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49338500000016

第16章 内源经济开放转型的动因(5)

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浙江企业在中高档产品市场竞争中,正面临境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市场挤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浙江企业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面临具有要素价格优势的中西部企业的市场挤压。双重市场竞争压力有利于浙江企业加快产品升级和结构重组,并积极推进产品差别化战略和企业联盟战略。但是,由于支撑现代经济部门发展和大企业成长的金融、流通、物流、信息服务等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服务业发育滞后,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现代城市功能的形成,在新一轮沿海发达地区的体制竞争中逐步丧失优势。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物流和中介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中国融入全球化金融体系和高速发展的全球外贸体系,将促使浙江省第三产业的服务效率再上一个台阶,为浙江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

(三)民营企业是接轨国际的主导力量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了浙江出口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步伐,基本完成了国际化“四阶段”中的第一阶段,也开始了浙江内源式发展模式的转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内源式民营经济国际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市场国际化、要素内源化”的以出口贸易主导的国际市场拓展模式,主要表现为重市场拓展,轻要素汲取,如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但要素汲取(如引进外资、进口技术设备等)明显滞后。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这种重市场拓展、轻要素汲取的状态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不仅开始重视要素汲取,而且还积极地“走出去”。

民营企业国际化从无到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史晋川,2006)。

第一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之前告一段落,为民营企业国际化非正式探索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多外向发展机会,部分民营企业开始由原来单纯的商品货物输出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如1994年浙江万向集团美国公司在美国正式成立,到1998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的销售额已达4000万美元。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在国家“走出去”

战略推出之前,民营企业国际化受到种种限制,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须获得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因此,民营企业国际化,带有非正轨特征。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2000年前后,迄今仍然在延续,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正式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以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出为标志。1999年,中央政府放宽了私营企业外贸自营进出口准入条件,并于2000年正式推出了“走出去”战略,其后,多次放开对民营企业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限制,并最终于2004年6月出台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步伐加快,以万向集团为例,如今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在全球市场建立了服务网络,在美国设立了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飞跃、华立、康奈、德力西等着名浙江民营企业,也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腾笼换鸟”战略的深入推进,“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已成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的自觉行动。浙江人、浙江企业、浙江资本的不断外拓、外扩,在全国东西南北中掀起投资热潮,“走出去”发展的浙商已经完成了抢市场、占资源、延伸产业链的“三级跳”。目前在外省经营发展的浙江人达400万之多,“走出去”在国内创业的浙江人在各地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浙江人不仅“跳”到了省外,还“跳”到了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截至2007年6月底,浙江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已达2809家,投资总额16.4亿美元,中方投资13亿美元,“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和建立的境外机构数量均居中国第一。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

近年来,浙江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新形式。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开始用全球视野配置资源。2006年,浙江省有2.53万家个私企业产品出口,实现出口交货值2507.2亿元,增长21.1%(见图3‐6)。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5874家,设立境外机构累计达686个,比2005年增长146.7%。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浙江的民营企业不可能偏安一隅,封闭式自我发展。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浙江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跳”出浙江,走向国际舞台,已经成为浙江省接轨国际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程惠芳,黄先海,徐剑锋,等.开放浙江——引进来与走出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程惠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浙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2(3).

[3]陈建军.浙江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和定位.浙江社会科学,2003(1).

[4]高文书.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际转移与中国的策略选择.学术探索,2005(5).

[5]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开放导报,2006(2).

[6]胡国民.试论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经济丛刊,2007(4).

[7]刘亭,江振林.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及转轨发展的战略思路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7(3).

[8]刘亚军,倪树高.从经济增长阶段特点看发展转型.浙江经济,2006(21).

[9]陆立军,王祖强.浙江模式: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潘毅刚,吴燕,胡晓娟.正确认识当前浙江经济运行特点.浙江经济,2007(9).

[11]潘云鹤,史晋川,等.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2]史晋川,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史晋川,等.浙江省改革开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4]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5).

[15]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6]吴家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浙江经济,2005(11).

[17]俞华伟.我省如何迎战经济全球化.经贸实践,2002(10).

[18]赵伟.浙江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区域经济重构.浙江社会科学,2003(1).

[19]浙江大学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浙江省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评价.浙江社会科学,2003(4).

[20]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度.浙江经济,2007(8).

[21]浙江省统计局.科学发展、又好又快——2003-2007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

[22]郑勇军,孟琦.全球化背景下的浙江制造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2(6).

[23]钟慧中.经济全球化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经济,2001(12).

[24]周顺卿.浙江民营制造业产业演进的特点及政策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5).

[25]朱永华.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浅析.当代经济,2007(6).

[26]朱磊.新起点上谋划浙江开放新格局.浙江经济,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