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49345800000060

第60章 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发展方式(5)

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浙江省制定了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的《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这是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它首次以规划的形式为浙江文化建设“四个一批”提出发展思路和布局规划,范围包括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旅游、体育五大领域。《规划》以坚持文化继承与改革创新并重、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并举、文化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等为基本原则,根据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以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提出,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内,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提升浙江文化发展的活力,壮大浙江文化实力,提高浙江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

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决定》对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更周密的布局和部署。

《决定》将对浙江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高度。并提出“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形成产品丰富、要素完备、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决定》根据实施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以来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把未来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调整为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动漫业、艺术品经营业、旅游文化服务业、文体用品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并强调,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积极培育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

与《决定》相配套,浙江省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八项工程”实施方案,其中的“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到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0%。”“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区块,形成5个以上产值超100亿元、10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发展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结构合理的骨干文化企业,形成5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2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100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重点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市场适销对路、群众喜闻乐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牌产品,形成5个以上国际知名、20个以上国内知名的文化产品。”“创建一批交易活跃、管理规范、辐射能力强的文化专业市场,形成5个以上全国性、10个以上区域性文化专业市场。”显然,与以往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相比,《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关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表述,增加了许多量化的指标,从而更具体,也更清晰、更具操作性了。

自《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出台以来,浙江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趋势。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统计指标上,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年营业收入、实现增加值和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浙江位次都名列全国前茅。在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的6个省市中,浙江位于广东之后,名列全国第2位;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6个省市中,浙江位于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江苏之后,名列全国第6位;在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9省市中,浙江位于广东、北京和山东之后,名列全国第4位;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省市中,浙江位于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之后,名列全国第5位。2007年,浙江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实现增加值595.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8.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6.2和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42.84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以文化旅游、网络游戏、休闲娱乐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83.15亿元,占13.9%;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369.94亿元,占62.1%。

2008年6月,省委工作会议上通过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进一步把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起,作为浙江未来三大文化建设体系之一。新《纲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确定为:“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显着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2005年《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中确定的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即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动漫业、艺术品经营业、旅游文化服务业、文体用品设备制造业在新《纲要》中大体上得到了延续。

有所区别的是,新《纲要》把《决定》中的“艺术品经营业”,调整为“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其中虽然只有五个字之差,但包含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它体现了浙江省已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新《纲要》结合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态势和特点,在更高的起点上明确了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旅游文化服务业、会展业、动漫业、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浙江重点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目标:

(1)影视业:尊重影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题材规划,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我省影视业走在全国前列。

(2)出版发行业:实施出版精品工程,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提升出版整体水平,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适度控制印刷企业发展总量,大力发展特色印刷、数码印刷,重点打造杭州、宁波、苍南、义乌四大印刷产业区块。培育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出版物电子商务、会员制发行、直邮发行等现代新型分销形式,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3)文化艺术服务业:着力建设以杭州、宁波、温州为重点的全省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扶持若干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民营表演团体,努力造就一批能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演出团体。鼓励应用高新科技,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网上监管,建设功能齐全、内容健康的数字文化家园。

(4)旅游文化服务业:发挥浙江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做优做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浙江旅游文化品牌。注重开发浙江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

(5)会展业:构筑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以及义乌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点组织好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6)动漫业:制定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浙江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质量,打响浙江动漫品牌。以杭州为龙头,集聚全省各种要素,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把浙江建成集教学、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强省。抓好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动漫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加大动漫衍生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发力度。

(7)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巩固和发展杭州、宁波等城市设计艺术业基础,加大对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浙江文化产业的优势门类。大力发展浙江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艺术产品系列。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推行名师、名品战略,扩大浙派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育和繁荣艺术品市场,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拍卖中心。

(8)文体用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办公文化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一批文体用品制造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区块化: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在民间内源力量和政府力量的推动下,浙江形成了许多文化产业区块。区块化是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浙江文化产业区块视为浙江块状经济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一种自然延伸。

浙江文化产业区块覆盖了众多文化产业行业,地理分布也十分广泛,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一)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与浙江块状经济

文化产业的区块化现象,是浙江块状经济现象的一种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因此,理解前者有必要从理解后者开始。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追溯浙江一个个区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它们往往都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依托,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专业生产与专业市场相互促进,经过无数次产业档次提升和市场扩张,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起来,生产、研发、销售网络逐步向全国扩张,最终在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形成了小资本大集聚的特色产业区或‘块状经济’”。浙江产业群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成千上万的家庭工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类产业的地域聚集,如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海宁皮衣、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嵊州领带、黄岩精细化工、枫桥衬衫、慈溪小家电、路桥汽车等。

浙江区域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形成的原因,首先可以用区位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根据区位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着差异。一个区域内已有资源的集聚会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也会给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外部经济。区域间的外部经济不同,会造成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指区域之间各种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及其相对价格的差异,不同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也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效益,具有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优势的区域与不具有这些要素优势的区域相比,其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效益显然为高。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引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显然,浙江块状经济的形成,也是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原则的作用下,产业在高效益区位集聚的结果。

浙江区域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的形成,也有社会文化的因素。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亲缘和地缘的特殊主义文化和关系网络,在浙江同类产业的地域聚集过程中产生了中介的作用。如前所述,在温州农村不仅有许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户,而且有许多专门从事同一行业的专业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