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49354700000036

第36章 价值观调适:促进性和谐的社会举措(3)

1、家无诚信不和

孔子把“信”视作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交朋友应该以是否有信作为衡量的标准,即“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即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227只有讲诚信,人际关系才能和谐。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一个人讲话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就象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车是无法行走的。

家无诚信不和。没有诚信,人们必将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的环境中,就很难会有什么情趣和幸福可言。研究表明,诚信的缺失使一些已婚者对自己的配偶充满不信任感。为了挽救婚姻,他们甚至采用跟踪盯稍,雇请私人侦探等方式对配偶的行踪进行监督。其结果总是适得其反,一旦跟踪行为被发现,往往会引起对方的极度反感,轻者留下心理阴影,重者可能会导致婚姻的破裂。

据东亚经贸新闻网报道:某市绿园巡警大队504警务区民警接到一名杨姓女子的报警,说是有一名男子连续两天跟踪她,让她感到害怕。谁知这名跟踪男子被民警抓获后道出的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原来是杨某的丈夫以每天40元的价格雇的他。至于请人跟踪老婆的原因,他说是因为太爱老婆!最近听说老婆以前的对象回到了本市,便怀疑他老婆和以前的对象又好上了,所以他就让工地的人帮他跟踪妻子。真相大白后,杨某气得马上就要与丈夫离婚,尽管经过民警调解,杨某暂时原谅了丈夫,但是这起跟踪事件却在两人的情感生活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228

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调查表明,缺乏诚信,相互猜疑已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第二大婚姻杀手,近年来流行的亲子鉴定就是这种信任危机的典型表现。由于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导致夫妻间相互猜疑增多,甚至连自己抚养多年的孩子是否亲生都受到怀疑。泛滥的亲子鉴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却不能弥补婚姻中夫妻间信任的缺失。因为,亲子鉴定能够鉴定孩子是否亲生,却不能鉴定忠诚和人的感情。社会沦落到要靠技术的手段来检验诚信,婚姻脆弱到要靠孩子证明忠贞,不能不说是社会伦理的一种悲哀。

一位男士因为怀疑自己驻外期间妻子有外遇,竟不顾妻子和五岁儿子的极力反对,执意要做亲子鉴定。虽然鉴定结果表明儿子是其亲生,但丈夫无端的猜疑让妻子无法忍受。妻子认为,这纸“亲子鉴定书”是对她忠贞感情的全盘否定,彻底毁灭了她对丈夫仅存的一丝期望。她感觉自己数年来的感情全部失去了意义,无论你用多少心血去爱一个人,还不如高科技的瞬间检验来得可信。229

虽说现在DNA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已达到了99%以上,这种貌似合理的技术手段还是导致了家庭伦理的悖论。因为婚姻的伦理基础是爱情,爱?情的伦理基础是信任,而对性关系的信任又是根本性?的信任,这种信任又不是仅凭什么“技术鉴定”的手?段就能够获得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不信?任也是相互的。丈夫提出亲子鉴定无疑是出于对妻?子的不信任,这首先就会引起妻子对丈夫的反感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不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还是出于无奈,都会“配合”丈夫的要求,但原有的?信任也会随之荡然无存。一个社会,如果动辄就要做?亲子鉴定,仅仅以此来维护婚姻的性伦理和血缘伦?理,甚至将此当作一种“时尚”,就势必会在全社会造?成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影响到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230

如上面谈到的这对夫妻,他们的感情本来比较稳定,做?亲子鉴定的结果也证明孩子是丈夫亲生的,但最终还是?没有感情了。有的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亲子鉴定虽然?能够使家庭血缘关系明晰,但不论丈夫与孩子是否存?在亲权的关系,其结果都易于导致感情破裂。据中新?网2005年2月6日电,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被调查的亲子鉴定案例中,只有近10% 属于非婚生子女,?但因亲子鉴定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的却远?远超过10% 。离婚率远远超过非婚生子女比率的原因,正是不信任情绪所?致。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危机

环顾各大门户网站,亲子鉴定的广告比比皆是,有的还公然宣称,亲子鉴定将促进家庭关系的稳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近年来亲子鉴定的泛滥说明家庭中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一个人连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孩子都不信任,我们还能信任谁?家庭中信任危机的发生一方面与性伦理的沦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环境有关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动态博弈中,博弈双方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另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少,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动态博弈中,假定博弈双方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对对方的情况已经了解,则称为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反之则称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动态博弈。信息不对称对于信任的影响的典型例证是阿卡洛夫(Akerlof)提出的旧车交易博弈。231假如某人在旧车市场上买了一辆车,他总是会对这辆车的真正价值产生怀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作为买方对车的信息知道得太少。也许他可以通过诸如品牌、型号、出厂日期等比较容易确定的因素和车的外观来判定车的好坏,但许多内部的毛病是看不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假定该车车况好时值3000元,车况差时值1000元,则买主愿意以平均质量2000元购买旧车,而这个预期价格低于高质量旧车的预期价格,则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旧车可供出售,而买者一时确信他们只能买到低质量的汽车,则他们就只愿意出更低的价格。如此循环,卖方只有撤出市场,即发生所谓的逆向选择。

在两性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个人的婚前交往和婚外交往都是交往者的私人信息,对方不容易获得,即使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人们能够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照片、录音带、录象带等表面的信息,而心理信息是无从获取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交往双方如果缺乏诚信意识,则很容易发生类似于旧车市场博弈中的逆向选择现象。假定配偶或恋人间的忠诚度满分为30分,最低分为10分,则在确定对方忠诚度为30的情况下可采取忠诚度为30的策略,在确定对方忠诚度为10的情况下也采取相应忠诚度10;而在不能确定对方的忠诚度的情况下,行为者宁可采取平均策略20,以保证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等价。当对方意识到配偶或恋人对自己的忠诚度低于其期望值30时,则可能采取更低的忠诚度策略。如此循环,两性间的忠诚度越来越低,最后只有分手了事。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网恋、网婚、网上裸体聊天室等性越轨现象不断蔓延,人们对配偶或恋人的忠诚度信息更加难以把握,夫妻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例如,过去人们很难想象,以家庭为中心,几乎没有什么独立社交活动的家庭主妇会有什么越轨行为。可现在,一根网线就能使一个专职主妇成为一个淫乱网络社区的管理者。

2005年7月,北京市石景山区36岁的家庭主妇张丽莉(化名)在家中利用IDSL拨号上网,获得了某网络聊天室的管理权,并对参加视频裸聊的人员进行组织管理。同年9月,张丽莉被公安机关以涉嫌聚众淫乱罪批捕。由于目前我国法律中对网上裸聊的组织者应以何罪名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因无法给张定罪,于2006年8月撤回起诉。232

公安机关对这个组织视频裸聊的家庭主妇的起诉虽然撤销了,但由此引发的家庭诚信危机却不可能因为当事人被释放回家而消除。据了解,2006年9月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利用“裸聊”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的专项行动。一个半月之后的2006年11月14日,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的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的有效线索1600余条,破获相关案件396起。233

目前不少网站都开辟了虚拟婚姻社区,已婚者通过网上社区、QQ聊天、视频等参与网恋网婚的人越来越多。网婚网恋加剧了两性忠诚度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家庭诚信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网络的数字化和虚拟性,使之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私密性,不仅能使人去除与陌生人面对面时可能产生的压迫感,还能去除婚外情暴露所带来的名声的损害。这一方面使得人们在性越轨方面更加大胆,无所顾忌,另一方面更容易使人对配偶或恋人的行为疑神疑鬼。过去猜疑者只要注意一下对方的行踪即可,现在则又是偷看对方手机信息,又是查对方的网上聊天记录。查得越多,越感到防不胜防,身心疲惫。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彻底解决失信所带来的婚姻危机。

3、家庭重复博弈中的道德成本分析

当然,坚持家庭伦理中诚信原则需要付出道德成本,这个成本就是放弃诱惑,放弃感官享受的机会成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价值困境:如果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不正当的感官享受,会使其受到良心或道义的谴责;如果放弃又会使其痛失“及时行乐”的机会。这种价值选择的困境是由于人的“本性”和“德性”的内在冲突引起的。现实婚姻关系中的个人都具有“生物人” 和“社会人”二重属性。在博弈过程中,其“生物人”价值取向会使其倾向于及时行乐,而“社会人”价值取向又会使其倾向于维护社会的道德。

由于信息不对称,家庭中的两性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夫妻间的长期重复博弈,我们可用博弈论原理说明夫妻双方的行为选择。博弈论告诉我们,假定双方处于无限次重复博弈时,博弈双方在开始阶段都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因为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例如在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中,夫妻双方在开始时都是期望相互忠诚的。但是在博弈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选择会根据对方的态度有所改变。在博弈开始后,假如对方也采取合作策略(对自己忠诚),则继续采取合作策略(对配偶忠诚),但是,当发现对方不合作时,则会选择报复行为。双方合作(相互忠诚)会达到一种均衡,即家庭关系的和谐。双方不合作(相互背叛)也会达到一种均衡,即一种相互报复的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心理平衡与性伦理和习俗相悖,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表现。

在夫妻双方的性越轨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一定时,抑制?行为主体越轨倾向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失信?成本,保持对失信?行为足够大的威慑力。因性越轨而产生的失信成本主要是当事人的心理成本。所谓心理成本是指行为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的精神方面的代价,包括声名扫地、舆论谴责,良心责备等。心理成本的大小因人而异,与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对主导价值观认同度越高的人,越厌恶失信风险,其失信的心理成本越高;而对主导价值观认同度越低的人,越偏好失信风险,其失信的心理成本越低。因而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可能认为得不偿失而放弃失信行为,而后者可能会认为有利可图而实施该行为。234例如,面对按摩小姐的引诱,有人会觉得让“一夜情”毁了自己的声名不值得而加以拒绝,也有人会觉得及时行乐天经地义而欣然前往。因此,社会对性越轨行为的控制,除了法律制裁和道德控制以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舆论?及其对主导价值观的推崇,构建起一整套非正式的约束规?则来增加失信的?心理成本。

按照激励理论,一个人选择某种行为时,不仅涉及个人的成本和收益,而且可能给自己以外的人施加成本或带来收益。如果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说该行为具有外部性。其中,个人直接承担的成本称为“私人成本”,个人直接享受的收益称为“个人收益”;相应的,把个人成本和施加于他人的外部成本之和称为“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带给他人的外部收益之和称为社会收益。除非一种行为没有外部性,否则理性人的个人最优决策不等于社会最优决策。235在性关系中,私人成本就个人为了家庭利益而付出的精神的和物质的代价,私人收益就是个人从性关系中获得的愉悦和天伦之乐;性关系中的社会成本是指因性越轨给社会伦理秩序带来的危害,社会收益是指因遵守性规范对社会稳定的贡献。除了自慰这种不涉及他人的性行为,个体的性活动都具有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