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一般的研究,以教师个体的研究为主,但遇到重大的问题,则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集体研究。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科选定课题,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而且,从研究目标的选定——研究内容的组织——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活动的实施的一系列过程都由研究者自己控制和把握,是研究和创造的主体。但是,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如果没有广泛的通力合作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研究人员在自己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与他人合作,实行团队集成,从事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同时,学校创新用人机制,支持和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础上团队竞岗,以团队的方式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团队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8.1.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
高等学校是一种二元权力结构的组织,除行政权力外,还存在着学术权力。学术权力的存在,改变了高等学校组织中的科层等级关系。正如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在具有技术专长的人群中不存在那种严格的地位和权威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地位大致平等的同僚关系。”高等学校组织内部最简洁而清晰的层次体系是校一学院(学部)一系(讲座或研究所)三级结构。为此,在高等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以确保高等学校研究职能的发挥。实施高等学校科研组织的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具有很高学术兼容性的学术平台,让各类科研人员都有学科归属。
高等学校科研组织所承担的主要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组织实行四级管理模式,即校-处-院系(所)-课题组四级管理模式。校一级由一名副校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由两名副校长分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评议机构,在校长或副校长的主持下统筹管理全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等学术工作;校设科研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分设自然科学处和社会科学处,个别研究型大学则扩建为科学研究院和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部门,科研处承担着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划建议、学校有关科研政策的调研、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报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活动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和企业的横向合作等全过程的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各院、系(所)有一名副院长或副系主任分管科研工作,有专职科研秘书负责处理科研的日常事务;课题组由组长负责,具体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管理
(1)科研体制改革。从现状来看,我国高等学校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现象严重,造成科学研究的整合程度低,且小型化趋势严重。“单打独斗”、“作坊经营”成为高等学校传统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痼疾。可以说,科研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迎接时代挑战、抓住时代机遇的一个必然选择。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惰性思维,改变不主动争取社会资源与科研经费的等、靠、要的思想,破除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科研机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学校科研处应该逐步淡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功能,要为科研机构争取社会资源做好沟通协调、牵线搭桥的工作,并提供制度保障与体制保障。第三,实行科研任务的承担主体由集体转向个人,管理上由层层负责制转向由以个人为主或以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新体制所代替。课题组虽然从表面上看仍是一个研究集体,但实际上它是由个人自愿组合而成,与以往的研究室截然不同。科研资金来源从校、院、所全额拨付,变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重点,从学科建设为主转向以课题研究为主。
(2)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是指围绕已经取得的成果而展开的一系列诸如成果的出版、评价、鉴定、登记、分类、统计、评奖、推广、应用等科研管理活动。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是成果登记和统计;难点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即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不同。自然科学是通过技术这个途径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管理这个中介影响生产过程,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必须经过中介的途径才能得以转化:通过有效决策、通过管理、通过教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增强劳动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让社会科学的成果影响决策层决策,进入管理领域,纳入教育体系,走进大众内心世界。为了使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科学功能,科研成果管理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使科研成果课程化,赋予成果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使成果转变成课程。
(3)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科研,管理者应当是“懂科研,善管理”的职业管理者。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爱岗敬业;一专多能;团结协作;秉公办事;服从大局。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措施有:一要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建设一支专门的职业科研管理队伍;三是科研管理干部的职称或职务晋升应制定专门条例加以规范;四是设立关于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项研究课题,加强对管理科学的研究;五是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提高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水平。
(4)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是发展科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投资,不是消费性支出。目前在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及管理主要有:国家和地方财政的科研事业费拨款;科技三项费用;国家、地方和主管部门科技三项费用以外的专项科研费;本单位的经营收入(包括科研合同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其他各种专项收入);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向国家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对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但我国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的体系不尽理想;这些都妨碍了我国科学家开展尖端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对基础研究经费支持水平,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研究评审和经费分配体系,等等。
8.1.4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若干关系辨析
1.学术与科研的关系
什么是学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一词,早期把“学”与“术”两字分开来使用的。学以学理、求真为旨趣,术以应用、求实为目标。今日所谈之“学术”是从西方引进的。在英语里,学术是指注重理论的,学者式的,非技术的或非实用的,纯粹理论的或推理的,无实际目的或意图的。因此,普遍理解的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学术指向的“创造性及思维、交流和研究的能力”概念的外延被缩小为:学术成了研究,研究意味着发现知识,甚至把它与发表论着等同起来,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则被排斥在外。对此,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Boyer,E .L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认为学术有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形式——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理解学术一词的意义,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学术工作和学术评价,我们才能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科研是什么?科研是发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是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质疑我们手中的教材,是审视我们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探讨我们工作中的难题。发现、反思、质疑、审视、探讨就是科研。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单位,以处理高深知识为其工作内容,知识作为工作材料联结着各种活动:研究创造它,综合发展它,教学传播它,应用转化它。可见,研究是源头活水,对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非常显着。按照博耶的新学术观,尽管学术和科研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科学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学术的始终,所以它们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基于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家朱九思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科研是“源”,教学则是“流”,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出学问,出知识,出思想。首先,科研与教学结合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显着的特点,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科研机构的特征。高等学校教学必须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学,而知识创新必须依赖科研。要努力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好局面。其次,从教师主体而言,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每一个教师既要能讲好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又要有相当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科研不是教学的简单附加。两者要互动,就是要促使两者在实践中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关系。再次,教学和科研活动在高等学校是有机的统一体,现在的书本知识是过去的科研成果,今天的科研成果又可能成为明天的教材内容。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然而,在现实环境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据国外各种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三种各不相同的结论:正相关、负相关与不相关。即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正相关;教学与科研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不可兼得,加上大学评价制度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负相关;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不相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的情况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与科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容易产生正相关,反之亦然。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象上,教学强调人而科研注重自然;在目的上,教学突出育人价值而科研重在探求规律;在运用方法上,教学注重参与因素的交互性而科研极其强调客观性;在衡量标准方面,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而科研只重结果。正因为此,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有意而为之。总体上说,高等学校应当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前提下因校而异,在二者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上有所不同;不论哪类高校,教师个体也可以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为此在职称评审方面可设教学研究系列教学型系列与研究系列;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创设条件和环境,寻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改进结合方式。
近年来,一批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批本科院校升格为大学,提高质量是当前学校的突出任务,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水平、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这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迫切任务。
地方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努力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鼓励广大教师围绕教学中提出的新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推进科研成果向教材转化、向课堂转化、向教学转化,在教学和科研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一套切实可以操作的机制,把教学上的难点问题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地反馈到科研部门,科研部门也要及时地采取一定措施来组织科研攻关,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返回到教学中去。
3.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何谓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性知识。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也包括教育研究在内。教育研究是人们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对于高等学校教师来说,除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必须从事的两项工作,即除了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外,还要从事教育研究。在高等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是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