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84

第84章 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5)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0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4%和92%;水稻收获机械化有新突破,机收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河南省坚持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整体效益,使农业大省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对推进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跨越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河南省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发展到251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8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近20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00多家,创出了双汇火腿、三全水饺、香花辣椒、信阳毛尖等一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000多家,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200多万户,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特色农业形成规模。河南省立足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如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的茶叶、板栗,封丘和密县的金银花,鄢陵的花卉,焦作的“四大怀药”,还有南阳黄牛、泌阳驴、固始鸡、华英鸭等等。在传统名优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各地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努力增加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已形成了自己新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西峡、泌阳的袋料香菇,淅川的小辣椒,三门峡的苹果,原阳的大米,尉氏的蛋鸭等。特色农业已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河南省有8个县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另外有18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已形成了啤酒、皮革、面粉加工、速冻食品和方便食品、蔬菜加工、食用油、造纸、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目前,粮食、肉类、奶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370万吨、490万吨、166万吨,速冻食品、方便面、肉制品、调味品等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涌现出双汇、思念、三全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每10袋方便面中就有3袋是“河南造”;每10个速冻水饺中就有5个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

尽管河南省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标准较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目前,旱涝保收田仅占耕地面积的54%,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7%。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近2/3。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设备落后,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农民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教兴农”的意识和紧迫感。现在河南省农村就业人员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农业科技新形势和现代农业建设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守旧,接受、应用农业新技术能力差,职业技能不强等,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农业标准化普及程度不高,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农业标准化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农业标准化的意义还没有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标准化法制观念淡薄。个别地方对农业标准化缺乏认识,使农业标准化流于形式。同时,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部分农产品标准制定滞后等,已成为制约农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农业生产从过去主要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目前,河南省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常规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滞后,农业效益仍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将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为保障,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前提,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发展高效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从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两大环节入手,继续推进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粮食生产由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并重转变,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大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发展生态、休闲等新兴农业。

二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下工夫,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目前,河南省农业之所以出现这么好的形势,之所以能成为新兴工业大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大发展、上了新水平。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河南省基本实现了由“卖原料”到“卖产品”、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大省,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初步探索出了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路子。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支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强化粮食和畜禽两大优势,做强面制品、淀粉、肉制品和乳制品四大产业链,壮大果蔬、油脂、调味品添加剂、休闲食品四个高成长性行业,逐步形成以品牌产品为主导、产品聚集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建设食品工业强省。

三是在推进现代农业装备上下工夫,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能力。以农田基础建设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大型、新型和多功能、高效农业机械,解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问题,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上下工夫,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发展公益性服务与发展经营性服务并重,培育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与培育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并重,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解决好农技推广入户的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惑,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也愿听听各位专家的高招。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家庭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如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与家庭承包经营所追求的目标是不矛盾的。但我国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也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如区域布局的实行、经营规模的扩大等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些必然要求有时得不到满足。如何既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又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形式。在这方面,我们河南省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同时,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例如,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农机跨区收割作业等。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本质上不矛盾,但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时不时地就暴露出来了。现在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有稳定的就业,有稳定的收入,即有事干、有钱赚。对农民来说,养家糊口、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不愁钱,这是最直接的。至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足够多的粮食等,应该主要是政府操心的事情。从河南省这几年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变化不是很大,如果过分强调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会不会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几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这里边除了政策好、天帮忙、科技贡献大外,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势必造成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这会不会影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也要把着眼点和切入点放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现代农业发展才能持久。事实也证明,一些现代农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也都是因为现代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河南省漯河、豫北的淇县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非常有积极性,从而形成了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所以说,任何一个地方确定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开发的项目等等,都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政府除了要增加投入、做好规划以外,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有了内在的需求和动力,才能把现代农业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国家重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取向与地方政府目标取向不一致的矛盾。现在,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指标有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项目等一些硬性指标,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硬性规定不多。同时,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特性,抓起来特别费力,花力气不小,效果往往不太明显。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在任期目标内,在工作和精力的分配上更多地放在发展工业、招商引资等能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工作上,对现代农业发展投入的精力和力量不足,采取的措施陈旧不到位、不得力,表现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不在农业领域。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农业怎么能够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构建八大体系 加快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

刘同理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由于经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现代农业建设缺乏高效的微观主体基础。

二是科技资源整体效率低下的矛盾。尽管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总量较大,但受体制机制的影响,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应用和支撑作用不够大。

三是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据统计调查,山东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仍然占5.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近几年,山东省每年都有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留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老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阻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

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与农民特殊需求条件的矛盾。这几年,各级政府虽然在加大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这一特殊国情,政府财力有限、服务成本较高,公共服务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