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中,在老师的设计与组织下,完成了另两个因素的实验探究,但在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又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生实验:在两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酒精在同样的环境中比较哪滴先干。
滴上不久,同学们就发现酒精会“化开来”。
一开始同学们以为是因为酒精滴得早的缘故,重做一遍还是一样,这又把组内的同学难住了。他们又想了一些策略:
学生1:把水滴用滴管涂涂开,使两者一样嘛。
学生2:用滴管将水滴涂到与酒精一样大,一会儿酒精又化开了。
学生3:这样不行。
学生4:我们干脆用棉花分别蘸水和酒精,然后将两片玻璃全部涂满就行了。
讨论后大家同意采用学生4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能比较出两种液体蒸发快慢的不同,虽然这个方案也存在液体量难控制的问题,但这个方案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应包含这样一些特定的能力:①观察科学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②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③制订计划、进行简单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④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⑤作出科学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在我们很多的科学课上,其主要目标是掌握科学知识,造成了忽视过程方法,对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不够重视的现象。
虽然在一些科学课堂上也在进行着科学探究实验,但往往过于按设计轨道进行教学,使一些课堂上生成的触及科学本质的教学要素在不经意中丧失,是科学教学中的一种遗憾。
在本案例中,教师把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设计成一个“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怎样才能控制变量需要理智的判断,需要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得到已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科学课上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教师应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成为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者。这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性判断能力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要研究的课题,实验时出现的异常问题是老师事先无法预设的,这恰恰成为我们的一种教学资源。科学探究教学既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是课堂上当场生成的。在本案例中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存在很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这一点上讲,探究过程充满着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探究体现了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理论或假设的检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对话本身就是教学的资源,这样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可贵的是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的熏陶。
3.“问题式”
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教学活动事件、评析和研讨的问题。首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再描述一个典型的教学活动事件,或一个课型,或一个教学片段,然后加以评析,以阐明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然后链接供研讨的相关问题,也即这个问题的研究会引发哪些新的问题的研究。
例文3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
[主题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可见,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信息技术与中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科学课程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的理念。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用以提高科学课程教与学的效率,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科学素养的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科学课程二次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它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实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形态,进而使信息技术与学习者的学习整合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案例描述与评析]
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内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
在学习《观察生物》最后一课《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上生物特别是针对濒临绝种的动植物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教师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设计出了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主题的数字化学习活动。
整个教室有60台学生用计算机,通过宽带多媒体局域网与因特网相连,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主机装有“苏亚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同时查看16台学生机的操作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其交互性的特点提供了条件,计算机不再是老师授课的工具,而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
在课前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创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学习网站,网站要由三块内容组成:教师页(教学单元计划或教案)、学生页(学生活动指导)、交流会话。
网络资源主要依托自己创办的个人网站《生物乐园》。
网页框架图
学生页
引言
录像播放:北方沙尘暴 资源短缺 气候异常 人类面临危机原因 森林消失 物种灭绝 水土流失
任务
国家环保局委任你们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来调查原因、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你们要扮演一个角色,生物学家、环境保护专家,环保积极分子,要从他们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小组活动中,你们要建立一个网站,谈论物种灭绝引起的问题,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及建议。
在小组里决定谁担任下面的角色。各个角色所要解决的问题对调查和计划很有帮助。虽然你们各自负责报告的一部分,但对如何保护生物的问题,你们要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提出一系列建议。
生物学家
举实例说明当一种植物的变化(数量的增减或消失)可能会带给其他植物什么影响?
当一种植物的变化(数量的增减或消失)可能会带给其他动物什么影响?
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珍稀动、植物的数量及分布怎样?
舟山有哪些珍稀动、植物?它们的数量及分布怎样?
环境保护专家
当一种生物的变化(数量的增减或消失)可能会带给环境什么影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如北方沙尘暴、1999年洪灾、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叫自然保护区?
编制我国自然保护区(或动物园、植物园)的分类、检索表。
阐述我国自然保护区(或动物园、植物园)的数量、分布以及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舟山的环境污染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哪里?主要原因是什么?
环保积极分子
当一种生物的变化(数量的增减或消失)可能会带给人类什么影响?
人类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法规?
舟山对保护生物有哪些地方法规、条例?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做那些事?
你们在查找各自需要的信息时,要找出解决物种灭绝带来的问题的办法。
在报告的最后,虽然提出的建议是整个小组的,但各人都要提供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的办法。
网上资源:《生物乐园》、《友情链接》。
过程与学习建议
这个WebQest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做一个“网络报告”,介绍物种灭绝的起因和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尽管报告中的建议和结论要通过整个小组的合作才能形成,但每个“科学家”都要负责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并和其他组员一起决定谁担任什么角色。对物种灭绝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为你们的“网络报告”献计献策。制订一个行动计划决定网络报告的组织形式、内容和外观,了解你们的主要目标,列出网站上有什么信息的提纲。
使用资源部分的网站调查信息。选择和各个角色的问题相符的信息。你们制作网络报告时也可以用一些照片来帮助说明物种灭绝的成因和它带来的问题。
上网调查时要做好笔记。对有用的站点要做好书签以便必要时可以迅速地上去再查看。记住界定抄袭的标准,剽窃别人的想法、作品或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东西就是抄袭。不允许你们使用书本或文章里、或网站上的东西时隐瞒它们的作者。
调查完成后开始写报告的第一稿。一定要写一段引言,使读者了解你们在写什么。记住写物种灭绝造成的问题不只是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有读者意识——只因你们知道在写什么并不意味读者也一样知道。
一旦每个“科学家”都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就要在小组碰头,拿出各自起草的调查发现。向小组其他成员征求修改草稿的意见,然后写最后一稿。
对物种灭绝,你们小组要有一个立场。决定在报告中提出哪些建议、作出什么结论。还要决定这一部分由小组的哪些成员来写,哪些人负责把报告的各个部分拼在一起。
课外探索
当地鱼类养殖或鱼类资源的调查。
了解我们的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
评价:《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的评价量标结束语
完成物种灭绝调查写完报告后,应对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光有认识还不够,也许你们会感到应为解决这个环境问题做得更多一些,向国家立法会议成员或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写信表达你们对此问题的关注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页
引言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物的多样性至少涉及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面上的多样性问题,但对于初一学生,主要涉及“种”层面上的多样性及其保护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研究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物种灭绝引起的问题。学生将在小组中合作,然而每个学生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物种灭绝问题。每个小组将包括三名学生,一位是生物学家,一位是环境科学家,一位是环保积极分子。此项活动的最终产物是一个网络报告,小组将用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在课堂上陈述他们的计划。
PowerPoint演示陈述
新闻报道
给国家环保局或当地环保部门、当地政府的书面报告。
策划一次校内或社会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活动。
内容和年级水平
这一课包括科学7~9年级、初中自然科学1~3年级。
整合初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这一课也很容易延伸到环境科学。
信息获取:
学生用多种策略在适当指导下,从电子资源上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基本含义。
情感目标: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会用PowerPoint演示,能从电子资源上获取信息。
学生懂得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这有助于形成结构化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实施概览
这一课要求学生:
共享有关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选择一种角色(观点)。
根据选择的角色(观点)研究该主题。
运用他们已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份将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用建议的方法中的一种,在班级中共享他们的计划。
这个项目可以在一个班级中实施,每天利用45分钟的时间,在第三课时内完成这个项目。也可以延伸到信息技术课中,拓展部分的课外研究则需要1~3周时间。
第1天:分组,讨论主题和选择计划。
计算机活动-收集信息。
第2~3天:计算机活动-设计陈述报告。
第4天:做项目的口头陈述。
所需资源
课本
带计算机的多功能室
PowerPoint软件(供学生陈述所用)
因特网
学校图书馆
课堂上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角色,研究主题,创建陈述报告基础技能和知识
在开始这一课之前,学习者应了解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如何利用网络和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和互动。
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生物多样性和角色扮演的基本知识。
评价
如果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好的研究计划,并能理解制订该计划的理由,这一课就成功了。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的评价量标评价学生。
总结
这一课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种灭绝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初步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的自觉性。在后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内容的学习中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