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理解死亡
4931600000023

第23章 佛经中的人生故事(5)

祈求不如为善

就像丑陋的精灵以肮脏的波动为食一般,具有高尚品格的神明们渴望人类干净的心。所以一边以乞讨为生、干些违法乱纪的事,一边又祈求神仙保佑的人,要得偿所愿恐怕难度不小。怀着嫉妒、憎恨的情感烧香拜佛,祈求神仙相助,这根本就是在做无用功。

释迦牟尼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是为了指出我们只顾向神仙祈求的态度的错误,并借此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配合一开始的那个故事,当讲完这个故事之后,释迦牟尼问道:“那么,谁才是比神更有力量的人呢?”

针对人类每天求神拜佛这种现象,佛教中人面带微笑,说道:“不是还有其他更该做的事吗?”比起拜神许愿,做善行要远胜得多。人类才是众神之王所依赖的对象啊。

这样一来,神仙在不在都已经无所谓,不值得一提了。我们只要微笑着就能将问题解决。

(第七节)消除痛苦的方法

故事7“感谢我的拐杖”

某次,一名婆罗门教徒向释迦牟尼寻求意见帮助:

“世尊,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我有四个孩子,每一个都是我用心培养长大的。孩子们长大之后,按照婆罗门的传统,我把所有财产分给了四个孩子,自己引退。那之后本应该由他们来照顾我这个父亲,但是没想到的是,我的这四个孩子却把我赶出家门。”

“我已经一无所有了,被赶出家门只能去讨饭。实在熬不住这种日子,就去找了大儿子。大儿子却说我以前没有对他特别好,凭什么赖在他家不走,然后把我赶到二儿子那里。二儿子说的话也一样,把我赶到三儿子那里。三儿子也还是那样。我辛辛苦苦养大他们几个,实在听不得从他们嘴里说出那么过分的话,最后我还是去讨饭。这实在是太痛苦了,我该如何是好?”婆罗门教徒向释迦牟尼倾吐心中的烦恼。

释迦牟尼听完之后,说道:“那我给你作首诗吧。”

这首诗名叫《感谢我的拐杖》,说的是这样的内容:

“我倾注了爱养大的儿子们,从我这里索取的时候跟在后面喊着‘爸爸、爸爸’。但是,那不是我的儿子,其实是化为人身的鬼怪。他们像赶野狗一样把我赶走。现在,我的这根拐杖,比这些儿子们宝贵。因为就算来了凶暴的狗和牛,它也能帮我赶走。”

释迦牟尼告诉他:“你到热闹的公开场合吟唱这首诗。”

这位父亲按照释迦牟尼所说的,到人前吟唱。很快,他的儿子们就重新开始照料这位父亲。他的人生从此安定下来。

佛陀为他人消除烦恼

这个故事可以评为释迦牟尼为他人烦恼提供建议的示例中的“最佳回答”。

在婆罗门文化中,规定当孩子长大之后,父母要把财产平均分给孩子,而自己什么也不留下,从此引退。作为婆罗门教徒都拥有不少财产。分到财产的孩子们有义务照顾父母。

但是,这四个孩子却把老父亲赶出家门。被赶走的父亲连吃的东西都没有。曾经荣华富贵,最后却落了个乞讨度日的悲惨下场,这怎么受得了?把自己拥有的大批财富分给了孩子们,得到财产的孩子们过着奢华的日子,自己却只能沿街要饭。这位父亲向释迦牟尼哀叹自己的悲惨遭遇。

听闻之后的释迦牟尼给他写了首诗,为什么要写诗给他?因为乞丐在乞讨时必须要向人们讲些东西,在印度有很多这种乞讨时用的诗,乞丐手持某种乐器边弹边唱,向人们要钱。这不是街头表演,而是一种乞讨方式。

释迦牟尼作的这首诗自然不一般。那么在人来人往的地方一唱会有什么效果呢?这些儿子的恶劣品性肯定会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他们无法忍受社会的批判,只能去照顾老父亲。

或许他们会想,现在没办法,先照顾一段时间,等外面的议论平息下来了再赶走。但是没关系,不用担心,如果再被赶出去,再唱那首诗就行了。所以说,释迦牟尼这件事做得非常精彩。由此可以看出,释迦牟尼给的建议是多么妙啊!

(第八节)佛教反对苦行

故事8苦行是对过去的惩罚?

这是释迦牟尼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发生的事。旁边仙人山的黑石窟里住了许多耆那教的出家人。他们故意用各种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例如不肯坐下,一天到晚24小时、连续好几天一直站着,等等。

一天下午,释迦牟尼到黑石窟去,向那些人提出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故意折磨自己的身体呢?”

他们答道:“我们的师父尼乾陀是全知者,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无论何时他都知道一切。师父说:‘尔等在过去世曾犯下罪孽。这些过去世的罪,要通过严酷的苦行让身体受苦才能消除。并且控制身口意(行动、语言、思维)防止犯下新的罪。过去的罪通过苦行消除,并且不犯新罪。这样就能尽除业。业消灭了,活着的苦也就消灭了。这是超越一切苦的方法。’我们领会了师父的教导,故而进行苦行。”

释迦牟尼听了之后又问道:“你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有过去世’吗?”

他们回答说“不”。之后继续是这样的一问一答——

“那么你们清楚自己曾在过去世犯下了恶业吗?”

“不,不清楚。”

“那么你们清楚自己具体犯了什么罪吗?”

“不,不清楚。”

“那么你们清楚通过苦行自己有多少罪消失了,又有多少罪还留着吗?”

“不,不清楚。”

“那么你们有自己亲身感受到按现在这种方式罪在消失,而善在增加吗?”

“不,不是太清楚。”

听完这些之后,释迦牟尼最后总结道:“像你们这样,明明什么都不清楚,又故意用苦行折磨身体,我看在过去世那些作奸犯科、穷凶恶极的坏人,如果转生在人间界,怕是全都会成为耆那教的出家人吧。”

善于调侃的佛陀

这是释迦牟尼对自己的亲戚摩诃那摩所讲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我也说过,佛教反对苦行。但是世上有许多宗教明明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却莫名奇妙地热衷于苦行。而努力从理论上将苦行正当化的只有耆那教。

释迦牟尼轻而易举地用幽默否定了将苦行从理论上正当化的耆那教的教义。耆那教的出家人连那些苦行到底有没有用都不清楚,只是单纯盲目地信仰着祖师的教导而进行着苦行。如果按一般人的想法,本应该对他们进行抨击,然而释迦牟尼并没有这样,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风趣幽默地指出他们的错误。

人生在世,谁都想活得快乐。如果可以,谁都想过得衣食无忧。但是耆那教的修行者们却故意折磨自己的身体。因此释迦牟尼调侃道:“莫非你们前生都是无恶不作的大坏蛋?”

用幽默讲述真正的幸福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被释迦牟尼开了玩笑后,耆那教的出家人提出了反驳。“世尊,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不可能获得快乐吧?正因为经受过辛苦才能得到快乐。如果通过享乐可以得到快乐,那摩揭陀国王要远比世尊您幸福得多了。”他们通过讲道理来反驳释迦牟尼。确实,社会上也有“有苦才有甜”这种谚语。

但是,面对这种反驳释迦牟尼说道:“你们什么都不明白,却不负责任地发表这种大胆言论。首先你们应该先问问我,‘达到美妙的幸福境界的是摩揭陀国王还是世尊?’”

那群耆那教的出家人承认了自己的失言,重新向释迦牟尼发问:“达到美妙的幸福境界的是摩揭陀国王,还是世尊呢?”

释迦牟尼以下面这段话为开头:

“那么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按自己的想法来回答就好了。如果让摩揭陀国王七天身体完全不能动,嘴也不能说话,他能感受到美妙的幸福吗?”

耆那教的出家人答道:“完全不能。”

“那么,如果是六天、五天!如果就一天的话能感受到吗?”

“不,应该不能吧。”

释迦牟尼说道:“修行者们啊!我的话,不管是一天还是两天!就算是整整七天都完全身不动,口不言,也能感受到美妙的幸福。要问这个世上谁最富有,不是摩揭陀国王而是我啊。”

“啊,原来如此。”耆那教的修行者们表示了认同。

就这样,释迦牟尼用他充满幽默的言语,告诉我们佛教才是讲述真正幸福的唯一的宗教。

充满笑的佛教世界

佛教是个无比有趣的世界。我相信从这本书中大家可以体会得到。但是佛教的笑,是具有高尚品格的、有作用的、充满智慧的笑。佛教就是充满了这种笑的世界。

我自己也以释迦牟尼的幽默为榜样。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感受充满品格高尚的笑的释迦牟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