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国际法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49354200000033

第33章 西部大气保护与国际立法(4)

(二)西部大气环境保护的立法

1、专门针对大气保护的立法数量太少

在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四川和青海两省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四川省于2002年7月20日通过《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于1999年通过,2001年进行了修正。绝大多数的省区只是将对大气保护的法律规制规定在了其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条例或相关的管理办法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5》第二十八条规定,“自治区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者应当依法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浓度、方式等排放污染物。未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被吊销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核发和管理排污许可证。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颁发或者不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者”。这些规定都比较简单,并没有多少的规制作用。

另外西部个别重点县市制定了自己的大气保护立法,如乌鲁木齐于2008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的《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还有兰州市于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但是这些行政规章对严重的西部地区大气污染而言,从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法规的内容单一

西部各省制订的这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办法,内容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相似,大多是对国家法律进行照搬照抄,并没有多少具有地方可操作性的规定,只是在个别条款里增加了一些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在“法律责任’这一章根据各省具体情况作出了一些变通性的改变。例如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的第十四条就详细地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含硫量超过3%的原煤应限制开采;含硫量超过2%、含灰份超过40%的原煤,煤炭生产企业应进行洗、选加工,使其达到规定的标准。

但是乌鲁木齐于2008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的《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部较新的地方性法规还是有许多亮点的。它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更详尽的立法规范。例如针对当地饮食服务业尤其是烧烤的发达,专门规定餐饮烧烤须使用清洁能源,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安装使用油烟、异味净化设施,通过专用烟道排放,防止油烟对附近居民居住环境造成污染。专用烟道的高度和位置,不得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烧烤炉具应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或无烟煤并配备简易消烟设备,其他餐饮炉具应使用电、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严禁原煤散烧。这样的规定既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能解决当地的特殊的环境问题,可以说颇具特色。

(三)西部大气环境保护的执法

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一些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一些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监管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其次,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

第三,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四)西部大气环境保护的评价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西部的大气环保工作还是取得了许多方面的进步,但是问题的存在也是无法避免的。

1、环保意识薄弱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在贫困的生活压力下,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压倒了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可以看到在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盲目引入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这些项目虽然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污染,但却大多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因为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是有益的,所以西部一些地区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子,为此西部一些地区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同时也为将来的环境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另外,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把西部地区当作他们任意污染的地盘,随意浪费资源,转嫁污染。

2、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工程建设投资不足。首先是因为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技术和装备中有许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

第二,我国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煤烟型污染,煤炭燃烧排放出大量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但是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第三,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西部不少地区建设进度缓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

第四是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

3、《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贯彻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各地也颁布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但与别的环境法规一样,《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实施时并没有得以贯彻落实。同时针对那些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也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是号召性的规定,义务性规定较少,强制和处罚手段又太微弱,使得违法成本大大降低,造成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众多环保立法不能贯彻实施。在将来的立法修改中,应当增加义务性规范的规定,增加具体的处罚方法、强制手段,让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使众多的环保立法在实施中真正发挥它们的威力,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4、西部地区的大气保护,需要积极将我国已经加入的国际法转化为国内法

我国现在已是一系列大气保护国际公约的缔约国,但是我国在将国际立法转化为国内立法的过程中显得极为缓慢,并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国际公约来指导我国的大气保护的国内立法。而根据公约我国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但我国并没有有效的将这些权利义务转化到国内立法中来,例如我国作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缔约国,根据1996年第七次缔约国达成的共识,要加快削减臭氧层消耗物质,发达国家根除使用氯氟烃的时间从2030年提前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将在2040年彻底禁用,那么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中具体规定如何逐步实现根除氯氟烃,从而如约完成公约规定的任务。而这样的规定在我国的大气保护立法中很少见到,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将来的环保工作中加以改正。

总之,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大气保护是世界各国人们必须进行的一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