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素养引论
49298200000020

第20章 媒介解析:传媒影响力的来源(1)

引言 朝夕相伴的媒介

你最后一次整天都没有接触到媒介是什么时候?从早上你起床的那一刻,一直到晚上你上床睡觉的时候,媒介就等着和你做伴儿。

——[美]雪莉·贝尔吉

1997年8月的最后一个深夜,戴安娜王妃在法国巴黎因车祸不治身亡,随即,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报纸、广播、电视……第二天人们在惊愕中起身,但是这条新闻在一瞬间改变了大家的心情,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震惊,带着惋惜和急于了解详细情况的复杂心情,人们开始了搜索相关新闻的行动。

可以说,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一条媒介信息改变了他们这个清晨宁静的心境。

今天,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冲浪……传媒之于现代人的生活,犹如光合作用之于植物,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由于大众传媒与我们的生活太贴近,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几乎无法分辨自己与大众传媒之间的距离,因此,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理清与认识大众传媒的角色功能,从而解读出这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监视社会、联系社会、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而社会学家赖特则在此基础上加进了传媒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娱乐。

一、信息传播——麦田里的守望者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美]普利策

记者是船头上的守望者,了望着的是激流险滩,其职责在于当危机来临前能够警告世人,在危险面前能够保证航船的安全行驶。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守望”,不只为了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而是通过媒介的介入,使信息得以传播,使公众了解自己身处何处,面临如何的境地,从而使公众得以应对自如。

拉斯韦尔把大众传媒的这项功能诠释为:监视环境,即大众传媒向受众提供并告知信息,使人们了解自己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媒介发挥这种功能通常表现为,向人们就近期周围发生的某些突发性事件发出危险警报,例如危险的天气情况、交通状况、军事动向等,还包括向公众提供那些与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例如股市行情、交通路况、天气预报等。

施拉姆用“社会雷达”来比喻这一功能。因为这一功能是监视功能,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资讯的功能,所以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这是媒介的一项非常严肃而神圣的使命。如果一个社会的这个雷达系统出了问题,必将导致巨大的社会损害。

新闻之所以产生,便来源于这种功能。当原始部落的人们相依为命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消息来源,他们才能同心协力地获得食物、规避风险,才能在强大而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慢慢地,这项对社会群体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本能逐渐演变为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要旨,成为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具体划分的话,对环境的监测无外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和日常工具性新闻的传播这两类传播活动。

(一)突发性事件新闻——天灾与人祸

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是指对某些自然或社会的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如地震、飓风、洪水、火山爆发、恶劣天气等主要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恶性事故,如火灾、矿难、车祸、空难、海难、建筑物倒塌、瘟疫等的报道。据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及报纸读者协会在1977年的联合调查显示:读者对天灾人祸的新闻关心程度,仅次于国家大事和军事方面的报道。而从新闻价值上看,它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着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因此一直是新闻传播的重点。

由于突发性事件的特性,所以这类新闻经常以突破正常报道规律的方式,以“号外”、“插播”(Breaking News)等特殊的方式出现。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很多报道受到限制,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负面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就更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予以打压。然而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事件发生了就不会人为地消失,一味地“捂”,将损害媒介的社会监测功能,最终损害社会生活本身。

在突发性事件中,只有信息的公开才是解决危机的必然选择。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突发事件的发展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信息发布方式也各有区别。信息的流通和媒体的运行作为危机处理的工具,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信息传播受到人为阻碍,导致流言的扩散和恐慌的增加,危机将进一步加剧,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工作也将受阻。

在2003年的“非典”风波前期,我国媒介的失语不仅没有使肆虐的病魔消失,也未能使社会人心安定,反而由于民众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非典”病毒迅速蔓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恐慌,诸如板蓝根、食醋,甚至各种食品出现抢购风波,各种谣言肆意传播,手机短信成为信息渠道被堵塞后的一个替代,而人际传播的失真现象使信息失真得非常厉害。从4月1日开始,在国务院、卫生部的主持下,每天向国际卫生组织通报疫情,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通报各地疫情,并对隐瞒和缓报者严肃查处,动员全国上下抗击病毒,这才满足了大家知情的愿望、安定了人心,同时各项工作也顺利有效地开展,最终战胜这次灾难。

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发挥好媒体的社会监测功能,同时加强和重视对社会民众的心理疏导,是能够为政府、群体应对突发性事件,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

2006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第57条规定:“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45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社会安全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并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然而这个规定的内容一出现,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等许多单位和部门认为,信息的发布和透明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违反规定”的表述含义不清,“有可能成为某些地方政府限制媒体正常报道突发事件的借口,不利于媒体对其谎报瞒报开展舆论监督”。到了2007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相比以前的草案(一审稿)有两处重要的修改:一是删除了57条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二是删除了45条中“并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这句话。这一删改,可视为政治理念新走向的象征,传达出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信息公开”原则得到了更广泛的承认和最高立法层次的肯定的信息。

(二)工具性新闻——关乎日常生活

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使用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是一名司机,交通台的路况信息时常会成为你的行车指南;如果你是一位股民,上互联网查看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通告往往会成为你每天的必修课;如果,你明天要上班、上学、外出旅行,甚至只是简单地到自家门口的小公园里面遛遛弯,天气预报总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信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据英国学者斯蒂芬森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工具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工具性新闻指的是对于公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闻,工具性传播是为了应付环境而存在,帮助人们顺利有效地展开与生存发展有关的种种行为。工具性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与服务性。

现代人每天的信息接触中,工具性新闻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联系社会——谁在背后玩拼图游戏?

联系社会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二个功能,它是指大众传媒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信息传播上的选择和解释,从而指导、引导人们应如何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使社会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共同应付环境的一种功能。拉斯韦尔指出,这种联系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的选择,二是对信息的解释。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大众传媒起到了潜移默化、不显山不露水地引导公众舆论的作用,达到了整合社会、增强凝聚力的效果。

(一)由选择而引导

1.“把关人”的抉择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大众传媒内部来看,在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把关人”中,编辑对新闻的取舍又是最重要的。“把关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对将要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把关人”认为更有新闻价值的,更值得传播的信息选择出来,传播出去,使之符合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规范,符合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要求,符合广大受众审美和接受的心理,也符合媒介商业功利目的的需要。

2.授予地位的示范

大众传播媒介由于时间有限、版面有限,即传媒资源的有限性,使“把关人”总是挑选重大、重要和显赫的事实或人物进行报道,久而久之,公众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在传媒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重要的、重大的,都是值得效仿的。这种特殊的功能叫做授予地位功能。简要地说,授予地位功能,就是指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的功能。

就受众而言,通过模仿,完成自我的肯定,获得群体安全感。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其名着《模仿律》中,认为模仿的规律是对一切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的一种理解律,包括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和先内后外律。下降律意味着上等阶级被下等阶级模仿;几何级数律意味着风尚和流言会迅速传播;而先内后外律则意味着群众更容易模仿自己文化的行为模式。社会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群众非常易受感染和暗示,行为多变而冲动。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实验证实了人们都有的从众心理。米尔格拉姆则论证了群众对于权威的无法遏止的服从和崇拜现象。这些研究都说明,从属于社会群体的个人,非常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进而对之产生模仿行为,在群体的认可中获得自身安全感的满足。

大众传媒通过地位授予的方式,引发社会公众对之的模仿,从而达到引导风向和舆论的目的,树立主流的价值和道德取向,这便是大众传媒整合社会的一种方式。

3.议程的设置

相关案例:众说纷纭的宝马撞人事件

2003年10月16日上午,哈尔滨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驾驶宝马车的女士在与一位卖大葱的农村妇女因为交通事故发生争吵以后,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

对这起车祸的第一篇报道:《黑龙江晨报》2003年10月16日报道,今天上午10时许,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街人才市场门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宝马车失去控制撞死1人造成12人受伤。从这篇报道来看,这起车祸虽然因为死伤惨重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是还不至于引起这么多的说法,因为这毕竟是一起交通事故。引起更多关注的报道在一天以后。

10月18日《黑龙江晨报》报道:16日上午发生的疯狂宝马撞人事件,令所有目击者至今还心有余悸。许多人不明白,大白天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人间惨剧?记者今天来到了发生车祸的哈市道里区抚顺街,亲身感受到了目击群众的深深恐惧。几个人正在谈论这件事,其中一人讲述了当时的情景:驾驶农用车的男子当时去给附近居民送大葱,不知什么缘故,双方争执撕扯起来,接着这位男子的妻子就拦住了宝马车,并趴在了前机器盖子上,然后开宝马的那个女的嘴里低声嘟囔着什么,转身上了车,突然车就窜了出去,围观的人因躲闪不及被撞倒了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