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价值论美学
49350500000036

第36章 康德美学与马克思美学的价值指向(9)

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牢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清楚地表达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生命只能作为有生命的东西,即作为个别的主体而存在,只有作为个别的有生命的主体,生命才是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自由的,审美活动是对这一本质的充分显示。

马克思肯定人的生命活动,实际上,正是肯定生命活动的审美性质,这对异化劳动是有力的打击。生命活动中的自由表现,与异化劳动的表现是根本对立的。无论是生命活动,还是生命表现,都是自觉自由的活动,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劳动自由程度是相当低的,艺术家的生产,创造力受到压制和阻碍。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至于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痛苦。审美给予人自由的快感,而异化劳动则毫无审美自由可言。人的活动不是压迫自己,而是为了解放自己,这是审美活动的真谛,也是生命活动的真谛。劳动不应该成为被迫的劳动,在异化劳动中,生命表现成为被迫的劳动。在异化劳动中,生命过程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产生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即对象转归异己的力量,为异己的人所有。异化劳动,不是对生命的肯定,而是对生命的否定,不是对审美的向往,而是对自然的抵制。所以,人的生命表现受到压抑、扭曲和阻碍,真正的审美活动总是对人的生命的肯定。马克思始终肯定人在审美表现中,要不断肯定自己的生命,肯定生命表现的价值,只有在自然的生命表现中,才能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审美关系,真正体现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因此,马克思对生命表现的张扬,不仅是对个体创造的肯定,而且是对社会创造的肯定;不仅是对个体的人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人的重视;不仅是对主体欲望的重视,而且是对体验和创造的重视;不仅是对自由劳动的肯定,而且是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这一切,又与现代生命哲学有着重大差别。这一点必须加以补充说明,因为把马克思的生命哲学概念和尼采等人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相混淆,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马克思对生命活动和生命表现的重视,不仅重视人的个体性,更重视人的社会性;生命哲学只重视个体的本能,重视个体的意志,把个人的意志和人的动物性本能,看作高于社会性的东西,把个人凌驾于类之上,脱离了与类的联系。生命哲学的审美理论把本能的满足,把个人欲望的冲动看作是审美的动力,把本能满足过程中的快感看作是美感的极致,而且把本能的满足和残酷本性的发泄看作美的力量,当作审美的升华。应该说,这与马克思的生命表现理论根本相反。马克思从劳动出发把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看作生命的本质,用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生命活动来阐明审美的特性,而且,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显然,马克思的生命理论具有十分积极进步的意义,包含着丰富的个性体验和社会体验内容。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原始的野性的骚动,这样理解的生命,成为所有非理性力量的永不枯竭的蓄水池。通过它,心理的底层世界被虚构出来,于是,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成为审美的核心内容。康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命与审美之间的联系,但是,叔本华的生命哲学理论,直接导源于康德,非理性主义美学家,他们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从康德那里吸取过营养,因而,在比较分析马克思与生命哲学家的差别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康德哲学和美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不应该忽视这种消极影响。应该重视马克思的生命表现理论,这不仅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实质,而且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对生命的推崇和弘扬直接一致,我们不应该因为马克思的生命表现与生命哲学的审美理论有语义的重合就抛弃它,这是极不可取的。对这一长期为人所忽视的问题,现在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应该说,这是马克思美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马克思美学革命的重要原因。

3.3.3人的本质力量与审美价值创造的自我确证

马克思的美学革命,通过劳动概念,深刻地阐明: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方式。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这一自由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怎样的生命表现的形式,皆是对象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对象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也是审美产品不断生成的过程。推动对象化过程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生命活动中积蓄的全部肯定性的力量;生命的自由表现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皆是通过劳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从人类学着眼,强调人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强调人对自然的优越性和主体性地位,强调人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且需要群体之间的和谐合作,需要巨大的社会性力量与自然性力量相对抗。后者,从社会学着眼,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强调人的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统一,强调人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前者偏重于体验概念,人以全部感性把握现实;后者偏重于实践概念,人充分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既有感性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又有理性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上面已提到,人的本质力量充满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自然对人来说具有生命的启示性。人能够认识自然,有能力把握自然、占有自然;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显示的正是人的感性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应该看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力量必须借助群体的力量才能成为社会性力量。正是个人的力量合成的社会性力量,使人类世界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人的本质力量,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而且,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体现出来的,因此,审美创造和鉴赏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个人的本质力量不是自生自灭的。与动物不同,人越来越不能够直接依赖自然维持生存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力量,一方面,要表现出来以便维持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必须借助创造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而,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不断生成;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不断通过对象化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人的生命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因为作为类的人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类的力量又是聚集个体的力量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总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积极地体现出来,特别是审美创造充分肯定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要使人的活动成为人的,而且要使主体的力量得到完善和发展,因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人才不至于在对象里丧失自身,才可能肯定自我、肯定生命的价值。应该说,在对象化过程中,人的感官具有不同的把握能力。“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本质力量都具有独特方式,成就了它的对象性、现实性、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必要的,因为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个人的,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事实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必须如此。简而言之,为了生命的存在,为了显示生命的存在价值的意义,人的力量必须对象化,人的生命必须进行自由表现,从而建立人类的审美世界,从而使人自由栖居,从而建立人类的审美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使人自由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从个体的意义上而言的。进一步说,人的生命存在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是指少数人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而是指所有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

这正如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不是个体的力,而是指所有力的总和,只有社会性力量才能推动人类的发展,因此,个人与社会必须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如果说,以上论述,从总体上把握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具体地讨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对象化的方式来看,无论是哪一方式,都必须借助劳动工具,或者中间环节才能实现。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方式具有的审美性质,主要是就外观上而言。人生产劳动产品,总是以悦目的形式展现在个体面前,尽管这些形式变化较小,必然受到客观对象的属性的制约,但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能够充分实现人的目的,并且,总能以美的外观来吸引审美主体。这种追求,一方面受到客观的限制,一方面显示了主体的本质力量。人生产艺术产品时,主体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自由的形式和自由的交响。精神活动的对象化方式,主要是艺术,艺术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使审美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最能充分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总是凝定在具体的劳动产品中,产品以物化的形式肯定人的本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物的对象性活动,不仅以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形式来表现主体能动的本质力量,而且,其结果,总是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即:物化在对象中,形成物化形态的文化。主体通过生产创造出一定的产品以后,或者把它们作为直接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客体实际上转化为主体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自身的生命力量和物质力量。还应看到,人的本质力量,以奇特的风姿和神韵进入主体的视野,吸引主体的注意。自然物化着人的个性,成为人的精神的自由象征,而且,人自身也得到充分的改善。主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主体的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体的审美趣味产生了迁移,一切获得了新异的特性。主体的审美生活的日益丰富,主体的精神品格和审美心理结构,就日益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人以新异的方式肯定自己。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形式上的变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实深刻地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不应该忘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又一分野,因为动物只生产自己的产品,动物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能进行生产,并且,在不受这种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充分显示了人的社会性力量和文化价值,生命的意义,必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才能确证。可以进一步看到:“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能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实际上肯定了人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人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都通过对象化活动的方式充分展示出来。激情或热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正是人按照美的规律生产的力量。“美的规律”,马克思来不及展开,这其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正因为如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总是具有开放性。人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这种积极性,体现在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美的存在,也应扩展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我并不赞成类别众多、混乱不堪的部门美学的建立,但是,应承认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只要有着发现美的眼睛,总能在生活中去感知美的形式,体验美的内容,发掘美的意义,审美也因此而展开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丰富性,而这不仅是对人的肯定,对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表现的肯定,更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这一切又都指向一个目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