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图文科普-微生物奠基石
49300100000011

第11章 化做春泥护新花

巴斯德的身体日渐病弱,可他只要还能坚持就决不倒下。每天清晨,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狂犬病治疗门诊,他总是比患者到得早。他亲自参与制备疫苗,就连细枝末节也不放过。接种前,他要了解每位患者的姓名,并安慰他们,常常给贫穷的患者以物质资助。巴斯德最喜欢孩子,每当看到小患者因痛苦和恐惧而哭闹时,他便耐心地劝慰并为他们擦干眼泪。许多孩子在很多年后仍清晰地记得那位慈爱的爷爷。巴斯德常说:“我看到孩子时,便激起了两种情感,对今天的孩子同情爱护,对他们日后长大成材表示尊重。”

1892年12月27日,巴斯德70寿辰纪念日,人们在索邦大剧院为这位杰出的人物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索邦大剧院座无虚席,出席庆典的有参众两院议长、部长们及各国大使,还有学者、教授们及外籍科学团体代表和各行各业的代表,巴斯德的学生们也都出席了大会。

10点半,共和国卫队乐队高奏凯旋进行曲,巴斯德在总统卡诺搀扶下,进入会场。全场为他欢呼。教育部长在致词中:“愿法兰西永远拥有你,把你作为最值得她爱戴、感激不尽而自豪的人物奉献给世界。”科学院院长、老同事等人先后致词颂扬巴斯德的功绩。李斯特代表英国皇家学会致词后,巴斯德与李斯特紧紧拥抱,此情此景充分显示出了科学界为努力减轻人类的忧患而缔结下的兄弟般的情谊。

人们爱戴巴斯德,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他的工作的价值。1893年11月的一天,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来到了巴斯德的书房。她拿出一笔钱对巴斯德说:“这里一定有热爱科学的学生,但由于他们得谋生,无法献身于无私的事业,我愿意提供四份奖学金,由您支配,供给您挑选的四位青年人学习之用。”

巴斯德开创的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他的学生们正在世界各地进行着他未完成的工作:卡尔梅特在里尔创建了一所巴斯德研究所;勒当泰克在巴西研究黄热病;卢瓦尔当上了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尼科尔在君士坦丁堡成立了一所微生物研究所;耶尔森在中国研究鼠疫已有突破性成果;俄国籍学生迈契尼可夫发现白血球的免疫功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的出色研究。鲁经过反复探索,成功地制备出了白喉疫苗,为千百万孩子解除了痛苦,也为千百万孩子家长带来了希望。鲁被邀请去作白喉治疗的学术报告,巴斯德在台下听着自己的学生条理井然地阐述攻克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他为年轻一代的成长而高兴。

1894年11月,巴斯德患了尿毒症,他的身体越来越弱,学生们轮流守护在他的床边,焦急地盼望他能恢复健康。朋友和同事们经常来看望他,巴斯德总是尽量宽慰大家,他很少谈自己的病,以免大家为他担心。

巴斯德已走到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他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状况,每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他的病越来越重了,连走路也很困难了,最后甚至连说话也困难了。

1895年9月27日,巴斯德开始昏迷,他一手握着夫人的手,一手握着十字架,一连24小时一动不动。9月28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家人及学生们的守护下,溘然长逝。

巴斯德走了,但他为人类留下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知识链接】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是需氧芽孢杆菌属中最重要的致病菌。可引起人畜共患炭疽传染病。原本只是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后来人因接触到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炭疽杆菌引发的传染病在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性败血症出现。

一、炭疽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是一种形体最大的致病菌之一,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孢。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孢。它的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炭疽杆菌的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在受低浓度青霉素的作用后,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二)培养特性

炭疽杆菌属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可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此菌在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的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后,管底有絮状沉淀生成,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三)抵抗力

炭疽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是很强,很容易就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它的芽孢体则抵抗力非常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如果牧场一旦被污染,芽孢就可在其中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煮沸10分钟或在140℃干热条件下3小时都可将芽孢杀死。炭疽芽孢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也高度敏感。

(四)抗原结构

1.炭疽杆菌的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会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分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人类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会发生以下疾病:1.皮肤炭疽是一种最常见的,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炭疽杆菌会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人的体内,开始在入侵处形成水疖、水疱、脓疱、中央部呈黑色坏死,周围有浸润水肿、如不及时治疗,细菌可进一步侵入局部淋巴结或侵入血流,最终引起败血症死亡。

2.纵隔障炭疽比较少见,是由吸入病菌的芽孢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身上,病死率高。病初症状好像感冒一样,进而会出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在2~3天内死于中毒性休克。

3.肠炭疽是由吃进患病的病兽的肉制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并有胃肠道溃疡、出血及毒血等症状,发病后2~3日内死亡。上述疾病若引起败血症时,可继发“炭疽性脑膜炎”。炭疽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荚膜和毒素的协同作用。

(二)免疫性

给机体注射炭疽外毒素中保护性抗原,能形成抗毒素免疫,对受染机体有保护作用。但单纯的荚膜抗体对机体没有保护作用。患者患病后可获较强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皮肤炭疽的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肠炭疽的粪便以及病人的的血液等送检,兽尸禁止解剖,可割取耳朵或舌尖一片送检。

将标本直接涂片,沙黄荚膜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及荚膜特征,可以初步帮助诊断,确诊应进行血平板分离培养,37℃孵育12~15小时,钩取可疑菌落,进行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平板二氧化碳培养。荚膜肿胀试验和小白鼠致病力试验等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进行鉴别确定。

四、特异防治

因为人类炭疽主要是由家畜传染的,因此,预防人类炭疽首先应防止家畜炭疽的发生。家畜炭疽感染消灭后,人类的传染源也就随之消灭。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护半年至一年。青霉素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对肠道及吸入性炭疽治疗困难,有条件的可用抗血清。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的罪魁祸首。它的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狂犬病毒能使各种温血动物如狼、狐、猫、牛、羊、马、猪等感染狂犬病。狂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也能被带病毒的狂犬或其他动物咬伤而得此病。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沿周围的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越大越深者发病机会越多。狂犬病病毒感染狂犬病者发病时精神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一旦喝水即会引起严重的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病。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狂犬病会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对流行区的动物应接种兽用狂犬疫苗。人一旦被狂犬咬伤,要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应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