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
前述的资源基础理论、战略适应理论和动机理论是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的基础,虽然有些研究者从单一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决定和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中更多的是采用多种理论基础,因此得出了更为丰富的企业成长决定因素体系。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可以分成产业环境、企业特征、企业运作特征和企业家(所有者和管理者)特征四个层面。
2.4企业成长的表征
2.4.1企业成长的基本行为
由于企业成长具有规模经济性、成长经济性和多样化经济性,所以,企业为了追求这些经济效益会出现三种基本的成长行为,即大规模生产、不断扩张和多样化经营(杨杜,1996)。
(1)专业化大规模生产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引起长期平均成本的递减,给企业带来比小规模时更大的经济效果,同时,长期平均成本一般不是无限递减的,经常呈U 形曲线变化,因此,企业(工厂)存在一个最优生产规模。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生产规模的扩大来追求规模经济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个理论一般只能解释单一工厂的企业,对多过程企业不太适用。
(2)不断扩张
潘罗斯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发现企业还存在着一种与企业规模无关的新的经济效果,即成长经济。所谓成长经济,是指有利于企业向特定方向扩张的、各个企业可能享受到的内部经济性。它是从企业内部可能利用的生产性使用价值的独特集合中挖掘出来的,可以使该企业在投入新产品或增产原有产品时,比其他企业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成长经济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是动态的,在企业扩张和革新完成后,规模经济可能会持续下去,而成长经济却会消失。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某一特定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而以比其他企业较低的平均费用向市场追加产品销售,就可以认为其中存在成长经济而不存在规模经济。所以,规模扩大可以是成长,但成长并不一定以规模扩大为结果,这与质的成长一致。成长本质上得到一种“势”,成长经济就是这种“势”的经济效果。基于成长经济,企业就会不断扩张而不管是否已经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只要成长经济的增加大于规模经济的减少,成长就是合理的。
(3)多样化经营
经济学界经常用范围经济来解释多样化现象。所谓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活动的多样化导致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效果。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市场关联的乘数效果和技术关联的乘数效果,利用企业特有的未利用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果。在这种外在可能和内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会实现多样化经营,获取多样化经济。多样化既影响企业的成长,也影响企业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达到一定的多样化程度之前,多样化会带来成长率和收益率的同时上升,超过这一程度,虽然成长率还可以上升,但利用率却会出现下降趋势。
2.4.2企业成长的主要模式
企业成长模式是对企业成长机制和成长行为的结果与反映,是对成长的动力与阻力、成长的方向与速度、成长的绩效等整体特征的描述。由于理论基础、企业成长机制以及企业自身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企业成长模式,但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差。我们在观察企业成长模式时除了明确其理论视角外,还应该考虑研究者的样本选择和研究用途等因素。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企业成长模式:
(1)Delmara,Davidssonb&;Gartnerc(2003)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结果企业成长理论学者Delmara,Davidssonb&;Gartnerc(2003)在对大量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区分了内部成长与购并成长两种不同成长机制,考虑了企业成长测度指标与方法的不同、样本企业成长的不同规模、不同考察时间以及不同产业类别,选择了1523家分属于1987-1996年间雇员多于20人的瑞典企业,综合运用了总雇员数增长(绝对量)、建制(经常性)雇员数增长、销售额增长、总雇员数增长率(%)、建制(经常性)雇员数增长率(%)以及销售额增长率(%)这六个指标,使用多元指标测度企业成长,得出了受不同企业规模、年龄、产业以及治理结构影响的七种企业成长模式。
(2)Bjerke &; Hultman(2002)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成为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Landstr迸m,2000)。Johannisson(1996)据此将企业家过程视作企业家个人网络逐渐制度化和扩展的过程,由此导致了企业股东的渐增和非家族化,小型的家族企业于是成长为现代化大公司。所以,企业家创建和发展一家企业就相当于运作一个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主要有虚拟组织、战略联盟、动态网络、战略网络、地域网络等形式(Sexton &; Bowman‐Upton,1991)。
Bjerke &; Hultman(2002)认为企业家组织起来的一般是以业务为纽带的强联系网络,而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导向的弱联系网络。他依据企业家网络能力、营销能力、学习能力及其组合的不同,提出了六种企业成长模式。
其他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对企业成长模式进行了研究,大多是对三种基本成长行为的细化与扩展。有学者指出这些企业成长模式的解释和借鉴必须考虑其研究背景。
2.4.3企业成长的阶段特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阶段模型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运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5企业成长的测度方法
2.5.1相对成长与绝对成长的测度
企业成长研究包括绝对的成长量和相对的成长率,相应的出现了两种测度方法,即绝对成长测度和相对成长测度或成长率测度。绝对成长测度的是企业从一个观测点到另一个观测点的实际规模变化;成长率测度的是规模的相对变化,也就是相对于企业初始规模的规模变化,一般用绝对成长除以初始规模。两种方法都涉及初始规模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问题,一般认为,初始规模与绝对成长呈正相关,与相对成长率呈负相关(Delmar,1997;Storey,1994;Weinzimmer,1998)。而这种影响问题会直接影响研究的结论,因此有些学者将初始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但产业特征、组织战略以及管理团队特征等企业成长决定因素可能与企业规模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同时采用绝对成长测度和相对成长测度替代将初始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会起到更好的效果(Weinzimmer,1998)。
但是,同时考虑了绝对成长和相对成长的复合指标测度方法,其指标在概念上是空白的,我们无法阐述测度的具体含义。
2.5.2基于两组观察值的成长测度模型
当运用一种测度方法时,研究者实际上假定了在测度区间内企业遵循着某一特定的成长模式。因此,我们在使用不同测度方法时必须考虑企业的成长模式,以评估研究是否合理。
(1)模型一:成长一次性实现
用当前规模减去先前规模来测度成长率,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测度方法(Delmar,1997;Weinzimmer,1998)。其数学表达式是:
g=(St1-St0)/St0
式中,g ——企业在整个测度区间的全部成长率;
St0——测度区间初始的企业规模即时点0的规模;
St1——测度区间末的企业规模即时点1的规模。
该方法实际上假定成长是在测度区间跳跃式增长的,也就是以初始规模作为基数,所有新的销售额或员工增加一次性加到基数上。这种方法对初始规模的影响很敏感,这种成长方式与事实也不太相符。
(2)模型二:成长率保持不变
有些学者基于经济学家吉部莱特的定律(企业成长率与企业规模无关的)来研究企业成长,故假定企业的成长率是不变的,即企业每年增加相同比例的销售额或员工。其数学表达式是:
St1=St0(1+g)t1-t0
式中,g ——测度区间的年均成长率。
这个模型对初始规模不太敏感,可以减少规模与成长的关联程度。但不变的成长率很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较长的区间内成长率很不相同。
(3)模型三:成长量年均相等
有些研究者假定企业成长曲线是线性的,每年新增加相等的销售额或员工。这在小企业成长研究中曾被少量采用(Wiklund,1998)。其数学表达式为:
g=1/nΣ
n=N
n=1
(Stn+1-Stn)/Stn,其中Stn+1=(StN -Stn)n/N
式中,g ——测度区间的年均成长率;
N ——研究的总年数;
n ——某一给定的年份;
Stn ——年份n的规模;
StN——研究最后一年的规模。
除了以上利用两组观察值对成长的不同测度方法外,为了更能反映成长的真实情况,有些学者提出使用多个观测值进行测度,并进而发展成时间序列型模型Muthén(1997)。
在以往的企业成长实证研究中,对成长的概念和操作化存在一定差别,而且研究对样本容量和时间跨度的取舍也各不相同,以下是对一些实证研究情况的概述。
2.5.3企业成长的实证模型
(1)Evans企业成长实证模型
最基础和最有名的企业成长实证模型是由Evans 建立的,即用来估计企业规模。年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该模型是:
[ln S(t′) -ln S(t)]/μ=ln G[A(t),S(t)]+u(t)
式中,G ——成长函数;
S ——以雇员数衡量的企业规模;
A ——企业年龄;
t ——时间,t′ > t,μ=t′ -t,u(t)以零均值服从状态分布,独立于A(t)和S(t)。
为了考虑成长的非线性,企业成长实证模型引入了二次函数形式,模型成为:
lnG=b0+b1lnS+b2lnA+b3(lnS)2+b4(lnA)2+b5(lnS)(lnA)+u考虑所有者和企业运作特征等因素,引入虚拟变量Σ(B,O),模型为:
[lnS(t′) -lnS(t)]/μ=b0+b1lnS+b2lnA+b3(lnS)2+b4(lnA)2+b5(lnS)(lnA)+Σ(B,O)+u
(2)其他典型的企业成长实证模型
Thorsten 等人(2002)用54个国家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融资、法律和腐败是否对企业成长率产生实质性地影响。其实证模型为:
g=a+b1Governmentdv+b2Foreigndv+b3Exporterdv+b4Subsidizeddv+b5No .of Competitors+b6Manufacturingdv+b7Servicesdv+b8Inflation +b9GDP per capita+b10GDP+b11Growth rate of GDP+b12Financing+b13Legal(取1~6)+b14Corruption(取1~6)+ε式中,下标dv(dummy variable 的缩写)表示虚拟变量。
Konings 和Ana Xavier(2002)以斯洛文尼亚这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为例,考察了1994-1998年间企业层面的以雇员数目为指标的企业成长和以剩余企业的比例为指标的企业存续问题,试图找出决定转型国家企业成长和存续的主要因素。将以雇员增加为代表的企业成长视作一个受企业初始规模、所有制性质、企业创新、市场定位、资本集中度、企业融资约束、企业成本和利润率、沉淀成本、最小最佳规模和市场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建立了一个用于分析转型背景下企业成长的基本模型,即:
g=(lnSit -lnSit ′)/d=a+a1lnSit+a2lnS2it+a3lnS3it+Z+Uit
式中,g ——企业四年间雇员增长率;
S ——企业规模;
i ——企业I;
t ——1994年;
t′ ——1998年;
d ——年份差别,d=t′ -t;
Z ——影响企业成长的其他解释变量(多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