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49353100000052

第5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联系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自己区别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才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独立机构、配备足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划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项经费。因此,要避免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同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要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就要整合、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资源,从而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背景下,要警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认识。这种割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的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对立起来的认识,貌似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实际上有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科学发展与有效推进。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

俗话说,“打铁还得墩墩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必须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就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中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耳熟能详,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来不得半点浮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中,要做到“四个努力分清”:其一、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二、努力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其三、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其四、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须知僵化地固守马克思主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别结论和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观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的结果;一定要站在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来认识马克思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过去出发或从未来出发; 一定要解读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能超越时空局限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东西。

第二、要认真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

思政课教师要密切联系自己主要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发掘隐藏在博大精深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宝库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为给学生送上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厚实的理论准备。要将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一个基本思路是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与自己最接近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科学相结合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学科自身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最接近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科学的对应关系可以梳理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法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国际政治。

第三、自觉提高对伪科学的识别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要从学生成才、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要立场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讲政治,讲正气,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同一切歪理邪说做坚决的斗争。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科学研究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的重要方面。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科学研究要集中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状况以来,由各级各类调查组织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查报告纷纷出笼,然而这些调查报告与一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接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是有出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客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为明显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奠定认识基础。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象研究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对教育对象同质化的认识倾向,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将中小学生、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成年人和在校青年大学生视为无差别的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情况,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价值追求的同质化,这也因此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失去了针对性,也就难以取得实效性。相应的,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象的深入研究,就能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象的个性,确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教育目标,确立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价值追求。这样必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也自然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是理论教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势与政策、时事政治教育,也与一般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区别。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应给学生讲什么如何将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宣传与基础理论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西方科学的思想文化资源研究等。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研究

弄清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性所必需的。这些研究应包括:社会革命时期与社会常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现化社会转型背景研究;以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融通化为特征的全球化进程背景研究;网络社会、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技术样态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点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只有在透彻地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才可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理论深度。

结束语

恩格斯说:“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联系。”⑤这就是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什么同一个问题被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育渠道反复重复而效果不佳的根源,这也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为什么同一性质的事情翻来覆去瞎折腾的深层根源。所以恩格斯还说:“一个民族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⑥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民族最具活力的人群,他们既脚踏现实,又走向未来,从这个角度讲,青年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少年智则中国智”!由此看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理论性,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情况的改善”的关键之策,亦是学生求知目光的期盼,是教师社会责任的鞭策,是学者学术良知的警醒,更是思政课教师实现自己特殊的人生价值的自我激励。

注释:

①“政治课”:(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发出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确立了“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两门课程及其重点教学内容);“马列主义基础课”(1953年2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确定马列主义基础课的通知,通知要求自1953年度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二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课。);“政治理论课”:(1956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作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 “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两课”:(199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正式提出了“两课”的概念)。

②文辅相:“关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讨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③文辅相:“论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5卷第2期。

④贾永堂:“高等教育本质的历史考察”,《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做到“五个结合”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范宝舟

【摘 要】 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身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积极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观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把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逻辑特点,与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实际,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回答,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五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作者简介] 范宝舟,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经济认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科学发展观具有透视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大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重要平台。科学发展观“三进”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三进”本身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进头脑”是科学发展观“三进”的最终目标;“进课堂”是科学发展观“三进”的有效途径;“进教材”是科学发展观“三进”的基本保证。因此积极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观 “三进”,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逻辑特点、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实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回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五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取得实效。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接受和自觉遵循,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方针、路线的必要性,而且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