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23

第23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22)

4)真菌霉素: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霉变食品中。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这种毒素可诱发肝细胞癌。黄曲霉毒素有许多种,其中黄曲霉素B1的致癌性最强。HBV感染与黄曲霉曲素B1的协同作用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的主要致癌因素。

(2)物理致癌因素。已证实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是离子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以及亚原子微粒(β粒子、质子、中子或α 粒子)的辐射以及紫外线的照射。辐射能使染色体断裂、易位和发生点突变,因而激活癌基因或者灭活肿瘤抑制基因。

1)紫外线:可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

2)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以及粒子形式的辐射如β 粒子等可引起癌症。

(3)微生物致癌。

1)DNA 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若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它们的一些基因产物可以导致细胞转化。与人类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DNA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6和HPV‐11与生殖道和喉等部位的乳头瘤有关;HPV‐16、HPV‐18与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等有关。

Epstein‐Barr 病毒(EB 病毒):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肿瘤有关。其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细胞。EB病毒能使B 细胞发生多克隆性增殖。

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本身不含转化基因,病毒DNA的整合也无固定模式。但是,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几率是未感染者的200倍。这可能与慢性肝损伤使肝细胞不断再生以及HBV产生的HBx蛋白有关。

2)RNA肿瘤病毒:RNA肿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可分为急性转化病毒和慢性转化病毒。

主要发生于日本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与人类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I有关。

3)幽门螺杆菌:与胃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 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4)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人类与遗传有关的肿瘤可分为三种。

2)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肿瘤免疫:恶性转化是由于遗传基因的改变引起的。突变的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编码的蛋白如果定位于瘤细胞表面,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使机体能消灭这些“非己”的转化细胞。如果免疫监视机制缺陷或受损伤,肿瘤的发生要增多。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其效应细胞有CTL、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肿瘤发生的机制。

(1)原癌基因。原癌基因编码的产物,大多是对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十分重要的蛋白质,如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因子等等。当原癌基因发生某些异常时,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这时,这些基因称为细胞癌基因,如c‐ras,c‐myc 等等。这个过程称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有几种:①点突变,如ras。②基因扩增:基因拷贝数增加称为基因扩增,如神经母细胞瘤中发生的N‐myc 的扩增。③染色体易位:原癌基因被置于很强的启动子控制之下,转录增加,使得原癌基因过度活跃表达(c‐myc 在Burkitt 淋巴瘤中的激活);或者由于易位产生具有致癌能力的融合蛋白,都可以导致细胞转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经典的“费城染色体”)。

(2)肿瘤抑制基因。如我们前面提到的Rb 和p53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限制细胞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3)凋亡调节基因。例如,Bcl‐2蛋白抑制凋亡,而bax 蛋白促进细胞凋亡。在许多滤泡型恶性淋巴瘤中,有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

(4)DNA 修复基因。遗传性DNA 修复基因异常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不能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 损伤,其皮肤癌的发生率极高,且发病年龄轻。

(5)端粒和肿瘤。许多恶性肿瘤细胞含有端粒酶活性,可使其端粒不会缩短,与肿瘤细胞的永生化有关。

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它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各种致癌因子协同或序贯式引起细胞的非致死性DNA 损伤,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导致靶细胞发生转化和肿瘤发生。

3.肿瘤分级与分期。

(1)分级。是为了描述肿瘤的恶性程度。在病理学上,通常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及核分裂数来确定恶性肿瘤的级别。一般用三级分级法,Ⅰ 级为高分化,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Ⅱ 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Ⅲ 级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2)分期。代表恶性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确定肿瘤处于哪个期,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浸润范围,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等。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T 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加,依次用T1~T4 来表示。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淋巴结未受累时,用N0表示。随着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M指远处转移(通常是血液转移),没有远处转移者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者用M1表示。在此基础上,用TNM三个指标的组合划出特定的分期。

四、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1.癌前病变的概念及常见的癌前病变。某些病变虽然当前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将来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在可能性。这些病变称为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如下:

(1)大肠腺瘤。可单发或多发。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大。遗传性的家庭性腺瘤性息肉病,几乎均会发生癌变。

(2)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在慢性子宫颈炎的基础上,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随后,局部又可被再生的鳞状上皮替代,现已清楚,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上皮内瘤变有关,后者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3)乳腺纤维囊性病。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导管囊性扩张。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慢性幽门螺杆菌性胃炎可能与胃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来源的B 细胞淋巴瘤有关。

(5)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在反复发生溃疡和黏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6)皮肝慢性溃疡。特别是小腿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慢性刺激,表皮鳞状上皮增生,可发生癌变。

(7)黏膜白斑。常发生在口腔、外阴等处黏膜。鳞状上皮过度增生、过度角化,可出现异型性。长期不愈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

2.原位癌的概念。原位癌指限于上皮内的癌,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原位癌是早期癌,如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原位癌常见于鳞状上皮或移行细胞被覆的部位,如子宫颈、食管、皮肤、膀胱等处;也可见于发生鳞状化生的黏膜表面,如鳞化的支气管黏膜。乳腺小叶的导管或腺泡发生癌变而未浸润突破基底膜者,分别称为导管内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

3.交界性肿瘤的概念。某些组织类型的肿瘤(如卵巢浆液性肿瘤),除了有典型的良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和典型的恶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之分,还存在一些组织形态和(或)生物学行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有些交界性肿瘤有发展为恶性的倾向。

4.常见肿瘤的特点。

(1)上皮性肿瘤。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①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移行上皮等被覆的部位,称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等。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肿瘤的根部常有一个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每一乳头表面覆盖增生的上皮,乳头的轴心由血管和结缔组织间质构成。

②腺瘤:是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分之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③皮组织恶性肿瘤: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

发生在皮肤、黏膜表面的癌,常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的癌,常为不规则结节状,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镜下,癌细胞可呈巢状(癌巢)、腺泡或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一般较清楚。

有时癌细胞亦可在间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与间质分界不清。癌在早期一般多经淋巴转移,到晚期发生血液转移。

④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处。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膀胱等,正常时虽不是由鳞状上皮被覆,但可以发生鳞状上皮化生,在此基础上发生鳞状细胞癌。大体上常呈菜花状,也可形成溃疡。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细胞间桥少或无。

⑤ 腺癌:是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腺癌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处。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结构,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相多见。当腺癌伴有大量乳头状结构时称为乳头状腺癌;腺腔高度扩张呈囊状的腺癌称为囊腺癌;伴乳头状生长的囊腺癌称为乳头状囊腺癌。

分泌大量黏液的腺癌称为黏液癌,又称胶样癌,常见于胃和大肠。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样。镜下见黏液堆积在腺腔内,并可由于腺体的崩解形成黏液池。有时黏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癌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当印戒细胞构成癌的主要成分时称为印戒细胞癌。

⑥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面部。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样的癌细胞构成。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浸润破坏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很敏感,临床上呈低度恶性的经过。

⑦ 移行细胞癌:发生于膀胱、输尿管或肾盂的移行上皮,可为乳头状或非乳头状。分为移行细胞癌Ⅰ 级、Ⅱ 级和Ⅲ 级,级别越高,越易复发和向深部浸润。级别较低者,亦有复发倾向。

有些病例复合后,级别增加。

(2)间叶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的种类很多,包括脂肪组织、血管和淋巴管、平滑肌、横纹肌、纤维组织、骨组织等的肿瘤。骨肿瘤以外的间叶组织肿瘤又常称为软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中,良性的比较常见,恶性肿瘤(肉瘤)不常见。间叶组织有不少瘤样病变,形成临床可见的“肿块”,但不是真性肿瘤。有些瘤样病变可以状似肉瘤,容易造成诊断困难。

1)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①脂肪瘤:主要发生在成人,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脂肪瘤好发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皮下组织。外观常为分叶状,有被膜,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似脂肪组织。直径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常为单发性,亦可为多发性。镜下见似正常脂肪组织,呈不规则分叶状,有纤维间隔。一般无明显症状,手术易切除。

②血管瘤:常见,多为先天性,故常见于儿童。可发生在许多部位,如皮肤、肌肉(肌内血管瘤)、内脏器官等,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等类型。无被膜,界限不清。在皮肤或黏膜可呈突起的鲜红肿块,或呈暗红或紫红色斑。内脏血管瘤多呈结节状。发生于肢体软组织的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可引起肢体增大。儿童血管瘤可随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成年后停止发展,甚至可以自然消退。

③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淋巴管可呈囊性扩大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状水瘤,多见于小儿。

④平滑肌瘤:多见于子宫和胃肠道。瘤组织由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瘤细胞形态比较一致,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核分裂相少见。

⑤ 软骨瘤:自骨膜发生者称骨膜软骨瘤。发生于手足短骨和四肢长骨骨干髓腔内者,称为内生性软骨瘤,使骨膨胀,外有薄骨壳。切面呈淡蓝色或银白色,半透明,可有钙化或囊性变。

镜下见瘤组织由成熟的透明软骨组成,呈不规则分叶状,小叶由疏松的纤维血管间质包绕。位于盆骨、胸骨、肋骨、四肢长骨或椎骨者易恶变;发生在指(趾)骨者极少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