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08

第8章 改进教学常规管理(2)

而且,调整应该有四次。“四度调整”便成为我校集体备课的一大特色。

一度调整:辅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做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的设想调整。

二度调整: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讲发言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并在听取大家对主备教案的调整意见时,积极思考,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一些调整修改的记录,以便形成一个合理的、个性化的教案。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智慧的激活。

三度调整:即平时的教后反思。尽管教学预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考虑,但事先的设计与实施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课后教师也常会发现某些美中不足,所以,将自己课后的反思分析也记到教案中。

教师可以记录成功的经验,也可记录教案的修改,而且可以记录学生的创新和问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分析处理的成败得失。三度调整还可以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与思考。

四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一般要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由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大家就教学处理、训练题的设计、学生学习表现等情况作一交流。这是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后的深刻感触。交流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跟进思考,广纳众长,作补充调整。

为强化教师“四度调整”的意识,以及学会运用“四度调整”促进教学改进,学校还要求教师各次调整采用不同颜色的字来标注(一、二度调整用蓝色,三度调整用黑色,四度调整用红色)。

(四)典型性主题指导:从机制改进走向教学设计的深度探讨在备课组坚持常态的单元集体备课两年多后,我们感觉教师的积极性又有些下降。活动新意少了,教师们感觉对自己的提高帮助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些访谈后,我们发现教师对规范备课的程序要求已经掌握,要以反思分析的眼光去参与备课讨论,并个性化地吸收调整的意识已经具备,但如何上好一堂课,备好一堂课,并不是几个制度和活动的操作流程所能解决的,教师期待着在活动研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集体备课形式的发展是第一步,但必须在研讨的内容、精神上有所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获益。

于是,我们的集体备课工作又作了新的调整。适当减少集体备课的课时覆盖面,让教师在掌握备课方法后自主备课的课时稍多一些;突出一些体现教学设计方法比较典型的课时,或教师教学实施中容易感到有困难的专题,加强对教学处理中的典型问题的主题性的指导。集体备课不能满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它要反映教师们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条件渐渐成熟时,将集体备课演变成以教学讨论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教研形式。从关注现象到切入问题,集体备课也在提高其研究的理性水平。也正是这样,集体备课才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温岭市城西小学 瞿梅福)

案例点评

集体备课并不是新事物。但在新课程推进之初,它再一次成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形式。与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的是,温岭城西小学没有简单地要求教研组集中进行备课研讨,而是在指导教研组如何研讨上下足功夫。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要求和指导意见,又根据实践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部署,使得这项活动渐入佳境,同时勾勒出学校集体备课工作推进的自然轨迹。从一个学校的集体备课工作的开展进程看,有些进步是经历积累的结果,是在认真实践的同时,保持洞察与反思,坚持务实改进的结果。

从学校集体备课发展的回顾和分析中,我们发现集体备课从形式走向实质,从工作应急变为方法指导,继而深化为问题研究的历程。因此,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集体备课工作,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和完善集体备课,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制度和操作要求,实现集体备课的与时俱进。

案例2.2集体备课的策划与改进

(一)起初的做法

我校的集体备课开展得比较早,至今已有四个年头,也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具体操作分三个阶段:首先,在学期初每个年段确立备课组长,由组长制订备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由各个教师分头负责各章节的初步教学设计;然后是学期中,先请备课人根据计划提前备好课,并将教案在备课活动前2天分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再请大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和充实每个环节,甚至修改、删减或增添某些教学环节;最后是备课组提前一周集体研讨,由备课组长主持,先由备课人作中心发言,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设计意图、重难点突破等,再由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修改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最后形成既能体现本班实际又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高质量的教案。教研组对备课组的计划、活动记载以及各人编写的教案和中心发言稿要进行检查评比,并装订成册由学校存档。

集体备课确实在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互相借鉴和吸取各位教师的长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内容上逐渐趋向于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我们知道,集体备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修改,它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而有些教师为了贪图省事,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教案,不加修改就直接交给其他教师,导致教案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教师对已有教案不作认真审核也不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直接拿来就用,反而制约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二)我们的改进

于是,我们在2006学年针对以上情况,对集体备课制度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1.建立学科首席教师制度。学校聘请各学科组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熟悉各年段教材的一位教师担任该学科的首席教师,主要负责对集体备课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并对所有教师集体备课后形成的个人教案、中心发言稿进行审核。一方面保证教师的备课活动可以得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必要的监督,防止个别教师完全视集体备课为减轻工作任务,而没有对教案进行再创造。首席教师与教研组长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组织本学科的集体备课。

2.将备课内容与课堂研讨进行整合。作为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备课人,除了要备好课以外,同时要承担一节公开课,将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其他教师,通过教研沙龙的形式剖析其亮点和不足,便于大家学习和借鉴。考虑到初中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公开课一般选择本单元中较有典型性或较难处理的章节,由教研组长和备课人共同确定,开课时间设在从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分别安排初中五门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

3.将集体备课每周一次活动改成每周二次,各有侧重点。第一次为备课组活动,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主要内容为备课、中心发言、评议等。另一次为教研组活动,该学科各个年段全体教师全部参加,由首席教师负责,主要内容包括听课、教研沙龙、反思等活动。

4.在集体备课中增加教学反思的内容。除了备课、研讨、中心发言、展示课之外,备课人还要做好课后反思。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承担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作一个回顾与总结,也为下一堂课提供借鉴与教训。

改进后的集体备课活动已实施近一年,它确实在增加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合作思维,展示教师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保证教学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尤为重要的是,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备课观念,倡导合作备课的风尚,使我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几位刚分配的年轻教师通过一年的锻炼,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骨干,这跟落到实处的集体备课是分不开的。

(三)面对新问题

当然,随着活动的开展,一些新问题也涌现出来。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教师工作负担有所加重。每周二次活动,以及中心发言、教学反思和评课报告的撰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初中教师本来教学任务就比较重,作业批改量大,再增加教研活动时间,有些教师有微言。

然而如果减少活动的频度,又可能会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效果。因此,如何使集体备课实现效率最大化至关重要。

2.集体备课容易形成权威意识。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他觉得首席教师的许多意见很好,便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教师个性。或者有个别教师认为反正大家要评议的,备课差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由此导致一些教师的备课或中心发言质量不高。

3.分析讨论有时会流于形式。集体备课中的讨论常是较难控制的环节。教师有时心存芥蒂,不敢、不想发表自己真正的看法,或者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地讨论一个问题,往往会让讨论流于形式。

4.集体备课是否针对每一节课都要备课与讨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每堂课都探讨,每周就要对3~4课时的内容进行集中备课,这无疑是很大的工作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泛泛而谈,很难形成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又会导致集体备课的研究不到位。

5.集体备课主要还只在关注新授课的备课。其实集体备课是一项大的工程,像复习课的设计、作业与考试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等也应该成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逐步得到落实。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一中 鲍正琴)

三、完善备课流程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的视点渐渐聚焦向教学中发现的、较有代表性的现象与问题,大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解决方案,在研讨优选方案的过程中形成具体办法和关于规律的思考,同时将教学反思也纳入其中。很多学校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渐渐稳定下来。

(一)分头钻研

各位教师分工承担某一单元或教时的主备任务。要求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案(包括部分环节的可能变式)和教学设计的思路说明,以及相关教学资源。

(二)集思广益

备课组集体学习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再由主备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他成员就此讨论发表意见,主讲教师根据大家意见,整理形成集体教案(供参考)发给大家。

(三)个性加减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形式和特色,在集体教案中作个别的增补或删减,形成最终活页教案。

(四)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及时记录与反思,并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评析。在下一次集体备课讨论中,提出与大家分享。

(五)研讨笔记

每个备课组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本,供研讨过程记录用。各备课组应经常整理分析集体备课中提出的问题,形成集体研讨的主题或课题。

我们发现,集体备课活动向课例研讨活动演变是水到渠成的,它同时也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引子。

案例2.3会诊式的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推广的做法。但笔者也发现,在目前流行的集体备课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名不符实、搞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现象。主要误区有:集体备课=轮流备课;集体备课=分头备课=统一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统一教案。如果集体备课仅是这样,那么有可能出现教学效果更差、教师惰性增强、教学能力退步等问题。

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我校的集体备课实施跟踪式的课堂培训与指导,从而策划了每两周一次的“会诊式集体备课”的教研组活动。

即由同教研组教师依靠一定的课堂分析技术,对某位教师的某一课教学设计进行多次集体分析,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实现集体备课的过程。

(一)活动的准备

1.确定课例

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制订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具体进度,然后确定有关课题的中心发言人。要求中心发言人先钻研教材和教法,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并提前两天打印分发到每位教师。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和充实每个环节,甚至修改、删减或增添某些教学环节。

2.设计课堂分析记录表

在有关课堂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讨论编制了多种课堂分析记录表,如包含“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艺术”、“提问行为类别频次”、“教师习惯性行为”四个专项的记录表,适合于“初诊”;如“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和无效性行为”记录表,适合“复诊”。各教研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记录表进行研究,或在侧重某一专题的教研活动前,针对“顽症”设计相应的记录表。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说课型会诊——寻找病状,分析病情这是教研组的第一轮集中备课。集体研讨时,先由中心发言人说课——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教学设计的意图,重难点突破等;大家再分别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初步分析意见,形成第一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