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49319100000013

第13章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述评(4)

2.跨区域资源整合的网络基础

基于发达国家集群企业成长的经验,Breschi和Lissoni(2001),Bresnahan、Gambardella和Saxenian(2001),Owen-Smith和Powell(2002)以及Bathelt、Malmberg和Maskell(2002)等研究认为,集群企业跨区域网络的本质是商业网络,只有建立双方的信任和合作惯例才能够实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集群企业的跨区域关系通常意味着企业间较大的认知距离,双方只有建立正式的长期合作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和互补资源的共享,因而跨区域网络的构建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和投资(Bathelt,Malmberg和Maskell,2002)。这是因为,一方面,与集群外部伙伴信任的建立需要集群企业付出相当大的投入。跨区域关系需要双方建立起基于互惠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时间、金钱的投入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双方合作惯例的形成需要双方长期的互动。双方必须形成合作惯例,才能够实现充分、准确、通.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知识转移与互补资源的共享。

但是,不同区域的企业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上的差异限制了企业间合作惯例的形成。

与以上研究不同,Maskell、Bathelt和Malmberg(2005)认为,参加全球会展也是构成集群企业跨区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企业从中可以获得知识溢出优势。事实上,企业通常都会委派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经常参加各种专业性的大会与展览。在这种集会上,这些专业人员都会面对面地交流最新的发现、发明以及产品,并对同行和竞争者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能力和可信赖性进行评价。经常性地参加这种会展,集群企业可以从全球会展中了解到产业发展趋势的信息,包括市场需求趋势、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信息;在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流中,集群企业可以发现有较高能力和可信赖性的潜在合作伙伴;在与同行企业的交流中,集群企业可以加深对本行业相关技术、市场和管理知识的理解,甚至建立起企业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但是,经常性地参加全球会展也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和投入。从成本来看,集群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参加这种全球会展才能够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受益,而这意味着大量的金钱和努力的投入;从风险来看,虽然集群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新信息与新资源,但是如果企业缺乏较高的吸收能力,就难以从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基于发展中国家集群企业的成长经验,一些学者认为集群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形式决定了企业可以实现的升级形式。基于Gereffi(1999)的早期研究成果,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工艺升级,是指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高级技术将投入更有效地转化为产出;二是产品升级,转向更高端生产线提升产品的单位增加值;三是功能升级,即获得价值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致力于高附加值环节;四是部门间升级,根据企业能力拓展到新的应用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这也称为链升级(转引自张向阳和朱有为,2005)。

基于企业升级的划分,很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嵌入方式对集群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准科层型的网络特征有利于集群企业通过“干中学”实现工艺和产品升级,但是不利于功能升级(Gereffi,1999;Gereffi和Memedovic,2003;Schmitz和Knorringa,2000)。第二,网络型的网络特征有利于功能升级,但是企业很难与全球采购商建立这种对等的商业合作关系(Humphrey和Schmitz,2004)。第三,市场型嵌入由于缺乏信息的溢出和资源共享,所以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几乎为零(Humphrey和Schmitz,2004)。

从以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构建跨区域管道、参与全球会展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都是集群企业跨区域网络的具体形式。而不同的跨区域网络形式又决定了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的知识与资源,也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与集群企业的本地网络相比,跨区域网络意味着更高的建立和维持成本,同时意味着更大的收益和风险。

因此,在跨区域资源整合框架内,集群企业的性质是资源的集合体,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实质是利用跨区域网络来整合集群外部的互补资源以克服本地套牢问题,实现集群企业的持续成长。

2.2.5小结

1.四个框架下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对比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集群企业利用什么样的网络获得什么样的资源来促进企业成长。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四种典型分析框架,我们把同质性假设下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分为成本降低框架、知识溢出框架、集体学习框架以及跨区域资源整合框架等四种研究范式。

这四个框架分别强调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某一个方面。集群企业本地的社会网络有利于企业获得知识溢出;本地的商业网络使得集群企业可以获得成本降低优势和集体学习优势;跨区域网络使得集群企业可以获得集群外部的互补性资源,从而防止本地套牢,实现企业成长。因此,这四个理论框架分别关注了集群企业网络模式和网络资源的不同侧面,分析了集群企业网络影响企业成长的机制,揭示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特殊规律。

2.四个框架下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共性

虽然以上四个框架下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分别强调了集群企业网络的不同侧面,但也体现了类似的理论逻辑思路和研究假设。

这四个框架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体现了相同的理论逻辑思路。

首先,地理邻近性是理论推导的逻辑起点。其次,地理邻近性所带来的共享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有利于集群企业建立无差异的企业网络。地理邻近带来的相同制度与文化背景促进了集群企业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商业往来,从而建立起同质的社会网络和商业网络,因此企业网络是与企业决策无关的外生变量(Lorenzen,2005;Martin和Sunley,2003)。最后,无差异的企业网络为集群企业提供的集群共享性网络资源促进了集群企业成长。集群企业网络为集群企业带来的成本降低和知识转移优势是集群企业成长性(或者绩效,或者竞争优势)持续高于非集群企业的关键。

相同的理论逻辑思路体现了共同的研究假设。第一,集群企业网络的无差异性假设。虽然不同研究框架下集群企业的网络模式存在差异,但在每个理论框架下集群企业之间的网络模式并不存在差异(或者说,集群企业网络就是产业集群的整体网络)。同时,这四个理论模型都认为集群企业网络是外生性的,即集群企业网络都是企业决策的外生变量。第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假设。集群企业网络的无差异性进一步决定了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集群企业可以获得所有集群企业都可以共享,而不能被集群外部企业共享的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虽然这四个理论模型强调的资源优势不同,但在每个分析框架下,集群企业网络所提供的网络资源都是共享性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集群企业都具有相同的利用外部规模经济与获取本地知识的能力。第三,集群企业的同质性假设。虽然不同分析框架对集群企业性质的假设不同,成本降低框架下集群企业性质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框架、集体学习框架与跨区域资源整合框架都强调集群企业的性质是资源的集合体。在这四个分析框架下,虽然初始阶段每个企业可能在成本结构和知识基础上存在差异,但是由于集群企业网络的无差异性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在最终均衡时,集群企业都具备相同的成本结构与知识基础,即企业的同质性假设。

所以,新经济地理学派和制度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强调了集群企业的同质性、区域产业环境的无差异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网络模式的无差异性。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集群企业相对于非集群企业的成长优势,即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的一面。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集群企业视为同质性的原子、将集群企业网络视为外生无差异网络的做法却难以解释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特征。从实践价值来看,两大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观的产业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对于具体集群企业实践的指导价值还有待商榷。因为在现实中集群企业是异质性的,面临的是差异化的外部环境,这也意味着并不存在唯一最优的网络模式。所以,为了提高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成果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分析不同的集群企业所适合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基于演进视角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

从理论意义来看,主流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虽然对微观层面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集群企业相对非集群企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理论研究还不彻底。一方面,集群企业的同质性以及外部网络的无差异性意味着均衡时,集群企业之间具有同质性的成本结构和知识结构,这也就意味着集群企业绩效的无差异性;同时,集群企业同质的成本结构和知识结构也意味着在均衡时,集群企业难以再通过企业网络获得更有价值的外部资源,即企业网络价值的丧失,这就意味着产业集群的衰落与消亡。这两点结论明显与现实中集群企业间成长性差异性的持续存在以及区域产业不断演进的事实冲突。另一方面,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产业在不断的演进中会形成差异化的利基市场,集群企业的内部能力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异质性特征,不同集群企业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企业网络也必然是有差异的。所以,从演进视角分析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机制是促进微观层面集群企业研究的必然要求。因为演进视角下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集群企业之间的成长性差异,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分析中观层面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机制。

2.3演进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文献述评

演进学派关注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的一面,内生性的分析集群企业的网络构建行为,基于匹配视角分析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

2.3.1基于邻近性的集群企业网络内生性研究

一些初步的案例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网络并非同质性网络。Giuliani(2005) 对意大利的Colline Pisane、Bolgheri/Val di Cornia 以及智利的Colchagua Valley等三个葡萄酒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网络并非像主流文献所主张的密集的对称网络,现实中集群企业的本地网络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Giuliani和Bell(2005)指出集群企业网络在地理开放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这里,地理开放性是指集群企业网络中跨区域关系的数量。Boschma和Ter Wal(2005)对意大利集群企业网络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集群企业网络的网络范围和地理开放性均存在显着的差异。在这里,网络范围是指集群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伙伴的数量。因此,集群企业网络并非完全同质的网络,产业集群中的知识也并非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in the air)(Giuliani,2005)。

事实上,不同的集群企业面临各自不同的利基市场,并且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异质性的内部能力和差异化的企业网络模式。与以上两大学派对微观层面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不同,演进学派强调集群企业网络的内生性,认为在差异化的外部环境中,异质性的集群企业会依托不同的网络模式来获得不同的网络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Boschma,2005;Oerlemans和Meeus,2005;Torre和Rallet,2005;Capello和Faggia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