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康德与马克思价值论美学的内在差异
3.1.1价值论美学重建与哲学认识论立场的反思
就现代价值论美学的建构而言,康德与马克思显得极为关键,这并不是说,希腊思想家和现代思想家就不重要,而是说,在现代文化视野中,这两个人太具代表性,因为他们涉及了现代价值论美学最核心的问题,而且,代表了价值论美学建构的两个不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中国价值论美学的建构,虽然有中国古典价值论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因素,但是,在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国家学说处于支配性价值地位,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又离不开康德思想的研究。从基本观念上看,现代性美学的创建,离不开康德美学与马克思美学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存在美学价值观念的冲突,或者说,也有生命价值观念的冲突。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制于时代认识水平的局限,因此,不可能形成正确而统一的审美理论,事实上,也不需要形成固定的价值论美学范式。重新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与马克思美学,有助于现代价值论美学的重建,特别是有关审美与认知、审美与道德、审美目的论与政治正义论、审美与实践、审美解放与生命自由诸问题的重新解释,康德的主体论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实践论价值论具有决定性意义。康德美学与马克思美学,代表的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美学思想,所以,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现代美学总是不断地与之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又总是以对立的形式而出现,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说,造成这种重大差异的原因,有着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探明康德美学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真正原因,不仅有助于开拓现代美学的新思维,而且有助于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应该说,人类生活现实中存在的审美矛盾与复杂性价值观念,往往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家关于人的种种解说上,正如斯托洛维奇所指出的那样: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不断加强的争取人的自由的斗争,在美学中,表现为力求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主观方面以及美的感知与体验特征上面。从根本上说,康德美学,正好代表这样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自由和美的解释富有启示意义,他的审美理想显示出:如果没有对美的理解,就不可能确立美的本质。不过,在理解美与自由的联系时,康德较少从劳动解放的角度去分析自由和美,而是局限于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解释自由和美。这种关于自由本身的解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自由和美,带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同时,往往服务于宗教道德的目标。马克思的美学,则把自由看作是人对必然的超越,把自由看成是人创造性地改造周围世界所形成的现实需要。相对而言,由于对现实生活与现实革命的推崇,马克思美学,无论是在认识论、主体论、目的论,还是在自由论上,都作出了划时代的变革。必须承认,马克思美学所理解的“自由”,是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的自由,是人全面发展自己所获得的自由。马克思美学所理解的自由和所实践的美,是人类不断获得新的创造动力的目标,他把审美属性理解为价值属性,表明美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说,马克思对美的新解释和新设计,揭示了审美与道德的价值本质,这种审美价值本质的自由确证,不仅为了确认现实的某些属性和方面,而且为了评定这些属性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评定它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从价值论美学的基本认知立场上说,认识论的分歧,直接导致了康德与马克思美学的差异。康德美学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冲突,构成了康德哲学思考的兴奋点。经验主义哲学家主张一切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理性主义哲学家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之间互不调和,明显对立,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先验主义哲学的建立。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强调现象与物自体的对立,强调人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触及物自体,人们对现象的认识,是通过先验图式作用于人的经验的,因而,先验图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判断。康德深知,彻底的先验哲学是危险的,因此,他又强调经验,因为认识需要提供刺激的物自体。为了解决先验与经验的矛盾,康德设想一方面有着杂多,另一方面有着先天的形式,人们通过先天的形式把握着杂多,因为先天的形式暗示出综合的功能。可见,这种先验哲学的基本思路,是不从客体方面去寻找本质,而是从主体方面去寻找本质。由于从主体方面出发,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康德确立了人的优先地位。
进一步说,由于康德的主体性强调先验与经验的统一,因此,我能设想我之外的任何主体,我和另一主体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必然可能的。所有这些要求,强烈地体现在美学之中,所以,他提出审美不是偶然主观的,而是普遍必然的,是主观的普遍性。这就是说,康德的审美经验,是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作为主体对经验世界的关系而被理解的,因为审美的普遍性,虽然不能像知识那样有着确切的证据,但却是可以要求和设想的。我可以要求别人赞同我的审美判断,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认识能力在非认识方式中的合规律的运动。因此,审美共通感,不是为了说明审美普遍性所必须假设的某种根据,而是审美普遍性的显示。
康德的先验哲学,决定康德美学倾向于从主体的角度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不是联系客体,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确立审美的本质,从而导致多方面的独特价值选择。
康德的先验哲学,决定了康德美学倾向于对审美意识问题的研究。
由于康德坚持认识、审美和道德三者有着内在统一性,于是,康德设想如果把审美作为二者的桥梁,那么,完整的主体性就是可能的。康德在精神领域寻求认识、审美和道德的内在统一,寻求真善美的统一,无形中拉大了精神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说,两者的最后一线联系也被切断,因此,精神与现实之间是分离的。在精神世界中,真善美可以内在统一起来;而在现实世界中,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和幻影,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狂风巨浪就显得软弱无力。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虚幻性,进一步表现在康德美学倾向于把美看做道德的象征;在康德那里,审美不是为了人的现实解放,而是为了实现道德自律,因为它把道德自律看作是审美自由的重要标志。席勒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上设想的“审美王国”,企图超越法律国度和道德国度,给予人以真正的自由,最终也只能成为美好的希望,歌德也曾断言席勒的审美王国是虚幻的。与此同时,康德的先验哲学,决定了康德美学倾向于形式主义的研究,从而把审美活动抽象化,因此,康德把“合目的的形式”作为审美对象,而不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失却了客观存在性,于是,一切演化为纯粹直观的精神活动。实质上,我们感知的不仅是形式,而且是感受体验对象激起的情感,即使是形式,也是与内容组成浑然统一的整体。对象以整体向人倾诉,人的认识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象化活动得以提高。比如,感知音乐的耳朵,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康德美学,由于重视主观性,看不到审美心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美感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不能解释美感的客观来源。所以,康德美学具有神秘性的一面,因为他总是把审美判断和先天审美结构相联系。
康德美学,片面强调审美意识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忽视审美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因而,他的美学革命不可能发生彻底的变革,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脱节,审美与自由之间脱节,精神与现实之间脱节。
马克思美学真正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困难,他相信客观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坚信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样,马克思主义美学革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稳固的基础上,其美学革命的意义不容低估。马克思之前的美学,包括康德在内,往往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特别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孤立地探讨美学问题,或者强调美在主观,或者强调美在客观,未能真正揭示美的本质。即使是康德美学,也很难看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拨开了笼罩在人类历史的形而上学迷雾,使长期以来受唯心主义统治的美学以新的姿态焕发了青春,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审美与现实的联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决定社会根本性质的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人类精神生活受到物质生活发展的制约,上层建筑反映基础的性质,是由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须与基础相适应,而且,它的本质归根结底应由基础来证明。人类意识活动,包括审美意识和艺术在内的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必须指出: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和基础之间的关系有着程度上的差别。与政治、法律、道德等相比,审美意识和艺术实践离基础更远些,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对基础的反映可能不那么直接,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仍然是由基础决定的。相对而言,康德美学从根本上忽视了这一基本性质。
马克思辩证地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其中包括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审美认知与审美理解意义上说,必须看到它们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必须到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对审美本质的正确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决定马克思美学重视人的社会活动,重视人的社会实践,因为正是通过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意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审美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审美创造成为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预示并决定了美学发展的崭新道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决定了马克思美学把美学领域内根深蒂固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都彻底否定了,因为在唯心论哲学的影响下,人的审美活动一直被看作是复杂而又神秘的,只是神的灵感凭附产生的结果;从审美无利害关系来看,它超越一切物质利害关系,成为纯粹的精神现象。通过历史的现实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不管从表面上看来一切精神现象和人的经济活动相隔多么遥远,只要我们充分地认识某一现象,包括美学现象在内,归根结底,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经济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来说明。马克思在美学中进行的革命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当代美学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牢固基础上,才能真正根除唯心论美学的消极影响。与康德美学革命相比,马克思美学革命是彻底的,这种彻底性的根本原因便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不同的哲学影响不同的美学,通过比较,应看到:想象力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不应是矛盾冲突的,而应是相互统一的。康德与马克思的美学,建立在不同的哲学基础上,而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新美学”,则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康德美学无法比拟的,因此,以马克思美学为主导建构当代美学绝不是偶然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