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验与重估期。在工作后的第7~25年,教师开始不安于教学现状,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批评学校管理中的弊端,不断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有的甚至考虑是否继续执教。
(4)平静和保守期。在工作后的第26~33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教师,在经历怀疑和危机之后开始平静下来,丰富的教育经验使他们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志向水平开始下降,对专业投入也有所减少,工作趋于保守。
(5)退出教职期。在工作后的第34~40年左右,临近退休,多数教师在工作上讲究适可而止,平静地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有的难免有些失落感。
4.综合发展阶段论
利思伍德(Leithwood,K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专业知能发展、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他综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其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两翼是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
教师专业知能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一是首先获得教学的基本技能;二是拓展灵活性,能够依照教学目标、学生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基本技能;三是逐渐摆脱教学常规的束缚,开始对同事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甚至超越其所在的课堂和学校,参与教育决策。教师专业发展固然与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有关,但后者只是必要条件,还必须与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相配合。比如,教师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这就需要教师的心理发展水平至少达到尽责期。
5.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以上只是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其实每种模式内部还有不同的分段和提法,此外还有教师社会化模式,教师自我更新取向模式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模式大都是以国外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而提出来的,未必完全适合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具有普适性,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其一,发展是硬道理。教师不是天生的,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永无止境,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面对流动不居的学生群体和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师无法自足,更不应自满。
其二,发展是终身的。选择了教师专业意味着选择了终身教育。选做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但这种职前教育仅仅为教师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高校教师作为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双重角色,要求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终身教育,包括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唯其如此,才能切实履行职责,永葆工作活力。
其三,发展是有阶段的。教师从初登讲台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乃至教育专家,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经历若干专业发展阶段,一般包括职前专业化、入职专业化和在职专业化三个连续的阶段。职前专业化以获得学位证书、具备学科教学与研究能力为目标,入职专业化则通过岗前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职专业化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尽早实现阶段转换,向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发展。
其四,教师既是教学者,更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问题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学术知识对于专业工作是必需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
其五,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3.3.2.3 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一下,不想做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虽然名师是少数,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但争做名师的愿望不能没有,否则就会失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其实,名师并非神秘难测,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集腋成裘,名师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关于优秀教师的特征,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作过概括。例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登伯格(Sternberg,R .)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判别特征,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就知识的判别而言,包括三个层面,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的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美国学者费尔德曼(Feldman,K .A .)曾综合分析过31项对学生和教师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极为相近,常常为师生提及的有: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否丰富;备课是否充分,组织是否得当;对课程或教学是否热情;表述是否清楚,能否为学生容易理解;是否愿意接近和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进步是否敏感和关注;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能否公正地评价学生;考试是否有质量等。
龚绍文收集和总结了十余位名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品质,归纳起来是三句话:“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趣是最好的奖励,责任是最好的鞭策。热爱教育,心系学生,乐在其中,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为了搞好教学,愿于投入,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实践,精心钻研,不断总结;为了搞好教学,善于投入,教研结合,提高学术水平,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创新教学,常教常新,科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内容表达的启发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手段的适用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名师们共同的教学特征。
3.3.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包括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根据高校教师的任务和工作特点,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3.3.3.1 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在过去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原因在于,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有效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据估计,现在,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由学校传授的,其余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获得的。在各种专业中,教师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专业。教师的工作材料是高深的专业知识,知识越专深越容易陈旧,也就越需要学习更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批又一批新学生,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任务。正如有学者所言,当教师走进课堂,尽管他将要讲授的知识是已知的,但他的学生将怎样理解是未知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每个人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路径、自己的特点。所以,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要做先生先做学生,仅凭职前教育所掌握的知能已经远远无法应对工作的需要。为此,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今天,世界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
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如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趋势就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终身学习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