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教师专业
3.2.2.1 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
教师专业即以教书育人为业者。现在,高校教师为了做好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事研究和服务工作。所以,完整地说,教师专业也就是学术专业,这里的学术包括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Boyer,E .L .)所说的研究、教学、综合和应用等四种学术形式。教师专业作为众多专业的一种,具有上述专业的一般特征;同时,与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相比,教师专业还有一些独具或更加突出的特征。
1.角色多样性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场合扮演与之相应的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别丰富。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教学者角色。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育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代的话来说,教师具有三方面的教学任务:一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流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做人”、“为业”、“治学”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释疑解惑,启发教学,举一反三。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研究者角色。高校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需要,而且是促进教学,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通过专业研究,增进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改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教师,二者必不可少,也不可偏废。
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服务者角色。高校教师的服务工作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服务,指教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在科技咨询、成果推广、各类培训中直接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对内服务,指教师在校内诸如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术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公共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履行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权利和义务。
2.工作神圣性
培养人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培养人不同于生产物品,它是主体之间的心灵对话。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的好:“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所以,教师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正因为教师工作的神圣性,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即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缸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还要做“人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行为端正,人格高尚,做学生的表率,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益终生。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范”就是经师与人师的和谐统一。
3.劳动创造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更加凸现。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知识,进而转化为智慧、积淀为素质。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材,都应该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作品,而不是用模具塑造的产品。
4.成效滞后性
教师工作成效显示有一个过程。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也难以进行全面的即时评价。站在知识前沿的总是少数人,前沿知识一旦为多数人所接受和掌握就不成为前沿知识。所以,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看,学术界需要对某些研究和探索保留必要的生存空间。人才培养的优劣同样需要时间检验,主要看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成就。当然,这并不否认当今各种面向教师的评价的必要性,只是在进行教师评价工作时应当考虑学术工作的特点,避免急功近利、以偏概全的倾向,减少评价的负面影响。
3.2.2.2 教师专业的从业要求
每种职业都有一定的从业要求。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从业要求就越高,而替代性则越低。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有多方面的要求,包括学历学位、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工作能力等。在我国,根据1994年施行的《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资格要求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教师的从业要求,下面按外显和内隐两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1.外显:资格证书
为了规范教师专业,提高教师素质,许多国家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做一名合格教师,首先必须取得由权威机构颁发的、证明执教能力的教师资格证书。学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作为专任教师的学历要求,研究型大学则明文规定新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也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校的普遍做法。以当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四年制高校一般把博士学位作为聘任教师的学历要求,二年制学院通常以硕士学位作为聘任教师的学历要求。为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说到底是由于现在的知识积累很迅速、太复杂,要从事高深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没有受过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研究训练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除了学历要求,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把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接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培训作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这些规定表明了一种政策导向,即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术水平,而且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做到教书育人。
2.内隐:知识、能力、道德
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表明已经具备从教的条件。从解析的角度来说,从教条件就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国外一般指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国内通常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知识、能力素养、身心素养。归纳起来,主要有知识、能力、道德三方面。
(1)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类知识,即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普通文化知识指的是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尽管掌握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但高校教师无论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还是在从教实践中都必须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普通文化知识,填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这既是作为现代公民的素质要求,也是作为专业人员的知识基础。知识基础越宽厚,专业工作则越有底蕴。
学科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坚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学科专家。学科专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知识,了解为本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的创造活动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教育作用。
教育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教育实践家。
教育实践家必须有理论指导,需要学习和掌握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必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教师伦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师掌握教育专业知识重在综合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理论提供实践经验。
相关学科知识。高校教师还要自觉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成为杂家。
在当今科技整体化发展的态势下,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
高校教师应当拓宽学科视野,从学科发展趋势中捕捉学科交叉的方向和方式,寻找结合点,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知识作为客体可以分类,但一旦内化为个体知识,贮存在大脑中,各类知识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就其功能而言,普通文化知识起着基础作用,相关学科知识起着辅助作用,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则分别支持学科专家和教育实践家的角色。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教师来说,这四类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上。
总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侧重于知识的精深,把握趋势,创新知识;高职高专的教师侧重于知识的功用,把握联系,应用知识;其他院校的教师大体介于二者之间。
(2)能力结构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沟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社会,善解人意、善于沟通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相比之下,教师的沟通能力尤其重要,因为与人交往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工作要求教师首先能够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能够与其他教师乃至社会各界沟通,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同样,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要求教师善于与同行交流,还要学会与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打交道,以便争取各种资源。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能力包括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构建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能力,评价与调控教学效果的能力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此,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此意义上,教师通过构建教学与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日显重要。
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确保工作活力的必然要求。研究能力包括专业研究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这两种研究具有许多共性,所不同的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大多属于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为了行动,对行动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许多教育活动是在课堂、班级、宿舍等组织中进行,教师要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具有组织课堂、管理班级、引导学生的能力。同样,由于许多研究和服务工作是以课题组、学术团队或各种委员会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师无论是作为负责人还是作为一般成员,都需要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这四种能力中,沟通能力处于基础地位,制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起着核心作用,决定着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正常发挥可以收到1+1>2的功效。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来说,还要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由教师群体共同遵从的、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行为规范体系,一般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和专业品质等内涵。
专业意识。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对教师职业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这就是说,选择教师职业,首先要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教书育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敬畏之心,获得工作乐趣,激励勤奋工作。
专业态度。对待教育,应当鞠躬尽瘁,甘为人梯,无怨无悔;对待学生,应当倾心相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对待他人,应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精诚合作。
专业品质。指从事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包括:具有浓厚的学术兴趣,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处乱不惊,沉着应对;乐观向上,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