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不就又成了实验的“奴隶”,这比起成为书本或理论知识的“奴隶”来说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实际上,科学态度的前提是具有科学精神,其实质应该是不轻信、不盲从,不管对探究结果还是理论假设,甚至对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结论,能保持一种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态度。因此,一个学生如果真的面对上题所述的那种情境,他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既不是简单地肯定问题出在实验上,坚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绝对不会错,也不是简单地认定探究结果是不容置疑的。他应该去深入考察探究的背景、科学性和严密性,乃至亲自重复实验,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而这样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在考试这样一种时间、空间和行为方式都受严格限制的情境下,显然是不太容易被清晰地反映出来的。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试题编制的原则和特点
编制科学合理的试题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及学生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试题编制上应遵循基础性、能力性、探究性、开放性、情景性、科学性等六个方面的原则,同时应注重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注意将知识与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强调灵活地利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命题思路,引导、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如:
例5:下图所示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机械或工具,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2.体现能力立意
注重对提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理与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对学生后续学习影响大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
例6:在学习太阳能的利用时,小强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黑色物体与白色物体对太阳能的吸收本领哪个大?他提出的猜想是:黑色物体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能力比白色物体强。
(1)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支持(或反对)他的猜想。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或否定)他的猜想。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3.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主要考查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表格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
(1)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请设计两种打开杯盖的方法,并说明每种方法用到的科学原理。(不能损坏杯子)
5.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提供真实、鲜活、新颖情境,具有实际意义,能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如:
例9:小强家新买了一只电热水壶,他想到用身边的一些器材来测定电热水壶的效率(即电能转化为水的内能的效率)。(1)请你帮助他设计出测量方案,要求:写出所要测量的科学量,所需器材以及计算热效率的表达式。(2)请你对提高电热水壶的热效率提出两条改进措施。
上题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选取常见的电热水壶设置题,解答此类题时学生要通过阅读确定该题所涉及了哪些科学知识,然后搜索相关科学原理,从而确定所要测量的科学量。测量所需器材和计算热效率的表达式,从小的方面看,这是一道考查、区分学生经历社会实践活动与否的题目,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家庭生活中如电能表等工具测量电热水壶消耗电能及计算出电热水壶热效率的题目,应该说对于用电能表如何测定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原理方法上也大致理解,但如果用电能表测电热水壶消耗的电能多少,实际中至少有以下几种办法:
(1)记录在一定时间内电能表转盘转动数,然后根据电能表铭牌计算出消耗电能。
(2)记录电能表转动一定圈数所用时间,然后根据电能表铭牌计算出消耗电能。
(3)直接读出一定时间电能表前后示数差。
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好,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和自己实践经验来判断实验误差最小的方法。题中第2问要求学生对提高电热水壶的热效率提出两条改进措施,应该说学生通过诸如煤炉周围温度很高,水壶烧水时壶发热等现象对热散失有一定的认识,学生根据已有的这些认识,分析出热散失的途径,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可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内能利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热散失是我们人类社会利用内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提高电热水壶热效率的改进措施,那么他也就可以对诸如火电站等工矿企业内能利用率的提高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多么重要,不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还能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大问题。
6.重视试题的教育功能,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就当前而言,考试对课堂教学的导向功能不可抹杀,但考试试题的编制是否能体现课改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对于推进课改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考试本身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这一环节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从试题的编制开始,使这一环节不断得到完善,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星凯、曾平飞、赵光平等,《中考命题的误区及思考》,《光明日报》,2004.6.24。
2.《2004年中考命题指导丛书》——综合理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考试的方式、试题的类型及价值取向等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看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新课程评价目标多元化条件下的试题编制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试题编制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试题编制的一些原则。该文从探究性试题编制与考试评价分析入手,先以实例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加以剖析,切中时弊,然后从试题对课堂教学影响的角度看,这些不足可能会背离命题的本意,甚至会使课堂教学无所适从。全文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为主线,提出了试题编制时的一些原则与做法,从而引导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本例文在写作时针对性强,仅以探究性试题在命题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时有一定的深度。
试卷评析试题特点分析也是经常写的一种文体,下面的例文2就属于试卷评析,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文章的写作特点与方法。
例文2
分析中考试题特点 把握教学改革方向
——广东省汕头市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中考物理试题浅析2005年是我市进入新一轮课改后的第一次“学业考试”,与以往的“中考”相比,考试性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淡化了选拔功能,是以课程标准为参照、不过分强调区分性的水平考试。今年的物理试题,在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注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试题体现了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查;同时,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实验探究类试题更突出了科学的本质。对试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试题内容特点
1.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全卷六大类型题中几乎都渗透有直接运用基础知识便可以解答的问题,属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内容约占全卷分数的70%。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物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这是中考试卷之所以一直重视考查“双基”知识的主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双基”知识,才能在中考中有所作为,才能提高考试成绩。
2.试题能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关注时政要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全卷大多数题目取材于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并大量采用提供情景(信息)图片的方式,近22幅情景图片的展示,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又能使学生在重新获得体验物理情景的同时,再次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今年的试题中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或社会实际相联系的真实问题作为新的情景材料,给出的都是一些真实的问题,重点检查学生获取信息、构建出问题模型并解题的能力,坚持这样的命题方向,对平时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避免教学中大量的模式化训练。
如第10题“小红的妈妈在超市买了很多食品,她用塑料袋提着回家,没走多远就感到手被勒得很痛,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给她提出一个建议……”;第15题“家庭电路的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的连接方式是联,开关和被控制用电器是联,为了防止因漏电而出现触电事故,家用洗衣机的外壳一定要”。全卷中涉及能源问题的题目有第16题“目前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其二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请举一个间接利用太阳能的实例:”。涉及环境保护的题目有第23题中第(3)小题“玻璃幕墙会给人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请举一例”,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贴近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能够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所有这些命题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给学生有现实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又增强学生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试题有意识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中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所要求的。
如第8题“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很多种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中哪个图最相似”。
第24题中的第(1)小题“如果将热敏电阻与电源、电流表和其他元件串联成一个电路,其他因素不变,只要热敏电阻所处区域的温度降低,电路中的电流将变”。这两道题分别把“模型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4.试题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增加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些单纯的科学事实或偏重记忆的试题数量减少,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核心概念与原理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也由以往根据事实证据得出解释或结论,变为考查学生全面的心智技能,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有了提高。
如第22题“图2是杂技演员演出时的简图,根据图中的情景,从力学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并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重点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3题中第(2)小题“小明路过某大厦前,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3所示,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认为产生这种错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下两块镀膜玻璃不在同一平面内所造成的,请你利用简易器材,运用模拟的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它,要求写出这个实验所需器材和简述实验过程”。可以说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能力,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改实验区中考物理试题,现在仍然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真正逐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特别是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时政要闻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实验探究题,更是中考的热点。
二、几点启示与体会
1.继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的教学应从要求学生认识、记忆的层次提升到理解、应用的层次,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进行概括、理解、掌握和应用。作为学生要更加重视对“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自己运用“双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