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37

第37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36)

2)慢性虫卵结节:急性虫卵结节经10余天后,卵内毛蚴死亡,由它分泌的抗原物质消失,病灶内坏死物质逐渐被巨噬细胞清除,虫卵崩解、破裂。随后病灶内巨噬细胞变为类上皮细胞和少量异物巨细胞,病灶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态上似结核样肉芽肿,故称为假结核结节,即慢性虫卵结节。最后,结节纤维化玻璃样变,中央的卵壳碎片及钙化的死卵可长期存留。

3.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由于成虫主要寄生在门脉系统,因此虫卵一般沉着于肝肠组织内。如果成虫或虫卵出现在门脉系统以外的组织和器官时,如肺、脑等,称异位寄生。

(1)结肠。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着。虫卵沉着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引起急性虫卵结节形成,可导致肠壁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和肠梗阻。

(2)肝。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由于虫卵直径大于门静脉末梢分支之口径,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在汇管内,以左叶更为明显。镜下在汇管区附近见许多急性虫卵结节,肝细胞可因而受压萎缩,也可有变性及小灶性坏死。Kupffer 细胞增生和吞噬血吸虫色素。

慢性病例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长期重度感染的病例,汇管区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因严重纤维化而变硬、变小,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由于虫卵结节主要见于汇管区,肝小叶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故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

(3)脾。早期脾略肿大,主要由于成虫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晚期脾进行性肿大,可形成巨脾。

十一、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梅素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

1.病因及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95%以上通过性交传播,少数可在输血、接吻、医务人员不慎受染等直接接触传播(后天性梅毒)。梅毒螺旋体还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先天性梅毒)。梅毒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2.发病机制。病原体有很强的侵袭力,并有黏附组织和降低宿主免疫力的能力。病菌产生的PGF2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分泌的透明质酸酶可促进黏附并降解组织、细胞基质和血管基底膜,利于其扩散至各种组织和血管内,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并因免疫反应引起以浆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浸润。

病原体诱发机体发生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使病菌所在部位形成树胶样肿。宿主的免疫反应可阻止感染后下疳形成。机体感染病菌后第6周血清出现特异性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即反应素。

3.基本病变。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指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使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小动脉周围炎指围管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本病的病变特点之一。

(2)树胶样肿。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而得名树胶样肿。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形态类似干酪样坏死,唯坏死不如干酪样坏死彻底,弹力纤维尚保存。弹力纤维染色可见组织内原有血管壁的轮廓。坏死灶周围肉芽组织中富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而上皮样细胞和Langerhans 细胞较少,且必有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此又是有别于典型结核结节的形态特征。树胶样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使器官变形,但绝不钙化,这又和结核结节截然有别。

梅毒树胶样肿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黏膜、肝、骨和睾丸。血管炎病变能见于各期梅毒,而树胶样肿则见于第三期梅毒。

4.梅毒分期。

(1)后天性梅毒。分一、二、三期,一、二期梅毒称早期梅毒,有传染性,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因常累及内脏,故又称内脏梅毒。

1)第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3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疳。下疳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子宫颈、阴唇,亦可发生于口唇、舌、肛周等处。病变部位镜下所见为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

2)第二期梅毒:下疳发生后7~8周,体内螺旋体又大量繁殖,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的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此期梅毒传染性大。梅毒疹可自行消退。

3)第三期梅毒:常发生于感染后4~5年,病变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征性的树胶样肿形成。由于树胶样肿纤维化、瘢痕收缩引起严重的组织破坏、变形和功能障碍。

病变侵犯主动脉,可引起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梅毒性主动脉瘤破裂常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及脑脊髓膜,可导致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肝脏病变主要形成树胶样肿,肝呈结节性肿大,继而发生纤维化、瘢痕收缩,以致肝呈分叶状。此外,病变常造成骨和关节损害,鼻骨被破坏形成马鞍鼻。长骨、肩胛骨与颅骨亦常受累。

(2)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根据被感染胎儿发病的早晚有早发性和晚发性之分。早发性先天性梅毒系指胎儿或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梅毒。晚发性先天性梅毒的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引发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及楔形门齿,并有骨膜炎及马鞍鼻等。

十二、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1.概念。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乃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其特征为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2.病因、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1)病因。本病由HIV 感染所引起。

(2)传播途径。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AIDS 的传播途径包括:①性接触传播;②应用污染的针头作静脉注射;③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④母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或通过哺乳、黏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⑤ 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少见。

(3)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HIV 感染CD4+T 细胞:CD4+T 细胞在HIV 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被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②HIV 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存在于脑、淋巴结和肺等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有10%~ 50%被感染,单核‐巨噬细胞能抵抗HIV 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因而不会迅速死亡,反可成为HIV 的储存场所,并在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可携带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病理变化。病变可归纳为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三个方面。

(1)淋巴组织的变化。

早期:淋巴结肿大。镜下,最初有淋巴小结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内出现较多浆细胞。电镜下或通过原位杂交法检测,HIV 分子位于生发中心,主要集中于滤泡树突状细胞,也可出现于巨噬细胞及CD4+细胞。

中期:滤泡外层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小血管增生,生发中心被零落分割。副皮质区的CD4+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以浆细胞浸润。

晚期:往往在尸检时才能看到,淋巴细胞几乎消失殆尽,仅有一些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残留。

有时特殊染色可显现大量分枝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却很少见到肉芽肿形成等细胞免疫反应性病变。

(2)继发性感染。多发性机会感染是本病另一特点,感染范围广泛,可累及各器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受累最为常见。70%~ 80%的患者可经历一次或多次肺孢子虫感染,因而对诊断本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约70%的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中继发性机会感染有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的脑炎或脑膜炎;巨细胞病毒和乳头状瘤空泡病毒所致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3)恶性肿瘤。约有30%的患者可发生Kaposi 肉瘤,其他常见的伴发肿瘤为淋巴瘤。

Kaposi 肉瘤为可能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原始间叶细胞的梭形细胞肉瘤,有经典型、地方型和流地型(常见于艾滋病患者)。多发生于脚部和下肢皮肤,初期为红色或紫色斑块,镜下见皮下组织中血管增多,呈不规则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出血、淋巴细胞浸润等;中期为高出皮肤的紫黑色斑块,镜下见血管周围出现梭形细胞;晚期斑块进展为紫黑色结节,镜下见成片异型性大的梭形细胞之间有原始的血管腔和红细胞,类似血管肉瘤。地方型和流行型的患者此期有淋巴结和内脏的转移,一般在2~5年内死亡。

4.临床分期:临床可分为早期(或称急性期)、中期(或称慢性期)、后期(或称危险期)。

其他

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甲状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以下,占癌症死亡病例的0.4%,以40~50岁多见。各类型的甲状腺癌生长规律有很大差异,有的生长缓慢似腺瘤;有的原发灶很小,而转移灶较大,首先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1.组织学类型。①乳头状癌;②滤泡癌;③髓样癌;④未分化癌。

2.病理变化。

(1)乳头状癌。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青少年多见,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肿瘤生长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眼观:肿瘤一般呈圆形,直径约2~3cm,无包膜,质地较硬,切面灰白,部分病例有囊形成,囊内可见乳头,故称为乳头状囊腺癌,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纤维化和钙化。

镜下:乳头分枝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真乳头),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有助于诊断。乳头上皮可呈单层或多层,癌细胞可分化程度不一,核染色质少,常呈透明或毛玻璃状,无核仁。乳头状癌有时以微小癌出现,癌直径小于1cm,临床又称之为“隐匿性癌”。

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较好,远处转移也少见,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

扩散途径: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有时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

(2)滤泡癌。

眼观:结节状,包膜不完整,境界较清楚,切面灰白、质软。

镜下: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有时分化好的滤泡癌很难与腺瘤区别,需多处取材、切片,注意是否有包膜和血管侵犯加以鉴别;分化差的呈实性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滤泡少而不完整。少数病例由嗜酸性癌细胞构成,称为嗜酸细胞癌。

扩散途径:主要通过血液转移,常转移至肩胛部、骨及肺等。

(3)髓样癌。髓样癌又称C 细胞癌,是由滤泡旁细胞(即C 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APUD 瘤。90%的肿瘤分泌降钙素,产生严重腹泻和低血钙症,有的还同时分泌其他多种激素和物质。

眼观:单发或多发,可有假包膜,直径约1~11cm,切面灰白或黄褐色,质实而软。

镜下:瘤细胞圆形或多角、梭形,核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实体片巢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排列,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可能与降钙素分泌有关)。

电镜:胞质内有大小较一致的神经分泌颗粒。

扩散途径: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转移部位有上纵隔、肺、肝、肾上腺和骨等。

(4)未分化癌。未分化癌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较少见,多发生在50岁以上,女生较多见。生长快,早期即可发生浸润和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眼观:肿块较大,病变不规则,无包膜,广泛浸润、破坏,切面灰白,常有出血、坏死。

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相多。组织学上可分为小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

扩散途径:主要通过直接蔓延和早期淋巴或血液转移。

模拟试题

(一)

一、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生是指

A.细胞体积增生

B.细胞数量增生

C.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

D.一种分化组织代替另一种分化组织

2.转移性钙化可发生于

A.血栓

B.肾小管

C.干酪样坏死

D.粥瘤

3.下述炎症中,哪种不属于肉芽肿性炎

A.麻风

B.霉菌感染

C.手术缝线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

D.阿米巴病

4.红色血栓可见于

A.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毛细血管内血栓

C.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血栓

D.动脉血栓头部

5.下列哪种肿瘤以局部破坏为主,很少发生转移

A.腺癌

B.鳞癌

C.黑色素瘤

D.基底细胞癌

6.慢性排斥反应中,移植物血管病理特点有

A.血管内膜纤维化

B.血管肌层肥厚

C.血管外膜纤维组织增生

D.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7.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主动脉脂纹仅见于中年以上人群

B.粥瘤内泡沫细胞均来自单核细胞

C.脂纹以主动脉前壁多见

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细胞毒性

8.下列关于硅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于5μm 的硅尘致病性强

B.硅酸导致巨噬细胞损伤

C.硅结节内无免疫球蛋白

D.纤维性结节是早期病变

9.肝细胞点状坏死的特点是

A.肝细胞核碎裂为小点状的坏死

B.破坏界板的坏死

C.形成嗜酸性小体

D.坏死灶仅累及几个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