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媒介中的老年人形象并没有真实呈现出现实中的老年人群体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试想,当未来越来越多的老年问题不容回避之时,媒介机械、刻板或逻辑不清的叙述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一种阻力和障碍,那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不愿接受的。因此,媒介必须重新认识老年人,刻不容缓!
3.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
经典案例:一个80岁中国高龄老人媒介接触史的想象
这份想象可以为我们对老年人群体的媒介素养的审视提供一个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角度。
他若家境尚可,那基本在6岁左右(1933)获得了阅读能力,假如他的父母无力资助他进学堂,那他也许要到30岁左右(1957)通过城市扫盲运动让自己进入“识字阶层”。但如果他生长在农村的话,那他很可能就错过了通过文字了解世界的机缘。即便是在童年就开始了与文字和印刷物打交道的历史,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1937-1947)却都处于战争和动乱,中国媒介的政治性和革命性给初识媒介的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正当他风华正茂,共和国也为受尽苦难的中国大众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最富激情的10多年里(1949-1965),党和政府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方略常常通过单位会议和党报党刊传播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组织读报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媒介接触方式,和同事、家人及朋友谈论与交流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也成为了他最为熟悉的解读媒介的方式。
年届不惑的他(1966)和其他人一样被报纸上越来越疯狂的言论和越来越紧张的政治空气弄得神经错乱,当时的报纸就像一个符咒,不念不行,念多了又会让人越发迷茫。电影院里虽然总是放映那几部他能把对话倒背如流的片子,但是,能有进影院的机会他依然不想错过。与此同时,广播从总是挂在高处、必须定时收听的有线大喇叭变成了离他很近的晶体管收音机,当时用国营器材店里出售的各种元件自己动手装一台收音机是男人们的时尚游戏,那也是他对媒介最亲切的一次接触。
50岁那年(1977)他从别人那里听说有一种黑色的盒子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像电影一样看到活动的图像,从此,拥有一台电视成为他努力的目标。他每月从40多块的工资中存下5元,过了至少5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后终于为家人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982)。初次接触电视连续剧的他和家人们每晚都准时守在电视机旁,享受那美好的梦幻时光。邻居家的孩子经受不起新鲜玩意儿的诱惑,常常厚着脸皮趴在他家的窗口偷看。有时他心情好,就邀请大家进来,偶尔遇到特别精彩的节目,他还非常大方地把电视搬到院子里让更多的人来看。当大家都有了电视而且不再会对其中频频出现的外国人接吻的镜头惊呼的时候,他退休了(1987)。
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由于视力渐渐不佳,他阅读的报纸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他早上听广播,晚上则从《新闻联播》开始整整一夜不受打扰的电视观赏。70岁生日时儿子给他换了一台29英寸的彩色国产电视机,他很高兴。
大多数时候,他感到媒介能带给他快乐,就像他的一位老朋友。但是,连篇累牍的广告是让他心烦的事,因为广告里的大多数东西都是他用不上的。最近两年有一件事让他有些遗憾:当他听说网络是一个更有意思的东西时,他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它了,而且他周围的同龄人都说那是年轻人玩的,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从这段中国老年个体的典型媒介接触史出发,我们在思考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确实有特殊的变化。随着参与社会的度的降低和身体感官功能的降低,老年人心理特征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情绪不稳、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倾向越来越明显。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失去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冲动和固执起来。
当他们逐渐从原来的社会圈里退出之后,那种通过工作获得别人尊重的机会也渐渐减少,而与此同时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却不会随之减退,有时反而愈发强烈。还有部分老年人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比自己优越丰富,而自己辛苦一辈子却仍然两手空空,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也是导致他们性格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并不是以一种常态出现,只是在某些情境中会激发出这些负面的心理特征。因此,从老年人自身来讲,要对这些变化有自觉,能够通过积极的调整去控制情绪,事实上,大多数老年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从媒介环境的营建来看,我们应该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充满理解与尊重的舆论氛围,通过媒介信息的传播塑造和表现积极的老年人形象,使老年受众在获得自信心和生存尊严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社会参与空间。
其次,老年人是所有社会群体中个体差异较大的一个群体。从一般的情况来看,社会将60周岁以上的公民都划归到老年人群众中,但是,从60岁到人寿极限130岁之间还存在着若干个年龄段。我们可以想象,一位90岁的老者和一位60岁的年轻老人相比,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们其实都还有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如果放置到30岁与60岁之间,人们就非常敏感,而我们把具有同样年龄差的个体归在一起的原因就是他们已经退出社会舞台,这是不公平的。再者,当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后,都将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老年人并不会因为其年龄上的相同而成为同一类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的老年问题观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我们必须推翻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而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老年人。要重视老年个体的经验,也要重视老年个体之间的重要差异。比如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就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延续其社会活动,而不一定要参加到积极的锻炼者中去。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是影响老年人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老年人在媒介接触方式、接触频率和心理期待等方面形成个体化差别。从媒介内容的提供来看,一味强调老年受众的类型需求心理不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除了保健知识和药品推荐以外,老年人更需要在媒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在媒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偶像。也就是说,那种将老年人视为客体的媒介思维方式必须改变,只有真正能体现老年人主体精神的信息才是具有恒久吸引力的。
第三,接触媒介是当代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最佳方式。一般来说,老年人应该是所有群体中最具媒介消费力的受众,因为充裕的闲暇时光和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都为接触媒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调查显示,媒介接触是多数老年人闲暇生活的主导活动,是他们与社会互动的主要中介。在过去20年中,许多老年人已经养成看电视的习惯,和“电视陪伴成长”的一代相仿,他们是“电视成为陪伴”的一个群体。而对广播的亲近感是他们一直都没有改变过的。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其信息的多元化、接收的灵活性和媒介形态的综合性都非常适合老年人的个性化选择。但是许多老年人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没有获得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只能与这种媒介失之交臂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1月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占全国网民的1.1%,对此,复旦大学陆晔教授指出,“在中老年这样的受众群体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面临着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朋友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使用新的媒介技术上网,能够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却被传媒、新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所忽略,出现信息鸿沟现象。”从这个方面看,在推动老年人通过媒介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介的推广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甚至从网络媒介和老年人之间的找到一种双赢的发展路径,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全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积极的参与,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有这样一些:
营造宽容而开放的媒介环境,塑造积极的老年人形象。
帮助老年人改良知识系统,促进他们对新媒介的接触。
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媒介经验,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社区和家庭应成为老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最后,让我们以古代哲人对老年的反思作为结束语吧——“事实上,只要好好想一想就可以发现,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是,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是,它使身体衰弱;第三是,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是,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亡。”而另外一个事实是,只要我们从生活的本相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在经历了情欲、野心、竞争、仇恨,以及一切激情的折腾之后,沉入筹思,享受超然的生活,这是何等幸福啊!”
(三)媒介与弱势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不断深入人心。
从积极的方面看,由于媒介的关注和传播,这个被定义的群体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重视,有的问题也因为从黑夜中走出而变得更容易解决。然而,从并不一定完全相反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依旧可以提出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