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素养引论
49298200000047

第47章 媒介能力:日常行为的选择(3)

紧接着,ID“专治偏差”在新浪网某论坛发的帖子更是将人们的猜疑推向了顶峰。他在帖子里说:6岁女孩并没有遭到后妈的毒打,是因为女孩得病家庭困难治不起病,经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朋友。朋友想通过网络炒作达到效果,但是单一炒作小女孩得病肯定达不到效果。只有制造一系列的谜团,网友们才会关注、关心。我的朋友用几天的时间就酝酿出了整个“6岁女孩被打事件”。这个事件中,我的这个朋友对大家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7月29日,在记者追问下,“专治偏差”承认,这个帖子是他根据自己的推测编出来的,目的是换一个角度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和关注。在论坛被置顶2个小时后,他觉得“角度换得太大”,要求版主撤了下来。但他没想到,很多媒体没有跟他核实这个帖子就直接当成事实引用了。他的一念之差,竟然左右了事情的发展,舆论开始反过来一边倒,陈彩诗成了大家普遍同情的对象。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它毕竟是‘草根媒体’,发布消息的网友并非训练有素的新闻从业者,所发布的新闻也未经过核实。从这一点上说,消息的准确性值得受众斟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俞振伟表示,“应该说,理性的读者仍然希望从他们信得过的传统媒体上,得到准确、可靠的消息,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但在这个报道的全过程中,传统媒体似乎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

另外,在新闻的传播流程中,传统媒体应该更注重消息的来源,在工作中应有一个“来源确认”的环节,以确保消息的真实可靠。

二、如何与媒介打交道

如果说,作为专业传播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其职业特点和社会使命决定的,那么,对于处在社会各环节中的不同组织来讲,媒介素养显得更为重要。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不论是规模巨大的组织,还是刚刚起步、名不见经传的组织,都和大众传媒发生着或深或浅的各种联系。组织要取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离不开对大众传媒的积极运用。

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依次来看看这些不同的组织是如何应对大众媒介的。

(一)政府如何应对媒介

随着传媒不断的产业化,除了一部分直接由政府管理的媒体之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走向市场化。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加剧。如何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怎样吸引更多的眼球关注度,成为媒体工作的首要任务。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了解也从原来对真相的获知转向了对新闻事实更为全面的掌握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流媒体,尤其是党的主流媒体要实现发展和新的突破,就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成为受众乐于选择的媒体,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的功能。另外,更多的市场化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些媒体不仅能有效地设置议程,而且也能够将这些议程高效地传递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要顺利且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承诺,必须要重新认识大众传媒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如何应对新的媒体环境,如何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如何利用媒体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甚至为自身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等都成为政府面对的新课题。时代的变化和媒介环境的改变要求政府必须要转变新的工作思路,积极运用大众传媒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

1.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掌握信息传播主动权

信息流通制度的保障,是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前提。要建立信息流通的渠道并不是难事,真正困难的是如何保障和维护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

要维护和扩展信息渠道的通畅,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其实现的基础。在这方面美国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借鉴经验。美国国会于1966年通过了被誉为当代民主之本的《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OIA)。该法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所有的政府档案向公众开放,只有那些信息自由法案或其他法规明确免于公开的档案不在此列。第二,没有必要说明个人要求提供信息的原因。第三,可以强制实施公众的知情权。任何一个要求获取信息而得不到满足的人,可以请求终身任职的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行使强制权力,责令联邦官员公布被错误扣压的信息。为了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美国国会在1996年第三次通过了《信息自由法》修正案,不仅将电子信息纳入《信息自由法》中以便公众使用,同时要求政府机构必须提供进入政府数据库的渠道,满足用户对信息格式的选择。而系统的编制程序方便检索,使公众能够更快捷容易地获取政府信息。除此之外,美国还于1974年通过了旨在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隐私法》,1976年通过了《阳光下的政府法》。这一系列完善的法律规定,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众获取、利用,起到了根本作用。

有了完善的法律作为保障,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为信息渠道的通畅提供实施的可能性。有学者提出,完善的法律机制是从宏观上保障信息的通畅,而真正要把信息通畅落到实处,还必须从微观上建立相应的机制。对此,政府首先必须明确向公众提供信息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公众具有无偿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其次,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帮助公众获取信息,因为,面对“数字鸿沟”的日益加剧,大众在获取信息上的能力差异比较大。第三,政府还要设立公众获取信息的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1861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联邦政府委托图书馆计划(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即联邦政府指定一些图书馆免费获取和保存政府文献,为公众提供利用。发展到今天,在美国大陆有1350个图书馆负责保管政府文献和出版物,在这些图书馆,公众可获得以书籍形式和电子形式的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政府信息,并且,几乎所有地方图书馆均提供免费因特网服务。

另外,建立“电子政府”的办公模式也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一个途径。

信息技术给公众带来了获取政务信息更为便捷的方式,因此,政府有责任发展电子政务,其中就包括提高公众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政府信息的平台建设。

2.畅通信访渠道是我国政府保障信息通畅的常用方式

2005年5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正式实施,对如何畅通群众的信访渠道、如何提高信访处理效率、如何规范扰乱信访秩序的行为等问题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畅通信访渠道是我国公民权利保障的一个基本措施,也是加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信访条例》的重新修订对我国政府如何保障信息畅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中,从三个方面强调了信访渠道畅通的具体做法。

一是将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公开相关信息、领导接待日、领导下访、社会参与化解纠纷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从法规上予以确认。二是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从分则提到总则部分,同时要求各级行政机关畅通信访渠道,为信访人反映问题提供便利。三是明确规定了打击报复信访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信访总量也在不断上升,而且,信访内容多是集中在一些政策性群体性的问题上,因此,《信访条例》的实施使得公民的信息表达获取了一个正当并且有效的途径,也为政府和媒体之间的联系及信息沟通开辟了一条道路。

3.信息的通畅和危机的解决

相关链接:哈尔滨饮用水危机

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最高检测浓度超标108倍。随着松花江下流的减缓,污染带从80公里蔓延到200公里,导致下游松花江沿岸的大城市哈尔滨、佳木斯,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沿江俄罗斯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这是中国面临的首次城市生态危机。

随即,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立即成为互联网上舆论的热点。然而,当地媒体的报道仅限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本身,没有提及污染后果。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向全市发出停水通告。但是停水的理由是维修管道,并未说明是江水受到污染。因而,停水初期哈尔滨市民因不清楚、不相信停水的原因而造成社会恐慌。一时间,政府“内紧外松”(所谓“内紧外松”,是指某些信息只在内部流通,让内部紧张行动起来,而对外保密、封锁信息、保持外部平静的氛围。“内”指的是组织内、系统内。“外”指的是组织外、系统外的社会。)的危机处理策略,以及媒体面对危机的集体失语,造成了市民的不满,政府和媒体的形象大打折扣。

政府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经济波动、恐怖袭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影响,如果对这些危机处理不当,甚至可能会引发较大的社会动乱。因此,减少危机的发生,将已经发生的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而这个管理机制的健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信息的通畅。常言道,谣言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大道不传小道传”,杜绝谣言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效地进行真实信息的传播,坦诚的传播远比对事实的遮遮掩掩要有效的多。

(二) 企业团体如何应对媒介

相关链接:杜邦的特富龙事件

2004年7月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表示可能对特富龙的关键原材料美国杜邦公司处以数亿美元的环保巨额罚款,原因是杜邦公司20年来未通报该公司制造的特富龙材料可能会导致人类患癌症或影响生育功能。7月11日,央视经济新闻栏目播发了一个消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级化工巨头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拉开了序幕。7月12日,国内其他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已将矛头指向了不粘锅,断章取义认为“美国环保署发现不粘锅可能存在危害”。7月1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的“杜邦公司特富龙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情况”,消息引起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关注,并且已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随后,国内的媒体开始大量跟进报道,特富龙事件的负面影响开始在国内扩散,杜邦公司不粘锅销售急剧下降,国内零售巨头家乐福开始撤柜,在新浪网为此做的一个调查中,截至7月12日网友已经投的2000多票中,约有60%的人称不会继续信赖和使用杜邦公司的产品。至此,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杜邦公司进入了紧急媒体危机公关状态。

杜邦特富龙的案例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中任何企业和团体都离不开媒体的关注,越是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就越处于媒介的高度注视之下。高知名度背后隐藏的也可能是极高的风险,企业如果稍有不慎,被媒介曝光,很可能导致极坏的影响。在和媒介的交往中,如果不能较好地应对大众传媒,甚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机。

有学者总结了最容易被媒介关注的九类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那些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这类企业有一流的观念、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产品,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如汽车制造业的上海大众、冶金行业的宝钢等。热点企业,这是在一定时期内被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它们的举动可能会触动社会的某根神经。国际企业,指外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这些国际型企业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处理各种事务,所以它们的一举一动就容易受到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如摩托罗拉、宝洁公司等。尖端企业,指创造并保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或者声誉显赫的企业。百年老字号企业,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只有40岁,能够生存上百年极为不易,这样的企业也就极具新闻开采价值,所以常为媒体关注。速发企业,指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或者超常规发展的企业,也叫作“快鱼”企业,这类企业给人们提供的往往是比经济价值大得多的经验和启示,如新浪和盛大。失败企业,指因决策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惨重失败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也指曾经盛极一时现在正走向衰败的企业,如仟村百货。新兴企业,指由于新产业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企业,如网络公司、绿色食品公司等。

企业所面临的境况是复杂的,面对媒体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企业一定要学会积极和媒介合作,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自己更大的发展。那么,企业如何与媒介之间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环节入手:

首先,企业要认清媒介的基本状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媒介,其影响力也是不同的,企业对于媒体的基本性质、媒体风格和喜好、媒体基本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