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49318900000016

第16章

竞争管理:

竞争不等于斗争

进退之间,方得大天地

人面对力所不能及的事时,往往逞一时之气,显一时之威,到头来只能是自己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我们常常缺乏进退自如的状态,往往为了某些既得利益拼命争取,就算力所不及也毫不在意,到头来甘苦自知。与其那时来收拾残局,甚至造成亏本,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克制一些。对本身力所不及,又面临强大竞争对手,可能使己受损的事,不妨以“和”的心态来面对,以求双方合作,双方受益。

—李嘉诚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生意场上,经商的高手无不是进退自如的策略大师。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而是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要时刻,宁可退后一步,也不会盲目增资和扩张。他们能够做出一点牺牲来给日后更大的迈步做铺垫,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懂得退让的人,迟早会将企业带入险境。在竞争中的进与退,体现着一个商人的眼光、智慧和胸怀。

有一年,香港特区政府出现了财政紧张,为了缓解这一状况,特区政府想要将中环海边康乐大厦所在的那块土地拍卖掉。这块地皮面积很大,而且处于黄金地段,很有升值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地方。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商人纷纷加入投标中,想要购得这块地,就连不在香港的商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也纷纷回港参与投标。

参加投标的人虽然多,但真正有实力能够购下这块地的只有在香港的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和英国的渣打银行。特区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不想让香港以外的人士购买这块地,便有意想让这两家中的一家获胜,于是采取了暗中投标的方式。

李嘉诚虽然对这块地皮很中意,但他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在心中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底线,如果超过底线,那就算把地买回来也是亏本。可是渣打银行却一心要得到这块地,渣打银行之前与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过多次竞争,但都败给了长江实业,所以为了挽回面子,它非常想要投中标,以至于拼命提高价格。

李嘉诚报了他心目中的价钱28亿港元,但渣打银行不了解,他们认为李嘉诚可能会为了得到这块地而报高价,于是渣打银行也报了高价,足足有42亿港元,这样高的价格,最终自然是渣打银行赢得了这次的投标。

本来,渣打银行觉得这一次能够胜利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正当渣打银行上下举杯欢庆这次胜利时,得到消息的员工回来说李嘉诚的报价比他们的要少14亿港元,这个消息让渣打银行的高层大吃一惊,他们的总裁惊得连杯子都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嘉诚只会报这样的低价。

李嘉诚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他冷静思考之后,做出了理智的选择,经受住了黄金地段的巨大诱惑,果断抽身,将这块地留给了渣打银行。表面上看是李嘉诚输了这场竞争,但实际上却是他赢得了胜利。如果李嘉诚一心想要赢得这块地,拼上身家,没准也能竞争过渣打银行,但那样做完全是为了赢得竞标,最后虽然赢了竞争,却买回了一块赔本的地,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在每一次竞争中,李嘉诚都会留有余地,他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一切。在李嘉诚的人生观中,有前进就有后退,进退之间,才是人生的大天地。一味地前进,最后只能逼得自己走向被动,只能是得不偿失。

一天,一个经常进山砍柴的老汉突然发现了一眼泉水,这股细细的泉水沿着窄窄的石缝向下流淌,将正下方的岩石冲刷出一个浅坑,坑里除了积蓄的泉水之外,竟然还有一些黄澄澄的金沙。

砍柴的老汉惊喜地捧走了金沙,由于金沙每隔十几天就会铺满浅坑,所以老汉每隔十几天就会进山一次捧走金沙,他自然也就过上了富裕生活,再不用每天受苦受累地上山砍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汉渐渐感到不满足了,他决定进山拓宽石缝,增大泉水的流量,这样就能冲来更多的金沙,带给自己更多的财富。没过多久,老汉就进山将石缝凿宽了,回到家后,一想到自己将获得更多的金沙,他欢喜得连做梦都笑出声来。

谁知事与愿违,十几天后,当老汉进山以后,发现由于水流增大了,导致金沙难以沉淀下来,金沙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失去金沙的老汉,不久又陷入到贫困中。

在竞争中消灭所有的竞争对手,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始终是商人的不懈追求,但是,一家经营顺利、业务蒸蒸日上的企业,在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未来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以退为进,转攻为守”。退一步,避开竞争对手和竞争矛头,减少正面冲突带来的风险,降低促销成本,才能蓄积强大的力量,在日后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否则,盲目地增资或扩充,就会像故事中的老汉一样,最终栽了跟头,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有时候“退”要比“进”更有力量。

吃亏有时是一种福气

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李嘉诚

在成功学中,有一条“互利法则”,即你给人一分利,别人就会给你一分利。“利益共沾”,是聪明商人遵循的法则。李嘉诚深知这一法则的重要性,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他始终坚持:不独利己,更要利人,不能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之上,而是要学会利人法则。

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次李嘉诚曾问他的两个儿子李泽楷和李泽钜:“如果我要入股一家公司,按照协议我可以拿10%的股份,但是凭着我的地位和名望的话,拿11%也不算过分,你们说我该拿多少?”

李泽钜给出的回答是拿11%,这一答案被李嘉诚否决了,李泽楷马上给出了拿10%的答案,李嘉诚同样否决了。他说:“我只拿9%,有些时候我们做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和我们打交道的人,你拿11%发不了财,只有拿9%,财源反而会滚滚而来。”

李嘉诚并不仅仅是口头说说,他也是这样做的。提起汇丰银行,在香港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所有的港币全部由汇丰银行发行,而且在汇丰银行扶植下成为顶级富豪的人不计其数,因此香港经济界人士常说的一段话就是:“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指香港大机构的主席、董事总经理或行政总裁),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在长实全系发展的过程中,李嘉诚自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而汇丰银行无疑是不二的选择,因此李嘉诚想方设法想要和汇丰银行搞好关系。当时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是沈弼,他对李嘉诚这位“地产新秀”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十分欣赏,早就萌生了与其合作的念头,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更让他决定立刻和李嘉诚合作。

1978年,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想通过控制九龙仓入主董事局,而这时,怡和财团察觉到其动向,不甘示弱地展开了反收购,开始在市面上高价大抢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然而在混战中怡和财团始终运气不佳,屡屡败北,这个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资财团呈现出让华资财团可骑在头上的态势,在此危急关头,怡和财团不得不紧急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

此时,李嘉诚得知“香港船王”包玉刚也购入了不少九龙仓的股票,如果自己再坚持参加这场收购大战,势必会造成几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局,同时为了长江实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得到汇丰银行的支持,于是李嘉诚决定卖一个人情给沈弼,退出收购九龙仓的竞争。

随后,李嘉诚密会包玉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在这一进一出的买卖中,李嘉诚不仅获纯利5800万港元,取得了包玉刚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而且还帮助包玉刚得到了吞噬九龙仓的绝对优势,同时巧妙地回避了与介入九龙仓争夺战的汇丰银行的正面冲突,从而为接下来与包玉刚和汇丰银行的合作打下了坚实而深远的基础。在九龙仓收购战的竞争中,李嘉诚一箭三雕,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赢得了汇丰银行信任的李嘉诚迅速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没过多久,李嘉诚的长实就与汇丰银行合组成立华豪有限公司,重建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这次合作不仅让李嘉诚收获颇丰,而且也让他的经济地位在香港更上一层楼。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就收购和黄股份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以6.39亿港元收购汇丰银行持有的22.4%和黄股份。

持有九龙仓股票15%~20%的包玉刚得以顺利入主九龙仓,没过多久,他就决定将西环的货仓大厦交给李嘉诚重新设计,创建一座拥有50多万平方米楼面的新型商业大厦。在这次合作中,李嘉诚只需要投入建筑费,而不需要付出占投资总成本的70%~80%地价,并且日后的利润由两家平均分配。

古语说“吃亏是福”,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李嘉诚的故事充分证明,在商战中,暂时的吃亏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既得利益,还能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自己财源滚滚。

有一家采矿场的老板,经营采矿场多年一直屹立不倒,究其成功的根源,在旁人眼中似乎有一些傻,因为他在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总是把大头让给对方,自己只拿小头。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导致凡是与他合作过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客户。虽然表面上看他只拿小头,利润很少,但是如果把无数的小头集中起来,最大的大头也就由此产生了,而真正成功的商人,就是这样形成的。

对于吃亏,弘一法师从佛法的角度进行了独特的讲解,他曾这样评价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人为小人,但看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富翁,做成大生意,但是如果没有“吃亏是福”的豁达胸襟,即使有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商贩,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只有那些从不计较暂时得失的人,具有大胸襟、大气度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企业大家,因为他们知道,一时一事的吃亏或许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

只要快一点儿就是赢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儿,便可赢得多一点儿。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儿,便是赢。

—李嘉诚

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后的胜利很简单,就是当你拥有灵感时,只需要把这个灵感比别人快一步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商界富豪,与他具有超前意识、思考未来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并因此带动了一股塑胶花热潮,李嘉诚审时度势,果断地从自己非常熟悉且干得不错的五金行业抽身而退,转投到塑胶行业。1950年,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并开始大量生产塑胶花,最终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李嘉诚赚得了数千万港元,他所创办的长江塑胶厂也一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工厂,他也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随后,有很多人都步其后尘投入到塑胶行业,一时间生产塑胶花的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李嘉诚这时预感到这个看似兴隆的行业将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因此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当时还盈利颇丰的塑胶花业,开始进军玩具行业。果然,没过多久,火爆的塑胶花业由畅销转为滞销,那些跟风兴起的塑胶花工厂全都赔得血本无归,而这时的李嘉诚已经在玩具行业中赚得了数千万港元。

1958年,香港的房地产业处于低谷,当时的香港地价下跌70%、房价下跌30%,许多生意人都对房地产业避而远之,但是李嘉诚却认为香港人多地少,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该产业在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因此他投资数百万港元进军房地产业。几年过后,他所购置的地皮都上涨了数百倍,而他也成为香港的地产大王。

人们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意思是说,先人一步,自己的空间就非常大,而随波逐流,空间就会变得非常小。从生活到工作,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道理永远是适用的。具有超前意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先人一步,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否则,就很难准确地看到和把握住商机,难免会跌落在“随大流”的大潮之中,以至于很难使自己走在“领先”的行列,从而给自己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对于李嘉诚来说,具有超前意识是他在商海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商机,造就了他的神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