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49338500000011

第11章 浙江开放模式:内源主导型开放(4)

毫无疑问,在整个浙江省内源主导的开放进程中,内源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从而整个开放的主体也是民营经济。外贸出口管理体制变更之后,浙江省的非国有企业出口迅速超过国有企业出口,这个事实可以典型地反应这一点。

(二)顺比较优势的开放路径

浙江省内源主导的开放模式,在开放路径上遵循的是典型的顺比较优势开放的路径,即内源经济力量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实现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在空间上,遵循区内开放-区际开放-国际开放的路径;在内容上,遵循市场开放-生产开放-资本开放的路径。

市场空间范围的开放路径体现了内源型经济市场空间自然拓展的过程。

由于市场拓展能力局限,起初只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本地市场的空间无法满足要求,区际开放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的必然之举。这一过程同样得益于企业在区内开放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同样的过程发生于从区际开放向国际开放的转型。

在开放的内容上,市场开放最先体现生产的比较优势,即专业化生产自身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交易。随着市场开放的推进,本土产业体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使得生产体系的优势不断显现。这既使得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开放成为生产进一步扩展的必然,同时在开放的领域,本土产业也具备了能力和优势。而资本领域的开放则是企业在构筑产权和资本领域优势之后的要求和结果。内源主导的开放,在总体上每一个领域的开放都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实现开放,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至于丧失开放的主动性以及开放所创造的利益。而每一阶段比较优势的培养均源于上一阶段的开放,其开放的要求也源于上一阶段的开放。

(三)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吻合

内源主导型开放在产品和产业上明显与本地的产业结构高度一致,换句话说,是本地产业结构在市场空间上的自然拓展。这种效果可能是相互的,一方面,对外贸易更多地集中于本地的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体现在生产的规模上;另一方面,开放导致的市场规模扩大进一步强化了本地的优势产业。

(四)以“块状经济”为依托

浙江内源主导型开放的另一个显着特征是,产业集群在内源经济开放中承担了重要的功能。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05年,浙江省“块状经济”的工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0.9%。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360个,其中工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下的有265个,占区块总数的73.6%,1亿-10亿元的131个,10亿-50亿元的134个。工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95个,合计占区块总数的26.4%,50亿-100亿元的51个,100亿-200亿元的23个,200亿-300亿元的7个,超过300亿元的14个(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6)。

在浙江内源主导的开放进程中,产业的集聚过程也十分显着,一些开放特征显着的产业,较高的生产份额往往是在“块状经济”中完成的。例如,浙江省“块状经济”的总工业产值中,纺织产业占了12.41%,其次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到浙江省生产份额的11.48%。这些产业均是浙江省出口的主要产业,同时也是浙江省的优势产业。

内源型经济依托“块状经济”平台实现开放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含义的。

简而言之,内源成长的企业在资本、技术和生产规模上并不具有优势,而且连要素禀赋优势在国际开放之前也是不显着的。分工和专业化获得的报酬递增优势,是内源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而产业集群形成的“块状经济”是实现这种报酬递增机制的主要载体。大量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替代了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同时分工与专业化得以深入的展开,专业化的优势替代了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即使单个企业并不具备规模和竞争力,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却异常强大,从而比较顺利地推进了内源主导的开放进程。

(五)重市场拓展,轻要素汲取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投入的内源式积累决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进口、企业海外投资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几个指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国际市场的渴求远远超出对国际资本、技术和高素质管理经营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1)进出口比重严重失衡,虽然出口依存度较高,但总体的外贸依存度较低。持续的高额贸易意味着,浙江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如2006年浙江省进口额为382.5亿美元,进口依存度为18.97%,远低于29.3%的全国平均水平。单向联系意味着浙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主要注重了外销市场的开拓,轻视了对于国际要素市场的利用。

(2)国际投资以开拓销售市场为主旨。投资的产业、行业分布中,大部分投资集中于贸易领域,经外经贸部门批准的投资,贸易型企业占总投资的60%以上。截至2007年6月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总额达16.4亿美元,但是主要集中在贸易型项目即市场及营销网络,而产业投资型项目偏少。

(3)技术贸易比重偏低,未能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市场促进本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引进技术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其中纺织、电力就占了一半左右,新兴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引进技术较少,成套设备少。

参考文献

[1]Victor Nee,Rebecca Matthews.Market Transition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A nnual Rev iew o f Sociology,1996,Vol.2.

[2]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国际贸易,2008(2).

[3]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二).国际贸易,2008(3).

[4]郭蓉.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学术月刊,2008(2).

[5]黄先海.浙江开放模式:顺比较优势的“倒逼型”开放.浙江社会科学,2008(1).

[6]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胡鞍钢,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回顾与前瞻.江西社会科学,2008(3).

[8]季崇威.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和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9]马洪,房维中.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0]孟德友,陆玉麒.1984-2005年我国对外开放地域分异研究——基于贸易和外资的综合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8(1).

[11]全毅.中国入世: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史晋川,等.浙江现代化道路研究(1978-1998).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炳林.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开放的历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14]王子先,姜荣春.对外开放30年:迈向开放型经济目标的过程及路径.国际贸易,2008(6).

[1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前沿,2008(10).

[16]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9(3).

[17]叶建亮,黄先海.内源式民营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的路径选择:以浙江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4(5).

[18]张幼文,等.新开放观——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郑凯捷.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的历史进程.世界经济研究,2008(5).

[20]朱家良.走向市场的浙江经济——结构、布局和运行实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