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275:农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
答:很多人认为只有工业才需要节能减排,农业不需要节能减排。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水、电等,这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为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不当或过量,也浪费资源和能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农业应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农业农村节能减排要坚持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相结合,以降低农业生产生活用能消耗、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为重点,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农业循环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格局。如以农作物秸秆为饲料进行生态养殖,以牛粪为原料发展有机食用菌,利用牛粪便发展沼气,使用沼渣、沼液发展有机农作物,形成农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链模式。
农业节能减排的具体做法是:①加强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宣传,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知识的科普宣传,加强对农民的节能减排技术培训,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逐步把节能减排培养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②大力抓好农业生产生活节能减排。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投入与能源消耗。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及技术,加快高耗能机械的报废和更新换代,降低农业装备能耗。
③积极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减少使用石化能源,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逐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秸秆气化、过腹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和循环利用。④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生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用太阳能替代煤、电等能源,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改善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条件。
问题276:什么是绿色建筑?
答: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与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设备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③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④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绿色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问题277:什么是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
答: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就硬件而言,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而绿色软件则包括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创建联席会议制度,一个垃圾分类清运系统,一块有一定面积和较好质量的绿地,一支起先锋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一块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宣传阵地和一定数量的绿色文明家庭。
绿色家庭是绿色社区的细胞,是指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带头实施绿色生活方式的家庭。绿色社区的每个家庭都要通过选择绿色生活来参与环保,通过这些家庭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使更多的家庭加入到绿色家庭的行列里。
问题278:奉化市滕头村是如何进行生态村建设的?
答:奉化市滕头村是全国闻名的生态村,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四A级旅游景区。滕头村进行生态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第一,改土和科学施肥相结合,建立“以田养田”的循环系统。科学施肥,形成“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土定肥,以肥补缺,平稳推进”的科学施肥方法,并长期坚持大面积种植绿肥,全村每年种植绿肥22公顷以上,坚持50%稻草返田,保持全年每公顷耕地投入有机肥120吨以上。第二,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种养循环系统。目前,滕头村已形成了7种立体种养殖模式:农作物轮作,即麦-稻-稻、油菜-稻-稻;粮肥轮作,即绿肥-稻-稻;果粮间作,即麦(或其他经济作物)-橘树;立体种养,即河堤种果树,水面植菱,水中养鱼;鱼塘立体养殖,即鲢鱼(上层)-草鱼(中层)-鲫鱼(下层);室内立体圈养,即上养鸡,下养猪;山地立体开发,即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橘种桃。通过发展立体农业,不仅开发利用了农业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实现“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系统。“种”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利用沼气残液作肥料还田,提高耕地肥力,有效防止土地结块;“养”指养殖业,养殖过程中猪场及其他养殖场的粪便制造沼气;“加”
指沼渣送到村里办的饲料厂加工成饲料,为猪场、渔场提供饲料;“沼”是指制造沼气。第四,发展无污染工业。为滕头村创造90%以上财富的村办企业大多是无污染的服装加工企业。滕头村设有全省唯一、全国范围也不多见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同时,把工业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以工补农,促进生态村的建设。第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滕头村搞起了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村内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橘子渠,葡萄河,绿树成荫花果香,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农村为灵魂、园林生态为背景、现代村庄为舞台,参观、考察、旅游、学生实践相结合的独特旅游格局。每年接待旅游人数5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使旅游业成了滕头村第三产业的一个亮点。
问题279:余杭区石竹园村是如何进行生态村建设的?
答:余杭区石竹园村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结合现有生态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情况,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文明生态村。石竹园村进行生态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概况为:第一,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铺筑柏油马路14.4千米,改善交通状况;建立了垃圾定点收集、处理系统,全村设置43个垃圾箱,农户一律将垃圾倒入箱内,由专人运输处理,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加强自来水供给,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提高了饮用水质量;四旁绿化、美化环境,空地绿化率超过了90%,村庄环境大为改善。第二,推广应用农村能源技术,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生活质量。①大力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池,新建小型生活污水净化池360个,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②改变燃料结构。98%的农户燃用液化气、省柴灶,一改过去主要燃用山柴的习惯,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③猪场建造沼气池,对猪粪进行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④推广无污染的新能源产品——太阳能热水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第三,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挥优势产业。主要是调整种植业,合理开发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壮大林业,促进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耕地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选择良种。蓄洪区,改种粮为养殖沼虾;改造山岙地边,溪边、柴山、荒地,种植淡竹、红竹、板栗等经济作物;利用村里的小水库进行养鱼,填补渔业空白;在坡度35度以下的毛竹林开发笋竹两用林,发展无公害竹笋,生态经济效益显着。
问题280:安吉县高坞岭村如何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村?
答:安吉县高坞岭村为典型的山区农村,它们以构建农家乐生态休闲游为主体的生态经济链建设生态村,主要经验是通过八大生态工程,推动生态村创建。①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工程。高坞岭村的主要污染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通过建立人工湿地系统控制污染。人工湿地建成后成为农家乐生态休闲游的一个观光景点。②工业废水处理生态工程,对于不同的工业废水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高坞岭村的工业废水具有强氧化性,并含有沙石,因此氧化性废水采用化学法进行处理,含沙废水建造沉沙池进行物理沉淀处理,等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③生活垃圾处理生态工程,非食物性的生活垃圾由村负责收集、镇负责清运、县负责统一处理。食物性垃圾和农作物废弃物等通过堆肥处理,制造有机肥,施于生态果蔬园、竹林等农业生产地块。④秸秆处理生态工程,实行秸秆碎化后还田处理工艺。⑤饮用水净化生态工程,建立村级集中供水系统,对村庄的集中饮用水取水口进行保护和管理,保证村庄饮用水安全。⑥河道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高坞岭村的河流穿村而过,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风貌,但是经过住宅的河段,有污染现象,因此采用通过物理打捞等方式清除河道垃圾,再进行河道生态堤岸建设,不经过住区的河道维持其原有生态,保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⑦绿色有机食品生态工程,通过多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控制农药残留,保证绿色食品地生产过程不受污染。⑧立体农业生态工程,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竹-鸡、稻-蟹、稻-鱼等立体种养模式,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