讲座、实验等。二是以课外活动为依托的操作实践,通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方式有本科生科研、社团活动、小组活动、实习、职业适应培训等。
在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实践教育分类:一是根据学科和专业不同,将实践教育大体分为人文社科实践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实践教育、工程技术实践教育以及专业综合实践教育等四个类型。各类实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人文社科实践教育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自然科学基础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等,工程技术实践教育包括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专业综合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二是根据教育的目的不同,将实践教育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践、社会实践等三个类型。验证性实验主要是指为验证理论知识而开展的科学试验、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是指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指为了了解社会和提高全民素质而开展的校外实践活动。
三、我国大学实践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对实践的重视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我国古代教育家对“知行合一”的追求,使得实践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为我国大学进行实践教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到了现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实践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得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着名论断。这些为我国现代大学进行实践教育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但是,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大学的实践教育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我国完全忽视大学的理论教学,创办“劳动大学”。表面上实践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实际上实践教育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使其本来的育人功能发生了扭曲。
“文革”后,理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得以恢复,但是大学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却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近年来,在研究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科学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大学实践教育,并在观念上获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与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张福润两位教授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先后发表题为《创新之根在实践》、《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四论创新之根在实践》等四篇论文,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背景,探讨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出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应基于如下三点认识: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并特别强调了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杨叔子系列文章发表后激发了理论界对大学实践教育的关注。目前关于大学实践教育的认识总体上按照如下的思路进行:
其一,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认识实践教育的作用。研究者认为,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可以促进理论学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二,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认识实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关注。实践教育以其独有的功能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所强调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
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2007年初,教育部发布1号文件,推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推行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也被列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实践教育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由于独立学院创建历史较短,在相当程度上还延续着母体大学的做法,对开展实践教育还缺乏探索。比如,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实践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验证型、设计型的实验上;老师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成绩,缺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关注。有的独立学院由于受时空条件及自身水平的限制,在引进母体高校理论教学资源时,其实践教育资源无法随之引进,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多数母体高校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弊端,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实践教育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其一,强化实践教育有助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观念。一般而言,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都是学术型大学,学术型大学认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教学以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主张先学好理论知识,实践的目的是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其教学理念是“先学再做(learning beforedoing)”;与母体高校不同,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教育,与学科教育不同,应用型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所需要的专门的应用能力。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上,着重传授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性知识,特别是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达到应用型的教育目的,需要把“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实践教育,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并以此打造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