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重视施用磷钾肥。磷钾肥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宜缺少的元素,可增强植株体内活动力,促进养分合成与运转,加强光合作用,延长叶的功能期,使谷粒充实饱满,提高产量。
磷肥以基肥为宜,钾肥以追施较好。四是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中量元素硅、钙、镁、硫,均具有增强稻株抗逆性,改善植株抗病能力,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实践表明:缺硫土壤施用硫肥、缺硅土壤施用硅肥,均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微量元素如锌、硼等,能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能加速花的发育,增加花粉数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还能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和子粒的充实度,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问题106:什么是高产水稻施肥参考模式?
答: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之一。水稻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的首位,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亩产450~550千克的测土配方施肥参考模式如下:一、施肥总量与配比。施肥的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总量约为:氮10~13千克,氧化二磷5~7千克,氧化钾8~12千克。二、施肥方案。①基肥:有机肥,一般早稻每亩施鲜绿肥1000~2000千克或厩肥500~1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60~80千克;晚稻可利用早稻稻草还田作为有机肥(还田量为早稻稻草的1/2~2/3)或每亩施用厩肥500~1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80~100千克;一季稻每亩施用厩肥500~1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80~100千克。化肥:尿素7~9千克,钙镁磷肥35~45千克,氯化钾4~6千克,硫酸锌1千克。②追肥:分蘖期:尿素5~7千克,氯化钾4~6千克;孕穗期:尿素6~8千克,氯化钾5~7千克;抽穗期:磷酸二氢钾0.2千克加尿素0.5千克对水50千克喷施,防止早衰。
问题107:常用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哪些?
答:(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大,约占到水量的50%~60%,常用的渠道防渗方法根据所使用的防渗材料分为土料压实防渗、三合土料护面防渗、石料衬砌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混凝土衬砌防渗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渠道防渗措施,可分为现场浇筑和预制装配两种,防渗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特别是使用混凝土“U”形渠槽防渗还可提高渠道流速和输沙能力。
塑料薄膜防渗具有重量轻、造价低、运输方便、施工简单及抗腐蚀能力较强的优点。沥青护面防渗是用沥青与其他材料如塑料薄膜、砂石料、玻璃纤维等联合使用起到防渗作用。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
(3)喷灌技术。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喷灌几乎适用于灌溉所有的旱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食用菌、药材等,既适用于平原也适用于山区,既适用于透水性强的土壤也适用于透水性弱的土壤。不仅可以灌溉农作物,也可以灌溉园林草地、花卉,还可以用来喷洒肥料、农药,防霜冻、防暑降温和防尘等。
喷灌技术应优先应用于当地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且经济效益高、连片、集中管理的作物;地形起伏大或坡度较陡、土壤透水性较强,采用地面灌溉比较困难的地方;灌溉水资源不足或高扬程灌区;需要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物,包括防干热风或防霜冻;劳力紧张或从事非农业劳动人数较多的地区;水源有足够的落差,适宜修建自压喷灌的地方。
(4)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它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微灌一般属于局部灌溉。微灌因全部由管道输水,基本没有沿程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时一般实行局部灌溉,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水的利用率较其他灌水方法高,可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微灌的灌水孔径很小,易堵塞,应对微灌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先经过沉淀除去大颗粒泥沙,再进行过滤,除去细小颗粒的杂质等。微灌适应所有的地形和土壤,南方丘陵区的经济作物因常受季节性干旱也很适宜微灌。南方的柑橘、茶叶、胡椒等经济作物及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宜采用微喷灌;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宜采用半固定式滴灌。
(5)膜上灌技术,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渗水对作物进行灌溉。膜上灌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加快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显着提高水的利用率。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中耕作物。
(6)地下灌溉技术,是把灌溉水输入地面以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作物所需水分的灌溉工程技术。地下灌溉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地下浸润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和地下排灌两用系统。地下水浸润灌溉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及土壤含盐量较低,土壤透水性较好,又有一定排水条件的地区。地下管道灌溉适用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位较深,灌溉水质较好,计划湿润土层以下有弱透水土层的地区。地下灌排两用系统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无盐碱化的低洼易涝渍又有干旱威胁的地区。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发损失,灌溉水的利用率较高,与常规沟畦灌相比,一般可增产10%~30%。
(7)沟畦改造技术。沟畦灌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田间灌水方式,为了节水增产,可在精细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以使沟畦规格合理化。一般可比常规沟畦灌减少灌水定额50%,增产10%~15%。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间歇灌或利用激光平地实现水平畦田灌,以大幅度提高田间灌水的利用率。
问题108:常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有哪些?
答:农业是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途径有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农业节水技术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如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在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入位置较低的水窖内储存,经过净化处理,供农村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从而到达节约用水的目的。
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水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根据当地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
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和“ABT生根粉”等,可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抑制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以及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起到显着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和提水分生产效率。如喷黄腐酸可使作物叶片蒸腾速率降低19%~27%,田间耗水量减少7%~9%,增产9%~1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35%;用“ABT和根粉”拌种或浸种,可提高土壤储水利用率20%。
问题109:什么是高山“微蓄微灌”技术?
答:高山“微蓄微灌”是利用山区自然地势高差获得输水压力供应地势低处的田块进行微灌,即将“微型蓄水池”和“微型滴灌”组合成“微蓄微灌”。其方法是:在田块上坡(即地势较高处)建造一定大小容积的蓄水池,利用自然地势高差产生水压,采用塑料输水管把水输送到下部田块,通过安装在田间的出水均匀性良好的滴灌管把水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植株根部,形成自流灌溉。高山“微蓄微灌”系统的基本构成:水源-引水池-引水管-蓄水池-输水管路-田间微灌设备。水源通常选用水质较好的山沟常流水,引水点与旱地要有相应的落差,根据具体地形、水量,建好拦水坝,截流山沟水,拦阻泥沙,使水能尽量流入引水池。山沟水在引水池中先行沉淀泥沙,然后经引水管进入蓄水池。
蓄水池与灌溉菜地的落差应在10~15m以上,蓄水池大小根据水源大小、需灌溉面积确定,一般以50~120立方米为宜。蓄水池建造质量要求较高,最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应深埋地下,露出地面部分以不超过池体的三分之一为宜。输水主管与蓄水池下部的供水主阀门连接,主管埋设深度在地下40cm以下,一般不宜埋在路中、沟里,以防损坏。根据输水需求安装各级分管和分阀门,输水管与每一田块的连接处安装一个子阀门,以调节水压或分区灌溉,子阀门出口须安装过滤器,然后再与田间的微灌系统相连。
田间滴灌设备可采用内镶式滴灌管,该滴灌管运用了先进的滴头内镶技术,使滴灌管各部位滴头的出水压力保持均衡,在地势不平或管线较长的情况下仍有良好的出水均匀度,适用于按一定株行距种植的蔬菜。
问题110: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答: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全部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据北方旱地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
第3节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问题111: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生态农业模式是关键。
近年来,各地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纷纷进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从它们的实践经验分析,大致有以下六种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①设施栽培模式。这是一种着眼于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
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以工业化装备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土地的年产出率,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②生态养殖模式。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出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③立体种养模式。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食物链和循环经济原理,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虾、鱼、贝类多层混养,橘园、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④休闲农业模式。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休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模式。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馆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⑤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循环利用,多次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⑥有机农业模式。指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有机农业不同于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