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49287800000004

第4章 什么是信息安全(3)

(3)信息安全影响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与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涉及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而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国民凝聚力之所在。如果民族文化受到挑战或者质疑,则民族认同的范畴就会出现危机,随之而来的民族凝聚力的涣散不仅是一个民族衰微败落的征兆,更孕育着国家危机。

信息化潮流兴起后,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媒介,大肆宣传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互联网上色情、迷信和暴力等不良文化信息泛滥,手机短信中也包含一些不良、有害内容,不但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影响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信息化健康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安全一是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扩张,二是警惕西方文化霸权,避免由于强势文化的渗入而危及中国的文化安全。

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10余年来,在中国得到了爆炸式的大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过亿,从发展趋势看,2010年以前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的影响将超过其他媒体,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来说,将会成为其第一信息来源,信息安全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尤其要指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有关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我国发展信息化特别需要关注的另一方面的文化安全问题。信息化发展对文化安全的挑战,将通过对年青一代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年青一代的整体素质,这是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据中新网2005年报道,北京团市委和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8个城区中学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70%以上的中学生使用互联网,其中有网络依赖倾向者高达13.65万人,平均每周使用时间约为9小时,假期超过21小时。据分析,“声、色、虚、无”四大原因,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罪魁祸首。在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中,80%至90%属于网络游戏“成瘾”。可以预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网络游戏将使很多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成为一种精神鸦片。

(4)信息安全影响国防安全。

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西方大国把保持信息优势作为重要的国防安全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信息作战武器。关键基础设施所依赖的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国家在战时攻击的对象,以图瘫痪国民经济、制造国家动乱,以图战争快速取胜。另外,信息化条件下,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途径均呈现多样化趋势,保密形势更加严峻。网络成为情报工作的主战场,网络窃密与反窃密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大肆窃取我国国家和军队的秘密信息,并综合运用情报侦察、网络攻击、电子干扰等多种信息作战手段,企图削弱我国国家和军队信息利用的能力。

我国军队建设已进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基本要求。目前,真实的信息战已见诸于世界上某些局部战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旦出现战事,我军的信息战防御能力和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防护水平将成为敌我较量的胜负关键。

2.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公民个人权益和公众利益的直接体现

除国家安全外,公共利益以及公民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与信息安全息息相关。信息时代,传统犯罪活动借助网络得到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网上销售违禁物品、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纷纷出现,相比传统犯罪而言,其危害面更广,犯罪行为更加难以追踪。网络攻击与病毒传播日益增多,危害性不断增高,特别是2005年以来,网络攻击表现出了趋利性和定向性的明显趋势,极大打击了用户对在线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的信心,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用户的敏感信息面临严重威胁。垃圾邮件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顽疾,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屡禁不止。以推销商品、金融诈骗以及造谣生事、地下串联等为内容的各类短信继垃圾邮件之后迅速上升,对公民的日常生活、经济利益乃至公共秩序、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公民隐私权在信息社会受到巨大冲击,网络造谣诽谤、攻击谩骂等名誉权纠纷日益增多,多媒体和软件下载、网络浏览等互联网应用使知识产权遭到严重侵害。

3.信息疆域与国家信息主权的形成

人类社会疆域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在工业时代以前,国土疆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20世纪伊始,主权国家的疆域不但包括了陆域和海域,也首次包括了空域;而当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外层空间的疆域与主权的争夺也随之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导致国家安全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以领土、领海、领空安全为标志的传统安全观,正在被“信息安全+国土安全”的现代安全观所取代,“信息疆域”理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的新的着眼点。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使传统的国界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个不以地理国界为界限的虚拟网络世界中,“跨国”交往非常容易,网上活动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处于不同国家的控制之下,任何团体和个人,不管其肤色、性别和政治、宗教信仰,也不管身处何方,都可以自由进出。因此,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超越了国家主权,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和权力结构。正是这个新的权力结构的出现,为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必须将保卫信息疆域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任务。

国家信息疆域的物质载体是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信息网络,金融、电力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所依赖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商业领域和个人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疆域并不是以地缘、海域、空间甚至太空来划分的,它是指为了适应无形的信息对抗,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以有效地获取制信息权,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屏障。其目的是防止敌方对己方信息资源进行破坏或侵扰,不断地形成遏制对方的无形威慑力量,以获得优于对手的信息战略格局,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总之,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能达到的无形空间,是一种无形的、被各个不同的网络和信息系统拥有者所防卫的主体疆界。

信息疆域改变了由领土、领海、领空构成的国家空间的结构,使得国家主权有了新的内涵,由此产生了国家信息主权的概念。国家信息主权是指国家的网络和信息系统掌握在代表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统治阶级手中,支撑国家信息主权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控制在代表国家意志的机构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和信息网络系统正常运行,而不受他人的干预和制约,能够有效地遏制、削弱、反击对代表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政治集团不利的信息。强烈的信息主权意识,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增强民族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戍守信息疆域,是巩固信息国防的屏障,是主权国家维护信息主权的天经地义的要务。在信息时代,捍卫本国的信息主权是信息国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强大的信息国防力量则是维护信息主权的前提条件。

四国际社会当前对信息安全的共识

进入21世纪后,全球信息化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为此,各国开始逐步将信息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国与国的政治和经济交往中的重要议题,成为很多国家决策外交事务时的关键考虑因素。此外,打击信息恐怖主义和互联网犯罪等行动,也迫切需要各国加强信息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一合作的前提是各国应该对信息安全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联合国意识到了为推进全球信息社会建设而就信息安全概念达成国际共识的必要性,1998年以来的历届联合国大会,均专门商讨信息安全的概念及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1999年,俄罗斯向联合国提交了《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的报告,将信息安全定义为保护个人、社会和国家在信息领域的根本利益,尤其将无节制的跨界散布信息、操纵信息流动、破坏社会心理和精神环境等列为主要的信息安全威胁之一。显然,这一概念从根本上挑战了西方一些国家利用信息优势影响他国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正当性,因此一度受到西方国家的强烈抵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认识到,对信息的流动进行有效管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前提。2006年10月20日,俄罗斯联合中国等国继续向联合国提交了《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的决议草案,该草案最终以169票对1票获得通过,唯一投反对票的国家是美国。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当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初步达成共识,联合国也同时呼吁各国继续就信息安全的有关概念和对信息安全的一般看法向秘书长通告意见。