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49352300000041

第41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9)

4.能力建设/专业支持环节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还穿插着一个环节——能力建设与专业支持。比如“映绿”是做NGO 机构培训的;零点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Google 益暖中国等是做公益人才发掘和培养的;中国发展简报等公益网站致力于营造基础条件和信息传递;2006年,由麦肯锡、德勤、奥美传播、君合律师事务所、摩托罗拉等企业成立的NPP 是提供专业支持的……那么,作为拥有丰富智力资源和众多专业人才的高校,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务能力,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此举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并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公益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和职业蓝图,并且从公益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思考,结合现有案例,不难发现:高校完全可以在公益领域发挥所长并获益匪浅。为进一步分析高校参与公益的各种途径,下文中笔者将思考角度从公益价值链环节转换到公益参与者。

三、公益是一种社会创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从公益参与者分析高校发展创新的具体途径

高速发展的经济伴随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和资源环境的威胁,同商业领域与技术领域一样,社会领域也需要创新——我们如何运用和改进现有的社会问题解决方式?我们如何去动员社会中的各种智慧和力量?我们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大规模的解决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公益”是一种社会创新。在商业生态中,资本提供者、专业服务机构和产业运营者(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三者形成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而在公益生态中,“责任/使命”联系了一批具有相同理念和价值认同的团体与个人,基于这种认识,那公益就不仅仅是传统慈善/福利机构以及志愿者的专属领域,而是众多社会成员(包括NGO、企业、个人等)整合资源的共同协作平台,其关键作用在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因此,我们就不会将高校参与公益局限于灾难时的募款捐物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事实上,在分析公益参与者的主要种类和各自特点后,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选择性地与这些校外机构合作,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下文将结合我校十二五规划进行具体分析。

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分析工具,通过罗列学校发展规划和公益主要参与者,并尝试将其配对,可以更清楚的呈现出潜在的合作机会。此外,选择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侧重点也不同。如从右栏(公益主要参与者)向左栏(学校的发展规划)看,可以发现与“公益基金会”合作可能有利于学校“推进大金融学科群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而从左向右看,则能找到能有助于学校“推进大金融学科群建设”的两个合作伙伴——“公益基金会”和“国际组织”。

下文选择由左(学校规划)向右(公益参与者)看,即立足学校的十二五规划来寻求合适的公益伙伴和合作方向。

1.推进“大金融学科群”建设

基于推进学校“大金融学科群”建设的发展规划,我们可以考虑与公益基金会和国际组织展开合作。

(1)关注公益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加强与其行业领导者的联系

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正处于起飞的初期阶段,可以预期在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期间还将是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高潮期。此外,在公益生态中非公募基金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提供者,从国外基金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它的崛起将很可能改变民间善款的流向。由于非公募基金会可以自主地确定基金会的使命和愿景,确定公益项目和资助方向,因此,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它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补充政府职能缺陷的有生力量。

(2)对公益基金会的管理、公益筹资等方面进行研究

大多公益基金会的筹资主要是依靠捐赠,但是部分捐赠者对于基金会还不够信任,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运用创新机制来增强基金会的透明度。此外,国外目前正在兴起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ment)和公益创投的研究与实务探索,商业和公益的跨界研究与合作将愈加频繁。

(3)建立和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此处具体指金融类机构)的合作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主页上,可以看到“学校已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及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 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我校主页上“先后与近30 个国家和地区的50 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通过对比,发现“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似乎是我们还未重视的领域。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学校提出精英教育理念,正好笔者以前读过《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很有感触。美国的富裕阶层认为:将来一切竞争都是全球性的。下一代必须占据最高端的、非工具性的工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优异的。于是,创造力、想像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等综合性素质,成为他们从小训练孩子的根本。而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更说明问题。越是精英的大学,越务虚不务实。耶鲁的学生,选历史专业的竟达15%左右,高居第一。政治学、纯理论经济学、英语紧随其后。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笔者认为,精英教育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笔者特别推崇公益理念和志愿服务,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1)鼓励社团和学生充分利用公益基金会的资源

关注校园和学生的公益基金会其实很多,它们有的为学生社团活动和公益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场地支持、能力建设等相关资源,也有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践项目、国际交流、留学奖学金。

(2)关注NGO 中的实习机会和志愿者招募

当前就业竞争越加激烈,每年很多同学在初进校门就会开始向学长学姐们打听找工作事宜。而一到寒暑假,众多财大学子也会将目光齐齐投向宝洁,咨询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实习。比起备受青睐的商业机构,NGO 对广大在校生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项目运作型NGO 类似于商业领域的产业运营者,因此它可以带给同学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志愿者岗位。其实,在NGO 实习或者做志愿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角度观察和领悟社会生活,也有机会参与到一些高层次的项目,当然,如果是在比较大的NGO 还会有一个跨文化的工作环境,和国际志愿者一起工作。大部分国际组织和国际NGO 都定期开放实习计划/青年发展项目,如果很难申请到这些国际NGO 的实习机会,那么可以去寻找与这些国际NGO合作的本土NGO,参与到它们的合作项目中。

(3)通过公益平台与企业拓宽合作并利用其资源

许多人认为,实习是与企业提前建立联系的就业敲门砖。当然,这个想法完全没错,但通过公益平台,连接企业的渠道还可以大大深化和拓展,而带给校园的资源也将更丰富。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实践的增强,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已认识到,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靠直接捐赠签支票,而是更有效的利用自身资源,以多种方式践行社会责任。目前很热门的一种形式是公益创投。不少企业开始扮演“公益天使投资人”,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发掘公益人才,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种子基金和培训支持。此外,一些商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免费分享知识、提升公益参与者专业能力这种形式来践行社会责任。比如从事管理咨询的顶尖公司麦肯锡已经将它的专有知识开放出来,免费提供。而这些,是同学们获取校外资源的又一途径。

3.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1)公益领域有广阔的科研空间

公益领域包涵的可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比如社会企业、NGO 运作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从国外来看,这一领域已经越来越受各界关注。以美国为例,在政界,美国新设白宫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并在2010 年财政预算中拨款5000 万成立社会创新基金,以政府身份发掘和投资创新型、结果导向的公益项目;在学术界,哈佛大学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都建有社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研究机构;在实务界,盖茨从微软退休后开始了新的创业,将风险投资的理念融入盖茨基金会的运作中,他称其为“慈善资本主义”、“慈善公益创投”。

(2)参与公益有利于现有学科的拓展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公益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经济理论和商业知识完全可以在公益领域得到运用。学校作为一个智库,其拥有的财务、法律、营销、人力资源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公益参与者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也能结合公益的特点,拓展现有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交叉学科。如将财会和公益结合可以进行善款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公益项目社会效益和财务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研究;人力资源可以进行志愿服务创新以及志愿者协会管理研究;市场营销可以研究企业的公益营销。

(3)抓住先发优势,把握新领域的话语权

公益是一个相对很新很前沿的领域,国内专门的研究并不太多,但笔者注意到,已经有越来越多高校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在关注这一领域了。2009年十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寻迹”社会创新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九所高校、全国六所知名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学们共同探讨社会创新问题;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在推广“新公益”理念;上文提到的上财教授、中欧商学院等学者联合创立了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2010年4 月英特尔在产品发布会上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共同推动公益创新……因此,笔者建议在目前竞争还没太激烈、资源还够丰富的有利条件下重视这个领域的研究,获得先发优势,这将有利于在今后相关问题上拥有话语权。

4.加快国际化,提高知名度

(1)与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

与国际组织合作,无疑是学校加快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推荐学生个人去机构实习,鼓励学生社团与外界合作;在教师层面上可以支持科研项目合作。不少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会定期在全球/国发布研究报告和调研数据,学校可以参与到报告的撰写中,这些报告通常都是很权威的。

(2)重视NGO 背后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

有的项目运作型NGO 是由一批优秀企业联合成立或支持的,因此与这类NGO合作,就有可能与其背后的企业群体建立联系。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http://www.cfcsr.org)。它是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所发起成立的( 首席顾问厉以宁,会长马蔚华,秘书长何志毅),其关注焦点企业社会责任与我校专业(如社会工作、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有交集,并且,它背后是丰富的企业资源。

四、建议与思考

前文笔者基于“公益”视角提出了一些可能有利于学校发展创新的分析框架和思路设想,但是这些抽象的东西必须要和学校当前的发展情况和资源配置结合起来才能得到落实。因此,笔者就学校现有条件和优势,提出两点具体建议。

1.参考相关财经高校的做法

笔者搜索了目前对公益领域进行研究的部分高校,特别关注了三所具有可比性的财经类大学,对它们涉及NGO、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专业/学院/研究所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1)中央财经大学

中财成立了社会发展学院,下设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国际政治系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2)上海财经大学

上财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和上财的财经特色结合的不错:如设社会经济学系,分为经济社会学、企业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三个专业。企业社会学以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为核心问题,对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与道德评价,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会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等进行了研究。2000 年成立了企业社会学研究所。2002 年成立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财高等研究院2009 年12 月成立了社会发展与稳定研究中心,旨在对当前和未来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瓶颈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同时也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由于相关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研究领域,中心定期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和学者、政府官员以及NGO 负责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