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法则: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49316000000020

第20章 热情—做任何事都成功的人,只因他们有单纯的热情(2)

在面对那些被别人称为天才的人时,我们会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天才是那些用不着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人,认为天才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但事实上天才付出的努力很可能会更多,而且天才总离不开狂热的心态,他们之所以另类,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更加专注,比谁都要疯狂和执着,他们的热情是最高涨的。真正的天才并不依靠自己的天赋去赢得成功,而是靠专注和热情。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做不好某一件事,认为自己既然不是天才,就没有必要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为难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天才。哈佛大学的莱恩教授通过近30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个体之间的智商差异其实并不大,尽管这个世界存在那种智商特别高的人,看上去似乎比其他人要高出几个等级,但是这种高智商实际上并没有带来什么特别大的优势,这些高智商人才所做的事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出和另类,没有将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隔离得太开。

无独有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都曾经进行过绝密的天才培训计划,两个国家都希望寻找那些最出类拔萃的人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在寻找了各种各样“非人类”的高智商人才后,大家发现其实那些高精尖的天才与常人相比,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比如很多人记忆力出众,几乎能够过目不忘,但是这只能证明这部分人的记忆力比较强,平时喜欢强记,喜欢背诵,加上注重一些特殊的记忆技巧,这才使得他们看上去与众不同。换句话说,这些超级记忆人实际上只是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原本就擅长的事情罢了,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价值。

实际上,这些绝密的天才计划到最后都不了了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渐渐掌握了大脑的某些运作规律。比如科学家发现人们对于自己喜欢或者有兴趣的事情,大脑所能激发的潜能会增多,很显然兴趣使得你愿意为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哈佛大学曾经对学校里50多位擅长物理的精英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30多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很普通,其余的人则表现出了物理和数学并进的势头。实际上科学家研究过数学和物理,发现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一般物理好的人,数学成绩也不会太差,可现实的情况是有30多位“物理天才”的数学成绩马马虎虎。

哈佛大学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最终发现其实这30多位数学不好的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而另外20位学生则非常喜欢数学。学校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数学成绩的好坏并不和他们的智商有关,而和个人的兴趣和投入有关。

由此可以断言,所谓的天才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那应该很罕见。多数人都是同一类人,有着同样高的水准,而少数被称为天才的成功人士,实际上只是比别人更为投入和专注一些,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罢了。就像莫扎特一样,当人们惊讶于他是音乐神童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想这个聪明的孩子曾经每天都待在房间里练习,加上他对音乐的痴迷和投入,这才使他显得出类拔萃。

当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你或许会幡然醒悟:其实常规意义中的天才,自己也完全可以做到。是的,只要你的兴趣足够强烈,只要你足够投入,只要你的心能够保持燃烧的状态,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天才。所以我们与其妄想着成为天才,倒不如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去,这样我们反而可以做到更好。都说笨鸟先飞,因为笨鸟更懂得努力,更具有飞翔的热情,所以笨鸟最后反而能够成为“天才”。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你现在还在执着于自己是不是天才这个问题,那就大可不必了,因为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天才。

一个人缺乏热情就像汽车没有汽油

没有了热情,我们的人生将很快萎靡不振。

—哈佛法则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受够了这份工作,受够了我的老板”,“我再也不想干这份工作了,我要跳槽”,“我很累,我很烦”,“为什么我还会在这儿忍受这种折磨”……几乎在每一次聚会上,总有人要向你大吐苦水,和那些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家庭主妇一样,他们对自己所做之事并没有什么好感,总是满怀怨愤。

对于这些人,你可以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多数时候他们都无精打采,要么就表现得冷冰冰的,对待同事、上司、客户都很冷漠,他们觉得有人总是和自己作对,觉得这是上帝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石磨,因此常常活在纠结、愤怒、不安、紧张之中。他们还可能是严重的“星期一恐惧症”患者,是“加班恐惧症”的受害者,张口闭口就是“我很累”。他们唯一的兴趣就是看看月底到底能领到多少工资,看看什么时候才能下班,看看最近的假期是哪一天,看看什么时候可以减少工作量。

你当然会觉得他们真的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觉得他们真的遭受了生活的磨难,因为你很可能也在感同身受,你在背地里甚至不止一次地骂自己的老板,而且敌视一切和工作相关的东西。你试图通过换工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来增加自己的动力,但这些和钱、和地位的关联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哪怕是看在工资的分儿上,你也不会继续停止抱怨的,因为当你得到了工资和地位之后,你会换一种角度去发泄内心的不满。

我们已经习惯了去抱怨和指责,可是当自己轻易就厌倦和抱怨的时候,是否想过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工作的。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呢?现在像个小孩子一样愤愤不平又是为了什么?你似乎从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常常会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来作为发泄的缺口。

当然,你应当明白生活总是带着不可预知的因素,即便以最浪漫的思维来考虑生活,你也会感到疲倦和无奈。生活是艰辛的、复杂的,谦卑地承认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生活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减少无聊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伤害,尽可能保持热情,保持对生活、对工作的热忱,它有助于你克服各种压力。

我们通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缺乏热忱,我们习惯了把工作当成一种挣钱的手段,所有的人都在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如果我不从事这项工作,也许我无法谋生。”我们受制于社会上最肤浅的生活需求,却从来不曾想过工作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懂得享受生活,可以说无论换成什么样的工作,到最后我们仍然会厌烦的,因为我们讨厌的不是哪一类的工作,而是缺乏一颗热忱的心。

事实上,如果为了生存、为了挣钱而从事某项工作,那么你只会感到压抑、疲倦,只会应付了事,这样的状态不足以支撑你走得更远,一旦你的耐心耗尽了,就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便你平平淡淡地坚持了一辈子,也难以做出什么成就。另外,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只是一时冲动决定做一件事,可是我们越到最后,越是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期望完全不同,我们发现自己正在被生活欺骗,或者说是自己误入了歧途。很显然,因为你缺乏热情,你没有办法更深层次地去想、去规划,去改进自己的认知。

谈论起成功,我们可能拥有能力、智慧、背景,但是仍旧缺少一种关键的品质,那就是热情,因为我们总是感觉到心力交瘁,感觉到乏味和单调。这个时候你需要给自己充电,需要加入更多的汽油,你需要燃烧自己,需要激发自己内在的兴趣、动力以及希望。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将这份工作当成一种挑战,当成一种使命,当成一个个人的目标来奋斗,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任务,那么至少会有更多的动力,而且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更加持久一些。可以说热忱是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它使你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使你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奋斗,使你产生一种荣耀感和归属感。

正因为如此,哈佛大学希望所有的学员都可以对生活或者工作保持热情,希望学员可以热忱地对待自己专注的东西,他们鼓励学生选择那些最有兴趣的东西,鼓励学生做那些最想要做的事情,而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哈佛大学的教授威廉·詹姆斯说:“热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他人、对工作、对社会及对全世界的态度。热忱使一个人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学会热忱,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热情,这样在构建成功大厦的时候,你才会打牢自己的地基。”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对于那些热忱的人来说,不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他们多半是为了一份爱、一份热情,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享受这样的过程,而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工作做好。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你不能发现什么是爱、什么是热情,那确实是一个悲剧。如果你没有在年轻的时候了解生活,没有为之付出你的爱和热情,你会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人,你也会厌恶身边的一切,成为一个内心空虚、个性乏味的机器人,你每一天所做的就是为了按部就班地将时间耗完,然后开始第二天、第三天,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一旦油箱里的燃料燃烧殆尽,你就彻底失去动力,你的生活将会走向毁灭。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对生活付出你的热情,然后去寻找你所爱的东西。

做一项工作就爱一项工作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哈佛法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我们知道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往往并不仅仅是能力,还包括态度。事实上大家都可以学到技艺,可以提高能力,但是态度却难以培养出来,而且态度可以弥补工作能力的不足,而能力却难以消除不良态度产生的恶劣影响,从这一点来说,工作态度甚至要比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选择自己所爱的工作,还是爱上自己所选择的工作,这永远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我们中的多数人还停留在“爱一项工作,就做一项工作”的层面上,很显然,我们对于工作的这份“爱”很可能会发生改变。今天你对会计感兴趣,明天你渴望成为华尔街的大股东,后天则开始专注于足彩,你可能还有好几个类似的兴趣爱好,你总想着一一尝试,结果到最后什么事也做不好。我们的“爱”很多,往往也很分散,以此来引导工作的话,很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失误,看上去我们总是热情高昂,但我们实际上会因为过于活络而丧失对每份工作的热情。

好吧,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压力以及环境的逼迫,使得他们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常常只能被工作所选择,面对一份这样的工作,你所能做的就是忍受下去,当然这种忍受很可能是消极的。你可能会抱怨自己找了一份烂工作,抱怨自己的老板是个吸血鬼,抱怨社会的不公,当你将这份工作当成一种生活的累赘时,你可能永远只能活在痛苦和不顺之中。那你为什么不试着去喜欢它呢?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是你的本职工作,你需要它,你需要做好它。

很少有人那么幸运,可以做自己最初就很喜欢做的事情,然后获得成功。多数人并没有这种运气,你的父母、你所接受的教育观念、你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你所遭遇到的各种因素,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你对于“心中所爱”的忠诚度,你没有办法让这个社会来迎合你的价值观和想法。想当厨子的最后成了裁缝,想当裁缝的偏偏成为了司机,想做司机的很可能成为了屠夫,想成为屠夫的反而成了律师和医生,这些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你不能否认想当厨子的人最后可能成为了著名的裁缝,而想当裁缝的人最后成了技术娴熟的司机,想当司机的人做了神乎其技的屠夫,想当屠夫的人最后反而救人于危难。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之中,尝试着重新付出自己新的热情去做好自己新的工作。

哈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伊顿原先是个著名的牧师,他受到附近居民的爱戴和欢迎,但是哈佛大学成立之后,他被任命为校长。很显然,我们大概可以想到这位牧师当时的慌乱和紧张,至少他那一整套的宗教思维和哲学体系就不适合学校。但事实上伊顿对于新工作非常投入,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来管理学校,所以最后他将学校管理得非常好,一个优秀的大学由此开始诞生。

那么如果你是伊顿,你会怎么去想?你也许会认为这很荒唐,一个牧师竟然要当学校的校长,宗教或者神学都带有超自然色彩,而学校则注重科学,你会觉得很矛盾,会从内心进行抗拒。好吧,社会现实又逼迫着你必须接受这份工作,这时你可能会敷衍了事,可能会消极地应对,姑且把它当成一份苦差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个学校就会乱掉。

我们总是对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表示抗拒,尤其是刚接触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反感和厌恶的情绪,要么就故意不理不睬,但是我们或许不知道当命运安排我们承受一份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抗拒它,而是要懂得接纳,懂得去改变。当你尝试着用自己的热情去改变它时,你会发现各种乐趣,你会领悟其中的价值。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于自己所做的,你应当给予热爱,这是一种职业素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积极态度,这既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你总是抱着抵触情绪或者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实际上你在这份“不受欢迎”的工作中还要忍受更多的苦楚,你的消极情绪会让你的压力和痛苦体验慢慢积累,直到某一天你彻底不能忍受。但是如果你愿意放弃成见,愿意像对待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一样去对待每一份新工作,那么你会将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你的能力会得到提升,你对事情的看法会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