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37

第37章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科技支撑(3)

一是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作业服务领域将由粮食作物生产的产中阶段向产前和产后阶段拓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拓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拓展。2006年,河南、江苏等地的小麦、水稻联合机收跨区作业服务已经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农机手收入趋于下降,作业服务领域正向土地耕整、灌溉、植保、粮食烘干、水利建设等领域发展。

二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将不断增多,并正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跨区作业中,盲目流动的“散机”数量不断减少,而一批作业质量好、机动性强、收费合理、组织管理严密的专业性作业组织成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同时,农机服务组织的品牌效益开始显现。

三是农机作业服务的规模和半径趋向合理。随着各地农机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推广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跨区作业服务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作业收入和转移成本的影响,跨区作业服务半径不断缩减,正逐渐向本地作业服务转变,跨区机收水稻、玉米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但小麦机收作业市场将是总体平衡、局部供过于求的局面,省际跨区作业队的规模将递减,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半径将缩小。

四是农机作业服务的质量将成为追逐热点。农机作业服务将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将对农机作业机具和农机手的服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机具将迎来更新换代热潮,大马力、高性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将成为农机作业市场的主力机型,可靠性、售后服务将成为影响机具销售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机手的作业服务态度和质量将决定其信誉与收入。

操作熟练、会修理、懂技术、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机手比较紧缺。

五是农机作业服务将向产业化发展。农机作业将由单一的作业服务向多领域的综合服务转变。以跨区作业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中介、金融服务、技术培训、维修配件、油料供应、机车运输等后勤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以农机跨区作业为核心的农机服务产业链条开始形成。

三、新阶段下农机作业服务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新阶段下农机作业服务要想更好更快发展,还必须认清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发育较慢,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比较困难

在1996-2005年的农机作业服务超常规发展阶段,政府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每年“三夏”机收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开会部署,要求农机主管部门在接待、信息、中介、技术、安全、供应、投诉、帮扶等方面搞好服务,要求公安、交通气象、媒体等部门做好相应配套服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这种主导作用存在惯性,向市场驱动转变比较困难。

新阶段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如何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是一个制约。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从市场主体上看,尽管已出现各种服务组织,但它们规模较小,管理还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信誉度较高的中介服务或经纪人;从行业发展的规范要求上看,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和收费尚无行业标准,市场秩序尚须规范,信息服务费及经纪人佣金的收取也比较混乱。从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上看,统一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较完善的作业服务质量监督机制等还没有建立或运作起来。

(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自身建设与管理不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

目前,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主要有农机大户、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制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等。虽然这些组织适应了当地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但在新阶段,由于多数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较小,带动辐射作用不强,还形不成系列化服务,还没有建立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不强。在组织建设上,内部凝聚力、吸引力不强,未能有效做到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多数组织是一种自发式的松散型的组织结构,还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大多作业服务组织没有长远发展计划,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跟不上,市场筹划、开拓等基础性工作较差,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未考虑长远发展。如在市场开拓方面,一批社会需求迫切的服务项目没有得到及时全面开发,在设施农业生产、经济作物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培育成规模化的市场,已培育的市场也存在拓展不足、欠稳定和缺乏保障的现象。

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体系中,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尤为滞后。中介服务组织肩负着传递各地小麦种植面积、预计成熟时间、机具需求、机收价格等作业市场基础信息的重要作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关系着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产业化程度。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将构成作业服务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

(三)农机手素质不高,作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新阶段下,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将逐渐由供不应求或供求平衡逐步过渡到供过于求,农户的作业服务需求将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农机手作为服务的直接操纵者,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其信誉和收入。而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农机手素质的高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机手素质相对较低,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农艺或农机修理维护的相关知识。农机手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只有农机操作技能而缺乏农艺知识或农机修理知识。二是不按农户要求或农艺要求进行作业操作,如联合机收时不按农艺要求,提高割茬;机耕、旋耕时实行浅耕宽幅,变相提价;播种作业中不能做到不重不漏,排量均匀,不能保证行株距与深浅一致;插秧作业中每穴的株数不均匀,漏插率较高等。三是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机经营效益观念不强,不进行全额成本核算,不进行大修提留,不注重积累,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四是缺乏主动服务精神,不能做到人性化服务。部分农机手是被动地、应付式地完成作业。不能站在客户立场上,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不能做到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如秸秆还田作业,若土壤含水量过高,机械下地就会破坏土壤结构,为下一步作业环节带来困难。这种情况下,机手就应主动向农户提出建议,暂缓作业,而到土壤条件适宜的其他地块作业。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服务档次,但在目前还较少出现。

(四)先进适用农机具不足,作业服务领域和规模受限

新阶段下,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与此相应,提供这些服务的农机具必须多样化、必须与服务地农地农艺适用。同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机具具有大功率、多功能、智能化等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农机具多为中小型机械,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特色农机具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急需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具比较短缺。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农业购机补贴工作不到位以及农民购机贷款难,导致农民或农机经营组织没有足够财力获得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这使得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和规模受到限制。

四、新阶段下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阶段政府在农机作业服务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宏观管理与建章规制方面。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宏观管理,为农机作业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依法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对农机生产者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农机具进行项目补贴;对农机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继续执行农机作业免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机经营主体的收入;引导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机服务组织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依法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

(二)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

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是农机作业服务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要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资格认定,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资格审查和程序,像登记注册个体和独资企业那样登记注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二是要建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年审制度,每年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及其机具进行审查、监督和管理,规范作业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建立相关行业质量和收费标准,制定农机作业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中介服务人的行为及佣金收取标准。四是建立质量监察和纠纷调解机制,调解作业服务中的矛盾。五是规范农机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三)大力培育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龙头”组织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机作业服务的主体,应以龙头组织为核心,通过利益诱导吸收更多的农机户加盟,形成庞大的农机作业服务产业群。充分发挥具有龙头作用的农机经营联合体、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提供信息、培训指导,进一步培育和提高农机专业户经营服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等。目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农机大户”建设。选择发展潜力大、开拓意识强,致力于农机化服务的农机大户,指导他们通过自身发展及联合、兼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规模优势,在农机管理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二是继续抓好基层乡镇农机站建设。采取政府扶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部分有基础、发展后劲较足的乡镇农机站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指导它们选好项目、完善功能,通过吸收农户入股等各种途径,成为为农机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中心机构。

三是规范和发展农机联合组织。在农机具较多的乡镇或村,发挥集体或能人的感召、凝聚作用,组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农机服务联合体,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发展为紧密型、规范运作、稳固合作的作业服务组织。

(四)积极培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发展

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是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根本取决于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大小。而培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必须适应、服务、服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下述几项工作:一是要围绕本地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尽快实施农机购机补贴,引导、扶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二是要进一步开拓周边农田作业市场,发展跨区作业服务,充分利用各地农作物的种收时间差,延长跨区作业时间,扩大作业服务规模,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和农机手经济效益。三是要不断拓宽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提高农机在林、牧、渔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使用范围。四是整合土地资源,为农机的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作业创造条件。

(五)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的整体素质

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经营意识的现代农民驾驭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因此,应调动政府、高校和农机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途径教育和培养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出一批有技术、会修理、懂经营的农机作业服务骨干。

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吕春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业物质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机化资金投入不足等是制约河南省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农业物质装备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