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将对高等学校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加以讨论。第一节主要是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性,高等学校教学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具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学不同的特性。第二节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加以论述,介绍了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方法。第三节则探讨了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侧重对一些独特的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给以特别关注,同时,对不同教学环节的实施加以分析。第四节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为对象,介绍了大学教学管理的制度及实施。
7.1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作为一种传递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和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外,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学过程的特点。对于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比如,潘懋元从高等教育是对18岁以上青年人实施的专业教育这一角度把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概括为: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称为职业倾向性;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胡建华等人则把高等学校教学特点归纳为“四个性”:
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尽管有不同的措辞与表述,但基本涵义相似,下面拟作归纳与论述。
7.1.1 高等学校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专业性。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培养一定的专门人才的需要组织的,并按照专业的方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使大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的独立工作,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专门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自产生以来就按专业培养人才,中世纪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所用。高等学校的这种简单专业分化教学维持了很长时间,并且高等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在历史上,高等学校曾一度追求理性的自由教育。
按自由教育的倡导者纽曼所言,自由教育本身仅仅是发展理智,它的目标就是获得杰出的理智。自由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显着特征及追求目标。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和劳动分工的加速发展,专业的分化也日益加速,高等学校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观念。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开始通过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高等学校教育中新的“专才”开始取代以往的通才。在迅速发展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率领下,学术界的专业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专业同时变得越来越狭窄,内部有序性越来越突出,并且要求有特定的培训渠道和较长的培训时间。学生开始通过满足政府部门和企业专业化人才需要来寻求经济成功和生活保障。
在今天,仅仅征服知识领域的一个方面就需要耗费我们全部的精力,更不必说征服整个知识领域了,培养亚里士多德式的全才已是不可能的了。虽然专业教学培养专门人才已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导,但是出于整个人的教育和高等学校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高等学校教学必然实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
上述是对高等学校教学目标演化的描述,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高等学校实施的专门教育是相对于普通中小学教育主要实施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而言的。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的主要是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没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职业培训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而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7.1.2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职业倾向性
学术是高等学校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高等学校的这一特性就要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职业性。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经有定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各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走近学科前沿,深入某个学科领域,培养其创新和探索精神。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仍然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滞后于科学的发展。我国着名的白鳍豚专家周开亚教授认为,现在生物系开设的课程和他40年前在高等学校学习时候的情况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生物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从分子水平来解释动物结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再回到肌肉和骨骼的水平来解释人类生物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当科学研究已经找到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和表达模式的时候,如果在高等学校教学中仍然坚持使用一种低水平的解释模式与表达模式,显然既不能带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又迫使学生负担许多过时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的超载。所以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出版一批能反映最新学科成就的教科书,甚至可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科书,从一个方面回应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应具有前沿性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高等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与社会职业相对应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使人们成为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经济管理者和教师等等,在社会中从事各种专门职业,这也是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社会对高等学校具有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各类专业门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同时,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还体现在能创造新职业,因为新职业往往随着新知识的产生而出现。高等学校依靠自身的知识优势,将新知识迅速转化为新产品,从而形成新职业。
7.1.3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尽管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时有冲突,但就一般而言,高等学校教学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紧密相连。科研不仅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而且是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师资水平,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可使科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想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发展。事实上,在高等学校有时很难将教学与科研区分开来,例如,很难区分教师查找资料的工作是在准备教案,还是在准备科研论文。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师身上,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高等学校教师是研究者或学者,这是由高等学校高深文化、高深学问的性质决定的。高深学问具有前沿性、深奥性、创新性,只有研究,才能发展科学创新知识。科学研究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探求未知的事物,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论的过程。高校教师的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的区别就在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实践,是关于教学的研究,解决怎样教才是最好的教的问题。高等学校教师的研究则不仅限于教学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开拓科学新领域,增加人类科学知识,发展学科,推动科学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很多科学家与教育家作过精辟的论述。如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将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同样的动机。
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钱伟长在谈到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相结合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和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他认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听课进修,搞科研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要求,也是搞好教学的要求。
7.1.4 高等学校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大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以接受学习为主,在高等学校里,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大学生对教师依赖已大大减少,自我管理,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已大为提高。“所谓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因此不能把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不要教师指导。”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呢?第一,大学生的身心日臻成熟,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反省水平不断提高。从生理发展来看,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最佳期,体魄健壮,精力旺盛,具有从事独立学习,承担学习任务的身体素质。从心理发展来看,各种个性心理品质逐渐趋向成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辩证逻辑思维趋向成熟,使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全面性、深刻性与批判性都有较大的发展。
这些心理发展因素,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盲从又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第二,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促进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
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除课堂讲授以外,自学、讨论、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活动,促使大学生养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同时,高等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中学。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突出重点,讲解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自学和独立思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这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便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知识,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及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这也说明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高等学校教学之中,师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的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联系远不如中学那样紧密,因为大学生已是成人了,是一个具备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公民,因而师生关系相对比较独立。
7.1.5 高等学校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要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意识、态度与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高等学校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与普通中小学相比较,已大为不同。从实践活动的水平来说,普通中小学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它一般是简化了的实际,其目的只是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或者是验证已知,重复科学发展中的某些重要实验,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法,虽然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但已远远超过这种水平。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除课堂实验、习题练习之外,还有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设计的实验。有由自己提出课题,从事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活动。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说,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学的实践环节可以说是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知识咨询、科技服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公益劳动以及军事训练等等。大学生的这些实践活动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开拓知识视野,增长实际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