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外贸无论在进口还是在出口中都已占据绝对优势,尽管该时期尚未提出改造私营进出口商的政策,但私营外贸已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这一变化再加上外贸管理上的进一步统一与集中,就使以国营外贸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统制外贸体制逐渐向高度集中的国营垄断外贸体制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政治文化本质探析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慧慧·
[摘要] 政治文化即社会政治意识,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的统一。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当前我国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规范和引导政治亚文化、反对和抵制各种敌对性政治文化。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内容中,政治教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政治文化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一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化通过各种社会化渠道向全社会扩散传播,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政治文化研究不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而且对分析现实中的政治文化现象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的,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根据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反映的不同层次,政治文化可分为政治心理与作为意识形态最直接表现形式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对政治现象的直观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与作为理性认识的政治思想相比,它不是一种理性抽象的自觉状态,而是一种较为直观和浅层的认识;而作为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之一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是思想家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而,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政治心理潜藏在人的内心世界,不表露在外,但是它却促进着政治思想的形成;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政治思想反过来也给予政治心理的发展以重大影响。政治心理是政治思想的基础,为一定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初的动机、激情和丰富的意识材料;同时,政治心理又受政治思想的支配,即人们是在一定的政治思想影响下产生出一定的政治认知、情感和信仰等。政治思想引导人们的政治心理,而政治心理又推动政治思想的形成。因此,可以说,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发展的感性阶段,而政治思想则是政治文化发展的理性阶段。
首先,政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观念与思想,社会政治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即社会政治意识,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不仅在根本上要受到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制约,而且也要受到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制约。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主要包括有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形成的具体原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对政治生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千差万别,但它们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而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因此,任何社会政治文化的性质、内容及其观念取向,都不是源于思想家的理论与设想或人们的主观情感与想象,而是直接根源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
其次,政治文化受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它是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由于政治文化主要是现实的政治生活的反映,所以从形式上讲,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政治文化的决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首先决定现实的政治生活从而决定与这一定的政治生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马克思在有关“经济基础”的一段论述中已表明了这种决定关系,他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因此,作为社会生活产物的政治文化,实际上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二、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它是“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 。因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研究政治文化,有必要探究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文化的本质。
其一,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前所述,政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决定,并反映它们。这从政治文化两个层次的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自发的、非系统化、非理论化的政治心理,还是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政治思想,都是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政治关系的反映。同时,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具有反作用。一般来说,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会对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相反,一种落后的政治文化将对社会和政治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在阶级社会,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即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政治心理也无不渗透着一定阶级的情感、要求、动机和态度。例如,处于相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们,尽管彼此互不相识,但在一些重大的、关系到自身根本利益的政治问题上,却会持有大致相同的立场和态度;而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们,对于相同的事物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地不相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政治思想更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政治思想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毛泽东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个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政治文化不仅是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而且也包含了对历史上或前一代人的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时代的政治文化,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也必然具有其历史继承性。任何社会的政治文化正是在社会成员一代一代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淀出对该社会发展起内在影响作用的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不是同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化在随着现实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二,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意识形态是一个由各种具体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从各种意识形式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远近来看,意识形态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意识形式;第二层次为道德、艺术等意识形式;第三层次为哲学、宗教等意识形式。很明显,作为政治文化表现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是离经济基础最近的意识形式,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着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进而最直接地捍卫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因而,政治思想在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形式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这是由政治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决定的。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用神秘、扭曲的方式去反映现实世界。“意识形态的悖论在于,它既要说出它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宣布这种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要竭力掩蔽这种根本利益,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细节或其他问题上。……总之,意识形态既要让人们知道它愿意让他们知道的东西,又要使人们不知道它不愿意让他们知道的东西。”正因为此,马克思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意识形态的诸多形式中,与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相比,政治思想的掩蔽性要相对弱些。特定阶级往往以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借助神奇的语言来掩蔽阶级的根本利益,却不得不通过政治思想等意识形式说出自己必须说出的东西。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于它集中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作为对政治现象观念形态的反映,政治文化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态度等等,而且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愿望和要求,并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政治思想的形式表达出来。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治组织以及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即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政治思想代表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例如,洛克的理论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则是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集中体现。
其三,政治文化对道德、艺术等其它意识形态形式有重大的影响。政治文化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及阶级经济利益的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与反映。它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直接为其建立、巩固和发展服务。由于这种直接性,它对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也有重大的影响,是经济基础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政治文化对其它意识形态形式起支配作用,影响着它们的内容及发展方向。以道德为例,政治文化对道德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社会中的主导政治文化能够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其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封建等级制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安于本分、循规蹈矩就是美德,如若逾越等级规范则为礼法所不容。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题,相应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成为道德的新风尚。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宗教这种意识形态常被利用来为政治统治服务,因此它会不断发展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文化,则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政治文化对其它意识形态形式的影响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文革”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文化主导下,政治文化对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形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都被政治的色彩笼罩,从内容到形式都突出着政治的主题。政治文化对各种意识形态形式的影响,使它们趋于政治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功能,但是却不利于各种意识形态形式本身的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